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犀城子曰


今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就是“惊蛰”节气。从这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暖,阳气上升,冬眠的动物、昆虫也都慢慢苏醒,大地即将出现百虫萌动,万物萌发春意盎然的景象。可是,劳动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发现了许多根据节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利好的信息,他们便把这些有益经验总结起来,汇编成朗朗上口的谚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流传后世,让后人在农耕生产中受益。今天,我们听到的这句关于“惊蜇”节气的农谚“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说得是什么意思呢?乡村关中结合农耕生产实际,和大家交流如下:

第一,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节气到了“惊蛰”,这时的初春时节,也是“数九天”“九九”的最后“一九”了,虽然节气到了“惊蛰”,但这时的天气,气温变化无常,往往忽冷忽热,刚刚冬眠苏醒的动物和虫子,体力很虚弱,轻易不外出活动。如果惊蜇这段时间天气暖和,刚刚冬眠苏醒的动物和昆虫大量出来活动,意味着天气反常。春天的天气,理应逐渐变暖,但因提前变得暖和,地下的害虫没有被冻死,天气到了后面肯定就会变冷,且会持续冷到农历五月中旬左右。这其实说明了,这样的气温不正常,极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恶劣天气。

第二,这句俗语的科学解释。

我们知道,惊蛰时节,早春的天气变化莫测,天空中的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博弈僵持,就出现了忽冷忽热的状况。如果惊蜇这段时间,天气温暖如春,那么后来的这段时间,冷空气自然持续增加,本应温暖和煦的春天,却形成了“倒春寒”的天气,且会持续到农历五月中旬左右。同时,因为冬眠的昆虫体办含水量高,惊蜇时节天气温暖,没有冻死虫子,那么从这段时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极有可能持续寒冷。其实,说来说去,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惊蜇节气这段时间天气温暖,接下来的天气变化莫测。

第三,这句俗语的现实意义。

这句老俗语从过去一直流传至今,说明了它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代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农业科技各方面的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但在“惊蜇”这段时间,如果天气暖和,将极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倒春寒”天气,这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辈们根据长期的节气和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这些农谚,有些因为各方面条件发生了变化,也随之失去了科学指导的价值和作用;而有些经过大浪淘沙,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比如这句农谚,就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农村许多根据节气变化总结的农谚,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在那个时代指导着农业生产,发挥出了实际的作用。我们不用能现代人的认知和眼光,看待过去劳动人民的农谚总结,而就完全否定。这样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


乡村关中


再过两天就是惊蛰,这是一年当中的第三个节气。说实话,在关注头条悟空问答之前,虽然身为农民,可原来我并不这么关心节气。觉得24节气就跟平常的每一天一样,并没有觉得节气跟天气、跟农作物的收成、跟农民的心情有关联。关注悟空问答以后,觉得二十四节气的每一节都与农民息息相关。

小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惊蛰这个节气,因为大人们告诉我说,惊蛰一到,蛇就开始出洞,而我最惧怕的就是蛇这种爬行动物。一个冬天我都可以肆无忌惮的走在野地里,走在草草丛里,不用惧怕有蛇出没。可是只要一过了惊蛰,我就要有所顾忌,害怕在野草丛中万一有蛇隐藏着。这个时候,虽然说蛇可能打算蠢蠢欲动,但也不可能这么早的爬出洞外,即使勉强爬出洞外,现在空气这么冷,蛇也不能随便乱动,其他的昆虫就更不用说了。


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明天是九九第一天,也就是说惊蛰那天是九九第三天。在我们北方人眼里,只要没有出九,寒冷的季节就没有过去,更何况农村老人们经常说清明断雪不断雪,就是说到了清明的时候还有可能下雪,更何况现在是三月初。按照往年的惯例,农村人有春捂秋冻的习惯,也就是说现在是春冻骨头的时候。虽然说已经立春,但是气温不可能一下子直接迈入温暖的春天,这个过渡期还是寒冷的。所以尽管已经到了惊蛰的日子,但是地下的昆虫都依然是冬眠模式。


如果现在这个季节,地下的昆虫们已经开始活跃了,按照农村俗语说的就是,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春天提早返暖,那将预示着今年这个春天会发生到春寒。从去年冬天的暖冬天气看,今年春天倒春寒的可能性很大。去年整个一个冬天没有下雪,倒是下了几场冬雨,转过年来立春以后,北方一个冬天久违了的大雪,铺天盖地的覆盖了乡村田野。只是那么厚的雪,一两天瞬间融化,因为北方的气温很高,有几天已经达到了十几度。

不能不说冬天的气候反常,春天的气候也跟着反常。雨水节气前后的温度,就达到了十几度,对于我们北方来说,这的确是倒春寒的前兆。因此,惊蛰不冻虫,寒到无月中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灵子


今天已经2020年3月3日,而再过两天3月5日就到了今年的惊蛰,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二月十二。对于与惊蛰,咱们的老祖宗总结了很多很多的说法,比如说“惊蛰不打雷,老头独自睡”,说的是惊蛰这天如果天上不打雷的话,那么老头可能晚上睡觉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了,当然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

惊蛰不打雷,老头独自睡指的是惊蛰这一天如果不打雷,那么这一年基本上就没有好收成的意思,“独自睡”实际上是以前有的人家里面没什么吃的,只能卖老婆卖孩子的意思。

那么我们都知道了,惊蛰这一天如果不打雷的话,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利好的。但是我们知道惊蛰的“蛰”实际上代表的是这个世界上那些冬天会进入冬眠和休眠的动物和虫子,所以“惊蛰”的意思是惊醒在沉睡中的虫子。

那么问题来了,按道理来说惊蛰那天,天空中巨雷直击大地,将躲在泥土和洞穴里面的昆虫惊醒,至此以后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小麦开始进入拔节期,而地里面的昆虫也开始出没。那么为什么咱们老祖宗又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呢?下边老张就为大家说道说道: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惊蛰着天如果不冻死一些虫子的话,那么这一年就会冷到五月中旬。相信看到这里很多朋友还是不明所以,不知道惊着这一天为什么一定要冷?而惊蛰这一天冷的话,又和接下来的天气有什么关系?其实这里面就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相信很多年还记得二零一八年那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倒春寒,正式发生在清明时节,而那一年的春天我们还是非常暖和的,早春加暖春,大家很早的拖去的厚厚的羽绒服,果树开花、燕子归来,一切看起来特别的美好。然而就在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我们遇到的的倒春寒也特别的严重,北方地区果农损失惨重,全国苹果总产量减产50%以上,很多地区小麦直接被冻死。“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和气象气候有关系的,意思是惊蛰这段时间如果暖空气不来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今年接下来会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国家的冷气流主要来源于西伯利亚寒流,而我们国家处于北半球,现在正是由冬季转向春季的时候,那么意味着气温由冷转热,但是气温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我们国家所处的纬度来说,尤其是中原地区,在惊蛰这几天刚好是冷暖气流交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暖气流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当暖气流遇到冷气流的时候就会形成降雨。我们都听过“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是肯定没听过“一场春雨一场暖”,因为春天这个时候暖气流并且强势,所以一场春雨过后,气温降低,早晚露水严重,会冻死一些虫子。

但是也正是因为惊蛰这段时间冷暖气流的激烈交锋,才消耗了冷空气大量的能量,那么天晴之后,冷空气不敌源源不断的暖气流,自然一路败北。如果惊蛰天气比较暖和,那么意味着今年暖空气不够强势,气温的上升最主要是白天日照长度的增长和光照充足的原因引起的。但是每年冷暖气流迟早会有正面的交锋,因为暖空气迟迟不来、不够强势,就要反复试探性的和冷空气交锋,那么今年就会反反复复的降温下雨,直到暖气流在海洋上空积攒了最后的能量,才会最终和北方的冷空气决一雌雄,而这个时候很可能都到了四五月份了。

实际上惊蛰天冷,不光可以避免严重倒春寒,还可以冻死很多害虫,对农作物帮助很大。


老张谈三农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今天是3月3日,农历二月初十,是九九的第一天,再过两天就是惊蛰,即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九九的第三天。这个时候气温回升,如九九耕牛遍地走,是耕牛到野外寻找发青的野草吃的时候,中午气温高出10℃以上,而早晚气候却在5~6℃。这个时候,天气仍然比较寒冷的,深藏在泥土里的蛰伏的害虫和小动物,开始复苏,从慢长的冬眠期中苏醒过来了,但因天气仍然寒冷而不敢出土,偶尔气温异常,白天温度高出15℃或20℃时,这些蛰伏在泥土洞中的害虫和小动物,便蠢蠢欲动,从土里钻了出来,开始活动。农村俗话,“惊蛰节,春雷响,伏虫动”,就是说惊蛰节气响春雷,伏蛰的小虫开始出洞了,即将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了。~



农村俗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是说,惊蛰节前后天气反常,气温回升过快,小虫子小动物开始出土钻出泥洞,过早开始野外活动,气温非常反常,那么,在五月之间,必然有寒冷出现。这种寒冷,就是说这个时候,天气非常反常,春暖花开的时候,突然有寒潮袭击,即倒春寒的出现,将会对越冬作物,如小麦油菜,开花的果树茶叶以及正在育苗的各种蔬菜等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说,惊蛰节时候,还未出“九九天”,天气应该是比较寒冷的时候,却天气温度过高而不寒冷,不冻伤虫子;当在五月间不应该寒冷,而发生了倒春寒,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即发生了倒春寒。这种现象,气温当低的时候不低,当冷的时候不冷,反而当暖和的时候却十分寒冷,出现倒春寒现象。这就是天气反常现象,是属于极端天气变化,是一种大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既是农村古老的俗语,也是农村古老的气候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判断气候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很好地指导人们,能够即时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帮助人们预防自然灾害,即预防倒春寒对农业上构成的影响。~


在农村有关惊蛰的俗话农谚非常多,如“惊蛰雷声响,二月雨绵绵”,这些是说,农历二月份雨水过多,墒情好,但是对越冬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必须对小麦油菜田间清沟排水,滤水防渍,避免小麦油菜发病。等等。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鄂东三农


2020一开春,我们就感觉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国内外疫情胶着蔓延,不少地方春雷早响,更有人观察到东北长白山一带冰天雪地里有数不清的蚂蚁似的小虫子在跳动,在爬动。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自然界的异常情况。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是一句俗语老话,提醒人们如果天气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解冻的时候提前解冻,那么后面本该暖和起来的天气就可能会迟迟暖和不起来。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不是什么好事儿。

更直白地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就是如果一年惊蛰节气的时候,蛰伏的虫子很快活跃起来,天气异常暖和起来,那么之后的天气很可能会发生倒春寒!到了春夏之交甚至五月份的时候,天气还暖和不起来!

这句话有道理吗?真的会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具体分析。

惊蛰是24节气之一。是春雷始响,蛰虫慢慢开始复苏的时候。但是必须明白,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应该依然寒冷。我们知道连冬数九,冬至一九开始,每九天一个九,到了惊蛰节气,正好是75天。是八个第九天。按照数九歌,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我们这里还有老话说,“惊蛰不耙地,好比蒸上馒头跑了气”。可见惊蛰时节,就是土地解冻保墒的好时机。

农村老人说,惊蛰时难穿衣,早晚特别冷,中午又有些热,这才是正常的气候。如果这个时候特别暖和,那么今年的气候就可能要倒春寒了!等到桃花,杏花,梨花盛开时,就会遭灾了!

看前面提到的东北地区有那么多虫子活动,就有人说是一种冬跳蚤,大冬天本应该是休眠状态,一般隐藏在树枝上不动。但因为去年是暖冬天气,所以这虫子好像就没有休眠,即使下了雪,他们仍然在各处爬动。

另有报道,今年南极北极气温也是高于往年,本来应该在雪地上行走的企鹅,滚在了泥水里。

应该说,气候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就不热。这就是所说的全球温室效应吧?!

3月5日就是今年的惊蛰节气了,但愿能够早晚寒中午暖和,保持它该有的样子,让我们的2020风调雨顺吧!


村姑说村事


俗语“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惊蛰是我们汉族文化当中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节气,今年的3月5日也就是鼠年的惊蛰了。每当到了节气到来的日子,总能听见老人们念叨俩句关于节气的俗语,今天就听老人们说起了这句“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首先这句俗语是跟天气有关的,其意思是如果惊蛰节气到来的这天如果出现了天气回暖的现象,那么惊蛰节气之后一直到五月份这段时间的气温一直都是处于下降的状态。


为什么说惊蛰不冻虫呢,因为春季的时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气慢慢也都转暖了但是现在是3月份气温也只是中午的时候才会很高,早晚的时候还是很冷的,气温并没有升的很高。如果惊蛰这个节气的虫子开始孵卵爬出地面的话,那么就正面今年的天气一定是反常的,甚至还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所以才有了我们这句“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的说法。

当然了关于天气的俗语一定会有区域限制的,你比如我们东北黑龙江年年3月惊蛰的时候,地上的雪还没有开化呢,怎么可能有虫子孵卵呢。在比如你像南方地区3月份的时候一年四季也没有冬天,我们国家这么大南北气温差异也很大,所以我们看待俗语的意思的时候一定要辩证的看。


好了今天关于“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感觉不错的话就给点个关注和赞吧。


老贾聊三农


冷惊蛰,暖春分,如果在惊蛰这一天比较冷的话,那么在下一个节气春分,就比较暖和了,相反,如果在惊蛰这一天,天空艳阳高照,以后的天气会怎么样呢?

随着气温一天天的升高,地下的蛰虫慢慢的苏醒,蛇,青蛙,蛤蟆,壁虎,以及一些小昆虫,也慢慢的出来活动了,我昨天就发现了一只壁虎,看来是天气真的变暖了,当然因为冷暖交替的原因,天空也会发生打雷的现象,平地一声雷,也会惊醒这些小动物,小生灵,有的植物也慢慢的开花,比如桃花,杏花,冬天是越来越远了。


但是惊蛰的气温不稳定,时而冷时而热,尤其是中午的时候很热,但是早上和晚上天气还是很冷,天气温度变化很大。

如果在惊蛰这一段时间,天气异常的暖和,小虫子们也提前出来透透气,那么对于这种气温,以后的天气会怎么样呢?是不是天气会越来越热呢?那还真的就错了,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也就是说惊蛰如果很暖和,接下来的日子就可能会持续的寒冷,甚至会持续到五月份。

说起24节气,在我们陕西这里感受是最明显的,真的是四季分明,因为惊蛰的正常气候应该就是忽冷忽热,持续的干热反而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或者可以说北方的气流暂时还没有移动过来,因此会造成暂时的气温升高,而以后寒气过来,将可能造成倒春寒,而且会持续冷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刮起的寒风,让人很不适应。


后天就是惊蛰了,春天的特征也是越来越明显,希望平地一声雷不仅惊醒了冬天里的蛰虫,更能赶走现在的瘟疫,相信这段时间大家憋的太难了,也让我们体会到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的美好!


乡村小二哥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句话是说在我国春季惊蛰前后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意思是说:如果惊蛰前后天气温暖,无法让一些虫子感到寒冷,那么天气大多会出现“倒春寒”,并且一直会持续到五月中旬。下面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一、关于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时节,因为天气回暖,气温回升较快,让人们普遍感觉到春天俨然已经来了。但其实上,春天的气候比较多变,寒冷空气交替的情况比较普遍,很有可能在暖上一段时间之后气温立马就会变低,让人感觉到立春前的那种寒冷,如果这种寒冷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倒春寒”。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要称之为“倒春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气温明显要比上一阶段的天气暖很多;二是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至少持续到5天以上。

出现这种天气,容易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如:2018年甘肃兰州等地遭受倒春寒,正在盛开的杏等果树花苞遭受冻害,当年秋季以及之后的水果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关于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此之前,动物入冬蛰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到了惊蛰节气,地气开始温热,春雷开始响动,蛰伏地下的动物都被惊醒,故有惊蛰之说。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很多农民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这个时候农民开始忙着备耕或者春播,有句俗语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指的就是人们开始趁着大好春光,忙碌着播种,以期在天气变暖的时节,让作物萌芽,到后面有一个好的收成。

惊蛰节气也分为三侯:一侯桃始华,也即惊蛰前后,桃树开始开花,以亮眼的媚红色点亮人们的视线。二侯仓庚鸣,意思是说,黄鹂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发出清亮的声音寻求配偶。三侯为鹰化为鸠,意思是仲春时节,因老鹰“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像布谷鸟一样柔弱。整体的意思是说,惊蛰前后,植物都开始抽枝开花,动物也开始呼朋引伴,为新一年的生长和后代的繁衍做准备了。

三、惊蛰与倒春寒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但不时到来的倒春寒也会让人觉得春寒料峭,最难将息。之所以出现“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惊蛰这一天的天气与后续一段时间天气冷暖之间的联系。于是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播,形成了这种类似口头禅的说法。

那这种联系是有必然性吗?个人觉得有,但是极小。因为气候向来变化多端,一天的天气可能会对后面的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范围极小。换句话说,每天的天气,是一个天气过程的片段,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其实起更大作用的,是春季冷暖气流的交汇和运动,这也正是产生倒春寒的根本原因。但你非要说它与惊蛰(这一天天气和气温)的关系,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不知道您是否赞同我的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共同交流。


顾南安


2020年惊蛰节气:3月5日。时值惊蛰,将会是阳气上升,百虫萌动,万物生发,气温回升的开始。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是一句根据数九谚语总结出来的农村老话、古语。

正常情况下,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过后,气温会越来越温暖,用不了多久桃花、杏花会相继绽开,到时候就真的是春暖花开时。

不过惊蛰节气处在初春,是九九第三天,老话素有九九杀一阵的说法,几乎每年的九九都会杀一阵,冷上最后几日,因此惊蛰节气虽然到了,但寒冷的气温会冻到虫子不敢岀来活动,或者只在中午出来活动一阵子,正常的话还要停几日再说。

农村有经验的老人总结出惊蛰节气如果天气暖和的话,就属于气温不正常了,有可能后面倒春寒出现,我记得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倒春寒出现,跳舞的孩子们穿着演出服表演,家长们抱着羽绒服等在后台,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

那是我印象里冷到时间最晚的一年,所以说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是因为气温反常,导致后期会出现倒春寒,甚至到五月中旬的意思。


惊蛰到来后,日照时间会越来越长,阳光会逐渐变得温暖,而此时虽然看着阳光明媚,但春风料峭,特别是早晨和夜晚气温底下,所以春天有晒太阳的老人,穿着棉袄蹲在墙根下晒太阳,墙根是挡风最好的设备,但不能脱了棉袄,因为气温还不够暖和。

当惊蛰节气到来时,如果早晨和夜晚天气暖和的话,虫子会彻底出洞,说明天气真的暖和了,那就是气温回暖过于早,后期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就和我们北方今年差不多,冬季大雪、小雪节气没下雪,倒是今年春天雨水节气下了大雪,气候反常。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并不是说惊蛰以后每天都冷,有可能只是三天、五天冷,但在五月中旬都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出现倒春寒。


悠然见东山


今年的惊蛰节气是在3月5日,每年惊蛰的到来预示着初春的来临,惊蛰过后气温会回暖,日照时间也会增长,不管东南西北万物都会有一个春意盎然的景象,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很期盼惊蛰的到来,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会带来雨水,可以将干燥的土地唤醒,可以将肥料让植物很好的吸收,所以惊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惊喜。

那么为什么会有“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老话呢?其实这是一句关于气象的农谚,这句农谚主要的意思是说惊蛰的时候虫子如果不冻,那么这寒冷的天气就要持续到五月中旬。可5月中旬就是夏季的初始了,为什么还会寒冷呢?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下。

惊蛰的天气一定是温暖的,这时候的虫子会随着气温上升破土而出,当然了虫子能破土不一定是气温上升,也可能是惊蛰的春雷比较响,在民间一直有一句“春雷惊百虫”的老话,说的就是春雷比较响把虫子给惊醒了。但惊蛰的气候有一个特点就是早晚还是非常冷的,南方还要好一些,别放的早晚在惊蛰前后都是会达到零下的,对于虫子来说会非常寒冷,但这句俗语却说虫子不会被冻上。

那么问题来了,那就是惊蛰的气候有点暖和过头了,所以就一定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倒春寒”,这种气候一般都是冷热交替产生的,而且倒春寒的气候非常异常它不会随着你的节气而走,所以才会有这句“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的产生。

虽然有些夸张,说气候冷到五月,其实这也是老祖宗们在警示后人一定要注意天气情况,提前预防倒春寒的发生,毕竟倒春寒对于春耕农作物的伤害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观察天气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