平衡感的獲得

嬰兒通過仰面躺著踢腿,知道自己有多長;通過伸展手臂,知道自己有多寬;趴著的時候,學會把頭抬起來;然後用前臂支撐自己的重量。。。。。。嬰兒通過一系列簡單卻重要的運動,進行自我認識、內在本體感的形成以及對空間的理解。

嬰兒最早的運動是漫無目的、沒有控制的,隨著運動的增多,嬰兒可以逐漸完成一些有目的的動作。比如,當想要去觸碰一個東西,嬰兒會朝著目標揮動手臂,從圍繞目標繞圈子,到與目標錯過距離的拉近,嬰兒需要重複無數次揮舞動作,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最終準確地觸碰到目標。正是這樣一個個與自身及環境執著互動的過程,孩子在進行著每一次了不起的運動實踐,積跬步致千里,最終實現了對自身與空間的瞭解、適應與掌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自身在空間的位置信息,獲得了平衡感。這個平衡感正如人體內置的羅盤,它以反射形式告訴我們與空間的關係。這點對定位、方向認知以及有效的空間運作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平衡感出現問題,孩子可能會有以下表現:怕高;行動笨拙、容易摔倒或撞東西;肌肉緊張,反應僵硬;運動協調能力差;空間思維能力差等。嬰兒時期可以通過粗大動作、主被動操進行練習;幼兒時期可通過單腳站立、翻跟頭、走平衡木、滑梯、鞦韆、蹺蹺板、蹦床、旋轉木馬等運動進行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