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說到女祠可能都很少聽說,在數千年漫長封建社會里,女人是不準進入宗祠的。直到明清時期,一些開明士紳或望戶大族,為解決本族女子祭祀祖先、思念親人的願望,便開創了女祠這一專供女子活動的場所。但是寧波的鄭氏十七房就開此風氣之先,也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女祠了。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在鄭氏十七房的洽禮堂正廳,正廳前掛著“松齡柏節”的匾額,是說女子堅貞持家、忠於愛情和家庭。後面堂上掛著“洽禮堂”的匾額,就是女祠一開始的名稱了,堂上兩邊各是祖宗的牌位,下設墊子供子孫跪拜祖先時使用。正廳左右各有凳子,可以坐一坐,感受一下這裡幾百年來的歷史。不過,十七房女祠比起其它地方的女祠來說,更開明,本族女子可以在這裡識字讀書、學習禮儀、攻習女紅、看戲聽書甚至於組織遊樂活動等等,體現出江南水鄉男女平等的早期的民主意識。還有,其他地方的女祠都是和祖祠分離的,十七房女祠,就在通德堂後面,是整個鄭氏宗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洽禮堂的後面,會看到一排廂房。這些廂房原是鄭氏女子居住的地方,現在他們已故,而這裡則成了一個十七房女性文化的展覽館!進門的這間展房,是關於戴恭人的故事浮雕和塑像。戴恭人是十七房鄭氏十四世鄭溥仁的妻子,因丈夫官居四品,被封為恭人。戴恭人性情淑婉端莊、她悉心服侍丈夫,撫育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後來丈夫和兒子不幸去世,戴恭人傷心欲絕,沒有立嗣,也沒有再嫁,一個人精心撫養孫女。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穿過一個竹欄景觀通道,就來到了第二展區。第二展區主要展示的是望族女性的婚嫁習俗。第一間房,展示的是“三茶六禮”。三茶六禮是古代婚嫁的特殊禮儀,這些禮儀細膩、謹慎、嚴肅,讓人感慨萬分。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在鄭氏十七房有一個房間展示了一個女性,她就是胡孺人,房間裡展示了她“葦中奇節”這一故事的多幕劇。據記載,當時倭寇進村來搶劫,胡孺人抱著幼子躲在葦草叢中。倭寇經過的時候,拿刺刀往草叢中刺了一下,以確認是否有人。倭寇的刺刀剛好刺在小孩子的肩膀上,小孩沒哭,胡孺人眼疾手快,拿圍裙擦掉了刺刀上的鮮血,騙過了倭寇。如果小孩哭了,倭寇就聽到了,如果沒有擦掉血,倭寇也就看見了。母子倆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可敬可佩。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第三展區,這一展區主要展示的是傳統女性的道德禮儀,這裡展示了傳統女性“德、容、言、工”,這四德品質的文字記錄。“三從”並不是我們所提倡的,而“四德”卻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這裡還有“一門雙節”的故事。它來源於家族中的兩個女人,她們兩人勤儉持家,妯娌相親,還驚動當時的咸豐皇帝諭旨建牌樓。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鄭氏族人中間,曾有過一對相親相助的妯娌,關於她們倆,還有“一門雙節”的故事。兩個女人死了丈夫,都不肯再嫁,而是選擇互相扶持著過活。正是因為“一門雙節”,當時的咸豐皇帝諭旨建了一座牌樓。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現在看到的“一門雙節”牌樓是根據原有史料在原址上覆原的。這塊牌樓高近10米,四柱三間,雙面有各種各樣的浮雕。匾額質地為青石,高100釐米,寬65釐米。“聖旨”兩字陽刻居中,圖案由透雕、高浮雕相結合,三條青龍騰雲駕霧,威武雄俊,呈“品”字形分佈拱護“聖旨”兩字,字下有一隻大蟾 ,傳說月中有蟾蜍,故以“蟾”為月的代稱,也是女人純潔的讚美。匾額中的升龍、鯉魚、金蟾、蓮花、浪濤、祥雲等,彰顯著天子的威嚴讓人頓生敬意。與此同時,這些圖案也說明了鄭氏家族深受皇恩,無比興旺,萬象昌盛的富裕景象。

寧波這個4A景區,有著全國少見的女祠,女性文化在此得到發揚光大

女性文化在鄭氏十七房得到了發揚光大,展現了女性文化的光輝歷程,也是體現了我國古代對女性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