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練拳不練腰,到老藝不高!

俗話說“太極拳,太極腰”。一個人的“腰”是人體上下轉動的樞紐(關鍵),它對全身的變化,調整人體重心的穩定.以及推動勁力達到肢體的各部位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所以太極拳經譜中雲:“腰為主宰”、“主宰於腰”。“脊”是上下的門樞.“腰”是左右的門樞。練習傳統太極拳在技術上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脊柱務求垂直中正。腰部在練拳時要求是“松”“沉”是為了有助於“氣沉丹田”。
能夠“松”“沉”得充分,可以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當有力。為了防止脊背或內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豎直而正,脊柱同時務求垂直中正。腰脊要有往上輕輕上頂的意思,有輕輕拔長之意即可垂直。腰脊一直,能豎直中正,在左旋右轉的轉動時,中軸不彎、不搖晃。中軸不彎、不搖晃的轉動,才能使內勁達到支撐八面的靈活功用。
同時腰的左旋右轉,腰部有命門與左右腰眼(腎俞穴),故有補腎強壯作用。在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全身得到放鬆、思想清靜.一心無二用,大腦得到相對休息。腰以上的體重,全部由腰部來承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才能強壯有力,腰幹挺得起來。打太極拳務求腰幹筆直。

太極拳的內勁運轉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運動。
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如果偏於前後則生俯仰之弊.如果偏於左右則生歪斜不正之弊。
練習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始終要保持中正不偏,不俯不仰,徹底放鬆,松沉直豎而正直中正,脊柱脊椎節節放鬆而松沉又含有頂勁。拳經雲:“頂為準頭”,“虛靈頂勁”。處處含有脊椎之輕微頂勁。歌訣:“太極平準腰頂解”。


其意為:
頂為準頭,故日頂頭懸也,兩手即左右之盤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釐絲毫都顯然可辨矣。歌日:“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變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兩腰眼即腎俞穴),一纛搖又轉(指命門穴)。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
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
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太極拳的腰要象車軸一樣的直豎、穩定、圓轉、不搖擺、不軟塌,徐徐轉動來帶動身軀四肢.內氣如車輪般地旋轉,拳論上說,“腰為纛”、“腰為車軸。氣如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隙即命門,及命門兩邊的左右腎俞穴)”。拳論還有“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脊為第一之主宰”。
練拳時每遇定勢,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於動作靈活,重心穩定.使內勁通過腰軸旋轉的離心力而推動灌注於四肢尖端。
“太極腰”的實質:
中軸線的中正可以平衡人體的重心(動態中的重心)。上下樞軸在腰.左右樞軸在脊,唯腰脊是人體轉動的樞紐門樞是也。練習動功的太極拳.上肢是旋腕轉膀,下肢是旋踝轉膝,中則旋腰轉脊。

古人云: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又云:力由脊發,機關在腰,運動在步。
具體在技術操作上,有松腰正腰,垂直往下松又同時往上頂.松沉地上下爭勁,同時又有往後射的撐腰(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向前射的塌腰。
總之, “上下一條中軸線”要虛。要靈.要自然,要圓活輕靈,善於應變.及時調整重心維持平衡是它的技巧。
所以說,“太極腰”、“形意勁”、“八卦腿”三位一體.是武當武藝之一個整功。往往學太極拳者都要搭上形意八卦.學形意當然要學會太極,才會有硬有軟,剛柔互補。學八卦的即會形意,形意八卦乃一家之學,加上太極就齊全了。“太極腰”、“形意勁”、“八卦腿”皆齊備方為一體、完整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