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app会收集个人信息,安全吗?

用户747547022864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娱乐节目更加丰富,出行更加高效……于是我们手机里的app也越装越多,但是,这些app真的不影响我们的信息安全吗?

其实,我们安装的app有很多会在后台悄悄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根据前段时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手机APP采集最多的个人信息通常为用户的姓名、通讯录、生日、地理位置和头像等。部分app以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的名义,在用户安装和使用app过程中通过“用户先授权后台获取数据后才能安装使用”的方式获取大量用户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用户消费行为分析,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商业广告。

这个app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的过程,正符合了广告商精准识别广告投放对象的要求,同时又能为app开发者带来广告收益,促使广告商和app开发者为了共同利益强强联合。然而,这个过程毫无疑问会影响app用户的信息安全,并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电话骚扰、短信骚扰甚至是遭受财物损失。

因此,为解决当前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问题,保障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明确并细化手机app运营者的责任义务,确定手机app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

二是加强对手机app运营商的监督管理,督促app运营商严格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三是保持严惩严打,形成高压态势,切断网络犯罪的利益链条,落实保护公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最后,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应知应会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官方微信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使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软件直通车


相对来说安全的多一些,不管哪一类哪一个App。用户一定提高个人警惕性还是首要的。

1、用户量群体比较大的app例如 支付宝、wx、 ………等等吧,这些大流量的app,他们会有自己相对安全的服务器来保护客户信息。毕竟做大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一定要有的。不然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至于那些不太安全的app,相对来讲就是那些比较小众化、冷门app。作为用户来讲,对于这一类的我们在下载使用登陆的时候它会提示我们要求提供访问通讯录、麦克风、位置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禁止使用,有些软件在我们拒绝的时候也会拒绝我们使用,这一类的app就需要注意了,它们的目的就是利用我们想要了解他们的内容,而作为交换条件就是我们的通讯录、位置等权限要赤裸裸的提供给他们。个人认为没必要的话就不要使用这一类app了,他们就是来套取个人信息,甚至倒卖个人信息。就比如微信里边有的小程序。特别是那些朋友圈发布孩子参加什么活动评选,需要点赞的话还得允许微信授权。目的很简单,孩子想要第一名,那就需要他父母以及身边亲戚朋友送上自己的数据作为代价来给孩子换取一些可有可无虚荣类、奖品类的产品。

3个人信息一旦被泄漏就可能被倒腾好几手卖给各个领域。某些平台或者个人得到这些信息之后经过大数据分析对比会分类别的给这些信息备注。比如分析某某人手机通讯录上有xxx(孩子名字,每一代人的名字大致都有一个时代共性,这就是大数据分析)老师,这一类人肯定是家长了。那你可能就会经常接到关于孩子各方面的产品………推销广告及短信或者非法链接。稍不留神就会被骗!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下载类似app,以及在设置的时候禁用权限这些功能(在需要的时候打开)

——————————————————————————————————————————————科技在进步,骗子也在进步。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凡事多留心,避免上当受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工作原理


it小伙儿说下我的看法!主要到诈骗人手里不提高警惕还是比较危害大的!呆会说下我的亲身经历!所以国家对某些单位泄露个人信息判刑比较严厉的!随着智能时代可多免费软件要求允许获得个人信息!大部分正规软件一般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危害最大是恶意软件获取你资料同时在植入后台监控软件盗取帐号密码!这个比较可怕!也出现很多案件!盗刷卡这类!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问题!我外甥女刚考入大学军训时候!我那会正好在网络公司上班!在呼和浩特!突然我姐哭着打电话说外甥女不行了,医院抢救呢,让我速度过去!我姐正往银行过去打钱!说班主任来电话快点交钱!我要了电话结果一打电话班主任一口南方口音。。。。那个班主任说了一个医院!让速度打钱!挂了!我就明白了,给我姐打电话千万别打钱!肯定骗子!第一学校出钱第一时间抢救的不会跟家长先要钱抢救!第二内蒙班主任我上了这多年学校还没碰见南方口音班主任!就算是!一个老师不通话必须过关吧!后续不说了!反正没上当!这个可怕之处诈骗人都知道母女关系,而且知道上大学了在哪个城市!(主要给外甥女打电话不接!军训累都静音午休呢)!反正这些东西最好的防范就是不要贪图小便宜注册各类小软件!只要不是正规公司的小应用不要随便自己注册!不要参加一些小公司什么给奖品什么活动参与把家人信息都泄露,个人观点谨慎参考!还有最可怕就是专业黑客破解公司内部网络获取个人信息什么的那个是真没办法!但一般很少能碰见!他们目的更大!不会盗取个人信息的他们更有大利益目的!不至于贩卖老百姓信息!对他们来说没诱惑!那点小钱看不上!


塞北绿色屏障呼伦贝尔


可以确定的是,收集到的信息确实会有一定泄露的可能性,但是只要做好信息安全管理,泄露的风险还是非常小的。

一、APP收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在下载并使用一些APP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APP向我们索要比如查看通信录的权限、调用摄像头及麦克风的权限、查看相册的权限、安装app的权限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信息都存在着安全风险。

现在APP普遍存在索要多种不必要权限的行规在,这就对我们个人信息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不过在去年年底国家工信部一次出手下架了多款问题APP,算是打响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枪,让这种不良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二、疫情收集的个人信息比较安全。

在这次疫情中,支付宝和微信平台提供的个人信息申报、安全码、行程查询等功能在疫情中表现亮眼,也为我们尽早复工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为什么我会说这次收集信息会比较安全呢?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app背后站着的是腾讯和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一般来说收集个人信息后大部分用途都是进行产品营销,而这两个巨头基本上已经把全中国的有效客户都纳入产品矩阵,自然也就不需要在使用这些低级的手段拉低用户的好感度,这样做的话完全得不偿失。

三、信息泄露和利益挂钩。

在一些公司非法个人信息转卖的时候,有的一条个人信息就值十几块钱。大家可能觉得个人又不是公司高管,家里也没百万家产,收集我的信息有什么用呢?其实对于大多数购买个人信息的公司来说,你就是一个潜在的客户。

比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家公司收集到你家名下有两辆车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把这个信息卖给一个保险公司推销车险。假如你正好想买车险的时候,是不是成交的可能性非常高呢?有利益的地方永远不会缺乏违法犯罪,只要有公司需求个人信息,那么信息倒卖泄露也就永远不会消失。

对于个人来讲,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来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只能说在使用的时候尽量不要下载一些奇怪的、来源不明的、索要权限太多的APP。一旦发现因为信息泄露导致个人受到损失时,要及时举报阻止更多的人受到损害。

现在已经出现信息泄露导致的被处罚的案例,说明国家层面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个人信息必将得到越来越周全的保护。


知热点


现在我们小区管理比较严格,进出小区都要手机扫码和测量体温。我们这用的软件是支付宝。

小区门口贴得有二维码,每次进出都有空扫码,扫码登记显示绿色才让进去,其他外来人员都不让进,快递也只能送到小区门口,收货人自己出来取件。

扫码登记是我们这边居委会规定的。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扫码用的软件是支付宝。像这样情况,收集的个人信息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

如果小区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不说明情况要求在一些App或者小程序登记个人信息的,可以明确表示拒绝。如果暴力强制执行,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讲个两毛钱的笑话


这个问题就是一句话:自求多福.为什么这么说呢?

1.如果app私自贩卖用户信息,这是要付法律责任的,很少有公司愿意冒这个险。

2.但是信息泄漏并不一定是主动的。不久前facebook因为被黑客攻击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差点把Facebook打垮。像Facebook这种级别的公司数据库都有被黑的可能,那么不如他们的公司更没有能力保护客户信息了。主要是小公司的数据库大部分因为价值不大,不会被盯上。

3.现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信息可能随时都在有暴露的风险,可能信息比较碎片化。

所以app搜集用户信息肯定对用户来说是暴露源之一。但是我们的信息早就在很多地方暴露过了,你可以仔细想想,所以只能自求多福,另外有信息进来谨慎辨识,多方求证。


青羊镇牛人


其实问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法改变什么,只是大众讨论的无可奈何的一种社会常态。

我们的信息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泄露,只要世界存在交流,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在相互交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泄露信息。

自从人类开始交流,为了生存,为了自己所需,需要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换,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无论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只要你是个人,就会存在某种信息一直被其他个人所掌控,没办法,社会的发展需要,谁也无法阻挡。

只有一点咱们自己可以掌控,那就是咱们可以自主选择,前提是不是硬性要求,例如这次的疫情,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我们出入只要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必须遵守它的规则,咱们国家有了疫情,需要进出小区任何地方进行信息登记,其他国家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不用这么操作,所以这种个人不可控的信息泄露完全没有办法,只能遵守这个环境的规则,只因为身在其中。

咱们所能掌控自己信息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app需要授权使用你的个人信息,你可以选择信任,也可以拒绝不使用,仅此而已。


新视界美学


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