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以不孝之名杀孔融,孔融真的必须死吗?

观景说史


当代中小学生的四大榜样:孔融、曹冲、甘罗和司马光。孔融无疑是其中较为出色或者说较为出名的那一位,为何?当你在家与兄弟姐妹抢零食时,你有没有被父母用孔融的事例说教过。这四大中小学生榜样也都出现在小学课本中,但是老师在上课时,通常只会告诉你孔融让梨这一举动,而只字不提孔融之死。

为什么不对孔融之后的故事加以拓展,不是老师不知道,而是说了会有反面效果。孔融年少以孝闻名,却又以不孝结束一生。

孔子二十世圣孙,死于不孝

孔融,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祖上为名震中外的孔子,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歌也别具一格,与王粲、陈琳、徐干等人被誉为“建安七子”。而在汉朝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孔融更是凭借自己四岁时让梨的举动,年少成名。

一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人,长大后竟然长歪了?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所杀!曹操是凭什么觉得他不孝呢?

孔融在和好友祢衡聊天时曾经说过: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穿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亲对孩子有什么恩惠可言呢,不过是一时情欲,母亲不过是一个盛放物品的器具而已。他主张“父母无恩论”,说我们不应该孝顺生我们的父母,而是孝顺养我们的父母。

我们暂且不讨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汉朝这个朝代,孝道有多被看重呢?我们知道汉朝当官的制度叫“察举制”,其中有一条就是“孝廉”,就是说他不看你是否有做官的本事,只要有人以孝顺的名义举荐你,几乎你就可以当官了。再看皇帝,庙号都以什么“孝文帝,孝武帝”来取,可见,孝是多么重要。

而孔融这番言论无疑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必死原因一:毒舌,说话不分场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征孔融为朝中大官。曹操这人包容并兼,手下有各种人才,孔融就是其中一个,但是孔融这人与他的朋友祢衡、杨修一样,有一个读书人的通病,狂妄自大,总爱评论他人,这里的他人自然是指曹操了。

曹操号召民众戒酒,解决将士粮食短缺的问题,他跳出来反对,酒可亡国,女人不可吗?为何不把女人也禁了?曹操要杀杨彪,孔融跑来和他据理力争;曹操想要夺取甄氏,孔融写信讽刺曹操父子;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在后方宣传曹操此战必败,动摇军心。行军打仗,讲得就是一个气势,你孔融倒好,不鼓舞士气就算了,反倒在后院点火。曹操想杀孔融之心日渐浓郁。只是一直苦于没有理由,而孔融又是圣人孔子的后代,名望极高,不能轻易动他。

若是孔融真的聪明,此时就该收敛收敛,可惜他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旧我行我素。最终让曹操逮住把柄,以孔融违背伦理、不忠不孝、败坏朝纲为由,将他处置了。

要知道孔融就是以孝闻名,以不孝之名而死,用他最骄傲的东西击败他,可见曹操有多痛恨孔融。

必死原因二:做人做事太狂妄

其实孔融的命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年少成名,难免骄傲跋扈。

在当时有个名人叫李膺,名望极高,每日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他就有个规矩,只接待当时的社会名流和李家的世交,孔融或许是不服气于这样的规矩,意图挑战。于是前往拜访,说自己是李家的世交朋友家的孩子。李膺一见,不认识啊,就问他是那位世交家的孩子。孔融说:自己祖上乃孔子,与李家祖上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他二人也属世交了。

当时宾客中有个叫陈韪的,就说,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未必如此。孔融将计就计,反讽陈韪,那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孔融确实聪明过人,但是好逞口角之能,说话不留情面。若是在太平盛世,或许能留下一个豪放不羁的名声,但是生逢乱世,又好与上司斗嘴,不留情面,怎么能逃过一死呢?

【END】


雨霁视角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年少时就被认为有突出的才能,被名士李膺看重,在当地名望很高。之后党锢之乱爆发,他和哥哥为了收留被迫害的名士张俭而争相赴死不畏权贵的事迹一时传为美谈,不少人将他视为名士的领袖人物之一,极具人望。

他为人耿直孤高,刚正不阿,轻生死,重信义,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但也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说话做事不看场合,且做事多流于表面,志大才疏,是个空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与军事家。

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对曹操不满,孔融的品德不容他认可曹操,且他名声大,说话分量重,导致被曹操杀害。

孔融一直是站在宋朝这一边的,他对于曹操的狼子野心非常不满。当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抢了袁熙的妻子,孔融直接用“武王伐纣,把妲己赏给周公”来怒斥他这一种行为。除此之外,他还常常跟曹操唱反调,言语偏激。基于孔融的威望,曹操不敢公然与他作对,所以憋了一肚子的火没地方撒。

曹操真正动了杀机是孔融做了这件事,在曹操决定要与袁绍打仗的时候,孔融却在朝廷当中散步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这个在备战期间散步敌人不可战胜的言论,对于曹操来说是触到他的底线的。之后孔融又提出千里不封侯的说法,就是京都方圆千里之内不能封侯,而此时曹操已经被封为武平侯,那孔融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曹操离开京都。曹操更不能容忍孔融了。

随着曹操的权力越来越大,他愈发觉得孔融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必须除之而后快,所以一直伺机寻找机会干掉他。正好这时候孔融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大概意思就是“孩子对于父亲来说,是情欲所发;对于母亲来说,就像是瓶中之物,生出来之后就脱离了”。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本意是为了讽刺当时“举孝廉,父别居”这种“假孝”之风,结果被曹操大做文章,诬告他“不孝”,毁了他的名声,要了他的命,还让他全家陪葬。孔融被处死时才56岁,一个被大家推崇的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


市井小贩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孔融,恐怕都是学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开始的。年仅4岁时的孔融懂得谦让,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自己拿小的。这故事在我们国家可算作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孔融是大圣人孔子的后代。他在16岁时,因救一个叫张俭的人,和他的兄长孔褒争相牺牲。这件事,让孔融在东汉传遍了,因此而出名。

孔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又是当时的名士,后在曹操手下做事。那么,问题来了,特别爱才的曹操,为什么要杀了既有名望又有才的孔融呢?

孔融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他和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

刚开始,由于孔融和曹操都站在匡扶汉室的立场,所以他俩的政治关系还可以。曹操在手下的鼓励和支持下,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迎回许都。至此,曹操的目的不再是匡扶汉室,而是要自立为王。虽然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但是他已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汉臣,而是一个令人可怕的大奸臣。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孔融还是一方豪杰,想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可是,孔融不管是镇压黄巾起义,还是与袁谭打仗时,都是屡战屡败。孔融的地盘被袁谭侵占,妻儿也被掳去。汉献帝在迁都许昌后,孔融受征召,当了一个相当于今天建设部长的官员。孔融在任上还干的不错,很受曹操重视。然而,孔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朝的臣子,认为曹操有不臣之心。所以,之后的孔融总是找机会和曹操对着干。

曹操唯才是举,打压以孔融为代表的豪族,抑制世家。

在曹操统治的势力范围,内部的最大阻力是来自于像孔融、杨彪那样的名门望族。这些豪族占据着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并且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他们打心底里瞧不起作为太监后代的曹操,很多人始终不支持曹操,还成为社会前进的重大阻力。东汉末年也正是由于豪族势力过大,才使得国家四分五裂,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豪族的政治地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曹操在创业初期,为了获取社会更多资源,不得不拉拢豪族。在他羽翼已丰时,内部的这些矛盾逐渐展现出来,到了解决的时候。因此,他不仅杀孔融,而且还要废杨彪,杀杨修逐祢衡等,达到曹操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虎,打压豪族的目的。

孔融爱张扬,爱显摆的性格,老是和曹操作对。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曹操发怒,迁怒于和袁术联姻的杨彪,要加害杨彪。孔融救下了杨彪不算,还继续讽刺曹操。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酷爱喝酒的孔融却阴阳怪气地说,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禁她们。孔融屡次挑衅曹操,终于在曹操羽翼已丰时,对孔融起了杀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令郗虑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共搜出孔融3处罪名。

一是,孔融曾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成为孔融谋反的罪名,是为不忠。

二是,孔融不最终先哲,与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赞扬孔融为“仲尼(孔子)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为“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复生”。

三是,在闹饥荒时,曾说父亲不好,就把东西给别人吃,饿死父亲;母亲和儿子也没有什么爱,只是像一件东西暂时寄存在瓦罐里,倒出后就没什么关系了。

曹操以不忠不孝的罪名杀了一代名士孔融,真可谓杀人诛心。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这充分表现出曹操是有多恨孔融。最终,孔融和妻儿皆在街市上被处死。









周朝文DMU


孔融必须死,因为他太逞能了。

曹操杀孔融,不是以不孝之名,而是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死的。

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曹操进退两难。决定不了该进攻还是该撤退。当天晚上,他的军中口令是,鸡肋。

杨修一听。就传令撤退。

人问原因。曰,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要撤退啦!

曹操就说他扰乱军心。把他给杀死了。

杨修也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人物。

他的聪明外露表现在两个故事上。一个是曹操修门的时候,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即让工匠把门加宽。因为他明白曹操的意思是门要阔一点儿才好。

还有一次曹操在一盒糕点上写了个合字。杨修就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他说合就是一人一口。

聪明外露。自取其辱。杨修就死在太聪明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