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三兄弟在三国中各效其主有没有相杀的情节?

國际襄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所谓诸葛3兄弟大概指的就是蜀的诸葛亮 吴的诸葛瑾 魏的诸葛靓。蜀吴是联盟除了夷陵之战荆州之战这些,大部分时期是和平的。诸葛亮和诸葛瑾关系也很好,诸葛亮起初无字,还过继了诸葛瑾的一个儿子,后来诸葛亮的亲儿子是妾生的。所以也不要相信他专情丑妻哈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专权全族被灭。过继给诸葛亮的儿子叫诸葛瞻又回归了本家。3国演义说诸葛亮的儿子孙子在绵竹之战中殉国,但是真实历史是他的孙子在晋朝做了官。魏国诸葛靓比较诸葛亮兄弟晚些 没什么交集。他是诸葛亮的族弟。


一夫壹历史


在三国期间,诸葛家的三兄弟分属魏、蜀、吴三国,其中,弟弟诸葛亮在蜀国,兄长诸葛瑾在吴国,还有魏国的诸葛诞是两人的族弟。人们把这三兄弟为“龙”“虎”“狗”。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虽然各位其主,但是诸葛瑾、诸葛亮两人还是十分友爱的,双方互通书信十分频繁。诸葛亮虽然贵为蜀国丞相,但是对哥哥一家在东吴的情况十分关心,在听到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被任命为吴国管理军粮的节度官时,诸葛亮特意写信给吴国宰相陆逊,说自己的侄子不胜任节度官之职。

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诸葛瑾对弟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特别是在诸葛亮会后一直没有儿子的时候,诸葛瑾把自己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

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

而且诸葛亮经常与兄长诸葛瑾写信,交流对诸葛乔的教育。

亮与兄瑾书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於谷中。"

可见诸葛亮对诸葛乔要求很严格,绝不允许与自己的关系,而享受特权,与诸将的子弟同等对待。



被称为“魏得其狗”的诸葛诞是诸葛瑾、诸葛亮兄弟的族弟,要晚于诸葛瑾、诸葛亮两人。诸葛诞是魏国的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曾经与司马师一同平定了魏国毋丘俭、文钦叛乱。因为与被司马家诛杀的夏侯玄、邓飏等人交情很深,又见到毋丘俭、王凌等重臣被灭族,心里不安起来,在司马昭任命他为司空,让其入朝任职的时候,他发动叛变。最终,叛变被司马昭镇压,诸葛诞被夷灭三族。但是诸葛诞很得人心,兵败城破时,属下几百人被俘,坚决不投降。行刑时,每斩一人,劝降一人,都说,为诸葛公,死而无恨。这里需要说的是称诸葛诞为”狗”,是功狗的意思,讲其功劳大,并不是贬义。

在三国类似的也不只诸葛三兄弟,大概这也是乱世世家大族得以延续的策略。即使当初孙权让诸葛瑾当孙权命令诸葛瑾去说服其弟诸葛亮的时候,诸葛瑾却婉言回绝。

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於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诸葛瑾、诸葛诞在吴国、蜀国先后被灭族,但诸葛一族在晋仍有人担任高官 。不能不说这样的策略对保持家族延续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当时诸葛瑾儿子诸葛恪被灭族,诸葛瑾一脉在吴国的子孙被诛杀殆尽,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恢复了诸葛瑾后人的身份,让诸葛瑾逃过了灭族之灾。


一壶清茗品春秋


很多人都为三国时期诸葛三兄弟各事其主的事啧啧称奇,有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以防范战乱时期家族没落的风险……然而,我个人认为诸葛家这种状况实际上是汉末百姓流离失所的结果罢了。

诸葛家这三兄弟,诸葛瑾与诸葛亮是亲兄弟,而诸葛诞是关系比较疏远的从兄弟,诸葛家族本来聚居于琅琊诸县,后来迁徙到阳都,等到汉末黄巾乱起,群雄并立,诸葛家族也像很多的家族一样开始考虑远离中原中心区,迁往其他更加偏僻的地方保全家族。

但是一个大的家族,有的原意搬迁有些不愿意,诸葛诞这一支就是没有搬迁的。诸葛亮三兄弟中诸葛亮和其弟诸葛均当时年纪还比较幼小,就跟在了叔父诸葛玄身边前往荆州,诸葛玄当时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而年纪比较大的诸葛瑾则侍奉着继母迁往江东。

实际上留在阳都没有搬迁的诸葛族人应该更多,因为在曹魏出仕的诸葛族人远不止一个诸葛诞,还有官至谒者仆射的诸葛璋,以及诸葛虔、诸葛绪等人。其中诸葛璋还曾经应曹丕的要求写信劝降过诸葛亮。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

所以很可能当时诸葛里亮这一支的打算其实是全家避难江东。相对于战乱频仍的中原,江东当时算得上清净,迁居此地的人相当多,比如孙吴的名臣鲁肃。

这么梳理下来,诸葛诞与诸葛亮两兄弟的关系其实是比较疏远的。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诞活跃的时间比较靠后,前期在曹魏政权非常不起眼,与诸葛亮两兄弟并没有什么接触。诸葛诞在曹魏出仕是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之后升迁吏部郎……所以,诸葛诞在曹操和曹丕统治期间一直担任的都是中下层官吏,处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状态。

一直到魏明帝去世,曹芳即位后,大概是曹魏建国以来的名臣宿将都死得差不多了,诸葛诞作为一个曹操时期的老臣,虽然在魏明帝时期因为作风问题被免官,也被大将军曹爽任用——也大概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才给了诸葛诞在淮南三叛中出场的机会。

诸葛亮与诸葛瑾这两亲兄弟,要说的话,迫于情势相杀的情况是有的,但更多的还是合作关系——毕竟孙刘联盟是两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公元214年,经过几年的战争,刘备终于平定了蜀地,这对于孙权来说无异于一个惊天大雷,本来“共谋益州”的打算落空,如此一来,荆州的归属就越发重要,于是到了215年,孙权果断出手,夺得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刘联盟似乎岌岌可危。但是曹操的威胁始终存在,孙刘两方联合的好处远大于分裂,所以双方决定讲和。

孙权一方派过来谈合作的官员就是诸葛瑾。

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我相信诸葛瑾之所以成为孙权方面的使者,正是因为其与刘备方面的军事诸葛亮是亲兄弟,在孙刘两方刚打了一场,已经撕破脸的情况下,亲兄弟的诸葛亮和诸葛瑾作为谈判双方出场,显然有助于缓和气氛。

两兄弟各为其主,该下手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219年,蜀汉驱逐了曹魏,占了汉中,刘备晋位汉中王,与此同时,关羽也展开战略联动,与曹魏大军战于樊城,水淹七军。蜀汉的发展实在太过于迅速,打破了势力均衡,在此种情况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前提已经破裂,因为此时蜀汉的危险似乎不下于曹魏,于是,东吴调整了战略,偷袭了正全力对付曹操大军的关羽。而统领东吴大军进攻关羽的三大将领就是吕蒙、陆逊和诸葛瑾。

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这之后,诸葛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蜀汉和东吴争锋的最前线,时间大约是从219年到229年。

黄武元年(222年),迁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

大概将近10年,诸葛瑾主要驻屯在公安,公安这个地方是个战略要地,号称“七省孔道”,其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把诸葛瑾派驻在这里,可以说是委以重任。

所以你要说诸葛亮与诸葛瑾两兄弟之间是不是存在相杀的关系?那肯定是有的,毕竟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关系也并不是一直都很稳固,破裂的时候兵戎相见,平时的时候勾心斗角。

但是古代的人在这方面都特别拎得清,公事上可能各为其主,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留情,但是私底下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颇为融洽的,这主要体现在当诸葛亮年纪老大还没生出儿子,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诸葛瑾把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这次过继还有的另一个后果,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后来卷入东吴内斗导致东吴的诸葛一族尽灭,过继的诸葛乔留下了一脉香火。


闲话说历史


这个问题很好,人们对于诸葛三兄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因为这三人在三国时期分别为吴、蜀、魏三国效力,同时在《三国志》中都有三人的传记,名气比较大,但诸葛诞并非是诸葛瑾、诸葛亮的亲兄弟,而是表兄弟。第二种说法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因为这三人才是亲兄弟,都是诸葛珪的儿子。

既然问道诸葛三兄弟有没有相杀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先从这四个人的履历说起。

一、诸葛瑾(174年-241年)

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逃避战乱跑到江东,公元200年出仕,在孙权手下做官,为刘备孙权联合作出突出贡献,一直主张联蜀伐魏,对东吴忠心耿耿,晚年高居东吴大将军之位,得以善终。

二、诸葛亮(181年-234年)

诸葛亮,字孔明,家中排行老二,诸葛瑾的弟弟,诸葛均的哥哥,光辉事迹家喻户晓,这里就不罗嗦了,公元207年出仕,在刘备手下做官,最后高居西蜀丞相之位,事必躬亲,殚精竭虑,最后活活被累死。

三、诸葛均

诸葛均,生辰不详,诸葛瑾、诸葛亮的弟弟,与诸葛亮生活在南阳隆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还曾经把他当过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时,特别嘱咐弟弟诸葛均要好好打理草庐,等自己功成名就时还要回来归隐,于是诸葛均苦苦等待,公元216年实在等的不耐烦的诸葛均跑去巴蜀投奔老哥诸葛亮,诸葛亮见其打理茅庐有功,封了一个长水校尉,后一直在巴蜀做官。

四、诸葛诞(?-258年)

诸葛诞,字公休,是诸葛亮的族弟,当时诸葛氏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旺族,但人口也不少,所以诸葛亮根本没见过诸葛诞,魏明帝期间诸葛诞一直为文官先后升为御史中丞、尚书。公元232年曹芳继任,加昭武将军,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司马氏掌权,诸葛诞起兵谋反被杀。

如果非要说这四个人有相爱相杀的故事,那么我们一一进行排除。首先是诸葛均,诸葛均的官的诸葛亮封的,而且在位期间一直没有离开巴蜀,也没有对外征讨,所以诸葛均不可能与其他三人有任何交集。其次,我们在来说诸葛诞,诸葛诞出仕时是魏明帝时期,但一直是文官,史料记载第一次征战是公元251年与东吴进行的东兴之战,此时诸葛亮、诸葛瑾早已驾鹤西去,所以也不可能有交集,当然,如果硬要说有的话,东兴之战吴国主将正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格。

所以排除了诸葛诞、诸葛均之后,只有诸葛亮和诸葛瑾可能存在相杀的故事。在诸葛亮有生之年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吕蒙白衣渡江,袭击荆州,据《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记载,诸葛瑾的确参与了袭击荆州的战争,而此时诸葛亮身在成都,所以很遗憾哥俩没有正面交锋。

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而第二次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兵伐吴,这次战争前,诸葛瑾代表孙权向刘备请和,但刘备不同意,最终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而此次战争,诸葛亮同样坐守成都,没有参与,所以说诸葛亮与诸葛瑾也没有相杀的故事。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因此,诸葛兄弟之间虽各为其主,但从未发生相杀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传闻记载诸葛均创造八阵图,帮助诸葛亮困住陆逊,打败司马懿,诸葛均帮助诸葛氏存留了香火,但这些终归不是史料记载,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希望我的答案能够为你答疑解惑。


划过天空的拖鞋


252年,刚主政的司马师想通过战争获取威望,不顾重臣傅嘏反对,执意伐吴,这就是著名的东兴之战。

这场战争,司马师大败,但让他迅速的成熟起来,并在第二年的新城之战中打退了吴国的进攻,真正拿稳了权力。

在东兴之战时,跟随司马师出征的将领有诸葛诞,师诸葛亮的族弟,吴国那边的主帅是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也是诸葛诞的儿子,叔侄俩的交锋也很有意思。


甲申十七年


诸葛诞是诸葛亮、诸葛瑾的族兄弟,并非亲兄弟。

诸葛亮三兄弟还有一个老幺诸葛均,他跟哥哥诸葛亮在蜀汉。

诸葛亮历来主张联吴抗曹,他当权期间不会攻打东吴。其实有件小事可以说明诸葛亮同兄弟诸葛瑾,以及东吴的关系。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被陆逊任免为督管粮草的官,管理粮草的账目需要有耐心、细心的人,可诸葛恪不喜欢处理繁琐的东西。

诸葛亮听说这事后,便给陆逊写信,大意是:诸葛恪不适合干这个工作,你给他换个吧。

要是你是陆逊、孙权,会怎么想?你诸葛亮邻国丞相,居然管我家的事?

结果呢,陆逊告诉孙权,孙权立即免了诸葛恪的“文官”职务,让他领兵去了。

至于诸葛诞,他比诸葛亮小得多,他掌权的时候诸葛亮早死了,应该没同诸葛亮接触过。


卧牛说历史


没有!

说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其实当时除了他之外,诸葛家族还出了另外两位人才,巧得是还分别扶持了另外两国。

他们分别是诸葛亮的亲哥诸葛瑾,扶持的东吴;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扶持的魏国。

这细思极恐的画面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难道说诸葛家族在下一盘大棋?

然而故事的最终结果我们也是知道的,最终的胜利者是司马家,而非他们诸葛家,那么诸葛家到底是如何把这盘棋下崩了呢?

诸葛兄弟都是聪明绝顶之人,他们肯定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其中某一位得罪了主子,轻则穿小鞋、扣帽子,重则下大狱、满门抄斩。

所以说,如果三兄弟真的是同朝共事的话,一人有罪,三人皆斩,那诸葛家岂不绝了后?

好,就算主子圣明,三个同等才华的人,共事一主,是否就犹如一山藏有三虎?

一山连二虎都不能容,更何况是三虎,他们势必会互相排斥,以至于互相残杀。有人说不可能,放心,我国古代“文人相轻”这个传统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所以为了不使兄弟之间反目成仇,三兄弟不得不各奔东西,自保前程。

有朋友说了,我偏就不信三兄弟之间会挥戈相向,非要相信三兄弟一定能够精诚团结,抱团取暖。其实这样一来的话,麻烦就更大了。

三个能力如此超群的人,本身就会引起同僚的嫉妒,更何况是三人抱团联手呢?就算是再圣明的主子,恐怕也会因为德高震主而对你有所防备。倘若再遇上小人诬告,那就正中主子心怀了,到时候借机铲除三人,那可就真的是一锅端了。

所以说三兄弟总有雄才大略,但左思右想之后,终还是不能有万全之策,无奈只好各走各路,各为其主。

最后诸葛亮事刘备,为蜀国之丞相;诸葛瑾事东吴,拜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诞事曹魏,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杨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至于三兄弟是如何把这盘大棋下崩的,估计就是他们没想到,大家都是按照规矩来的,唯有一人却不按套路出牌,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篡权夺位。

就这样司马家傲视群雄,顺利拿下了三国争斗的胜利果实,诸葛三兄弟连一家正统都没拿到。

可见笑到最后才是真的赢家,古人诚不欺我啊!







周朝文DMU


没有


佰士派


没有,其实那时候的人很讲道义的,他们不去做自相残杀的事,人们反而更尊重他们,相反,他们却互相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