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

眞愛壹丗


很简单,改了国号就是真正篡位了。

毕竟朱棣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以《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借口,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奸邪臣子,比如齐泰,黄子澄等人。

本身他的主要正统性也是来源继承父亲朱元璋的江山,如果改国号,反对他的人会多得更多。

打着好听的旗号,虽然假但是得到了大明朝全国普遍的支持,比如各兄弟藩王,各前朝旧勋公侯。

所以人家朱棣根本不是“造反”,哪能改国号。

在朱棣打入南京城之后,有个人说了句很重要的话“您是要想继位还是先拜祭孝陵的已故老父亲前皇帝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朱棣你擅自急着继位意味着真篡位了,是乱臣贼子。而拜祭父亲之后再继位那意思是我继承的是老父亲的位置。

再者前朝也有例子,比如李世民是秦王,但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父亲李渊退位之后他也没有改国号“秦”,后唐李嗣源夺庄宗李存勖的位置也是继续为“唐”国号。毕竟李嗣源都不是李存勖亲兄弟,只是他父亲李克用的养子而已。

综上,改国号很“简单”,但没必要。为了稳固统治,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国号也没什么不好,很大的可能还会造成悲剧。


南岭说史


1、朱棣改国号才是脑残。他攻占南京,第一件干的事情不是即位,而是拜谒朱元璋的孝陵。正如三杨之一的杨荣指出:“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其实1399年起兵之前,朱棣是十分犹豫的,道衍和尚(即姚广孝)百般劝他造反。朱棣最后还是利用了《皇明祖训》中的一条祖训给自己打气、给士兵们打气:““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亲王可以起兵勤王,这可是朱元璋规定的;没有天子密诏怎么办?朱棣打着天子旗号,再伪造一个呗。


所以朱棣全程是以明朝名义篡位的,而且朱元璋、朱允炆都是明君,朱棣自己也是朱元璋四儿子,如果赢了天下,不拜陵、不哭陵,还改国号,那纯粹是没事找事,啪啪抽自己嘴巴子……


最后,朱棣篡位,又不是“南朝齐——南朝梁”的情况。梁武帝“改齐为梁”,是因为南朝齐不得民心,不是为了改国号而改国号。


(朱棣入南京,干的第一件事是哭陵,而不是即位)




2、其实不同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有为了正统不改名的。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叫邈佶烈,与唐庄宗不是兄弟父子,邺都兵变还都用“唐”;更别说五胡十六国的匈奴人刘渊,直接用“汉”做国号。


(匈奴人刘渊 却建立了汉赵)


3、我们再说说李嗣源。此人是李克用养子,沙陀人,胡名叫做邈佶烈。算是唐庄宗的干哥哥;从13岁就跟随李国昌,过了几年又认李克用当干爹,再之后又跟了李存勖20年。沙陀人打仗厉害,可毕竟汉化不久,政治能力孱弱,最后唐庄宗削藩失败、财政混乱,引起贝州叛乱。


李嗣源被派去平叛,与叛军合军一处,攻入洛阳,旁边大臣都劝他:“大唐、晋唐持续300多年,气数已经尽,建议新选国号”。


(李嗣源决绝了臣下改国号的建议)

李嗣源却未听从。在他看来,先帝李克用和自己同为沙陀人,先帝的天下,就是养子我的天下,所以没订立新国号,依旧使用唐国号。


我给历史话导图


假如题主如果当面问一下朱棣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朱棣会一个大耳刮子送给你。

下面来还原一下你们对话的情景。

有一天,题主见到了已经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兴冲冲的跑了上去。然后,就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题主问道:“朱老爷子,您当初篡位为什么不以燕为国号,毕竟您曾经是燕王啊?”

朱棣龙颜大怒,“啪”的一声,一个巴掌给题主留下五个红色指头印。

朱棣骂道:“老子啥时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国号?你小子这不是污蔑老子谋反吗。”

感觉莫名其妙挨了一巴掌,题主心里特别气愤不过。就反驳道:“没有谋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干啥?”

“嘿”,朱棣轻蔑的一笑,说道:“谋反,老子没有谋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难。靖难懂不懂,就是为了帮助允炆这小子铲除身边的奸贼。老子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啊。”

题主怒极反笑,大声质问道:“好一个厚颜无耻的老匹夫,一个伪君子。口口声声说为了自己侄子,那你为什么要当皇帝。”

朱棣满脸委屈的说道:“没办法啊。允炆这小子当初听信身边小人的话,不给他几个叔叔活路,我当初起兵南下就是为了帮助他爷爷教育一下这小子。谁知道进了南京城后,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让人搜遍全城,都没有找到。你想啊,我总不能让我爹打下的江山长期没有人管理吧,只好勉为其难暂时当了这个皇帝。不信啊,我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没有忘记允炆这小子,一直在寻找,甚至我都让郑和六次到海外去寻找,都没有找到。”

题主无语了,无奈的点了一支烟,蹲在路边抽了起来。朱棣一点都不惭愧的顺手抢过题主嘴里的烟,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顺势坐在题主的身边,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你们后人就知道说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吗,这不是都是为了允炆这小子嘛,你们翻翻史书记载,看老子说过一句造反的话麽。还有你小子,让我改国号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顺的。改国号?划不来嘛。”

题主气的站了起来,说了一句“厚颜无耻”,就顺手拦了一辆出租车走了。

朱棣站起来,看着远去的出租车,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书生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皇帝,是为数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获得成功,并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国的燕王。

刘邦是项羽所分封的汉王,在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以封号“汉”为国号的全新朝代,李渊的封号是唐国公,在李渊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号“唐”为国号的全新朝代,说明了以封号为新建立国号的传统。

按照一般的常理来说,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地打败了正统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没有建立一个全新的,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继续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为国号,有他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了历史倒车重新起用了反人类的分封制,将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导致了后来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为这个分封制。

同时朱元璋还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为大明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孙子,选择了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以孙子为继承人,朱元璋的这两个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燕王朱棣造反,这一切应该是朱元璋的责任。历来皇帝位的继承都有着严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规则,皇帝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这个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了,之后的皇位继承人按道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

可是朱元璋以个人权威强行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帝位,这等于违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来说的话,朱标死了,应该是朱标的兄弟来继承,朱标有几个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晋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应该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继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这一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长的,按照继承法制,应该是朱棣当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强行扶上了朱允炆为帝,偏偏这个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为皇帝就开始强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温和一点也问题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强硬,不是贬为庶人就是逼得自杀,当时的燕王朱棣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终朱棣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击建文帝后,朱棣就面临一系列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合法性问题,是朱棣成为皇帝的法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国本和国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国号问题。

朱棣采取了不承认建文帝的为皇帝的方式 ,废除了建文帝颁布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复为朱元璋时间的法令,同时连年号都改为朱元璋时期的年号“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显,他继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标去世,同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况下,朱棣其实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这个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为什么朱棣不重新建立一个以他封号“燕”为国号的新朝代,而是要继续沿用明这个国号呢?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朱棣以明为国号,法理最正,最有说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为国号,那等于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等于靖难之役就是谋反篡位的战役,等于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这在法理上不好解释。

如果以明为国号,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训》中的制度为法理,是再好不过的理由,《皇明祖训》中有这样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个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没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长去世弟弟来继承,而且必须是嫡母所生的儿子,庶母所生的儿子虽然年长也不能立为继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终弟及的原则来继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号是最为合理和简单的方法。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真是笑话!朱棣是谁?他可是正儿八经的朱氏子孙,朱元璋的四儿子,只是生得比较晚,轮不到他继承大明王朝的皇位,自然就被“发配”到北方燕地了。本以为朱棣这一辈子都无缘皇位了,可现实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靖难之役让他一举成功,皇位也从朱允炆手中“过渡”到了他的手里。



其实这很大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炆没本事守住他的皇位,明明是正统,居然还比四叔给打败了,这在历史上可是独一份。至于朱棣夺得皇位后,没有以燕为国号,这还不容易理解,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儿子,正儿八经的,童叟无欺,由此,他没必要改国号。


改了国号,就等于向世人说明他不是朱氏子孙,自然没有资格继承大明王朝的皇位,那么他的靖难之役也就没有正确性,即使登上帝位,也难以服众。所以他仍旧以大明为国号,以示自己的正统,而且这还能为靖难之役大书特书。相反以燕为国号,就不能为靖难之役解释了。

幸好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踪了,否则朱棣不太好处置他这个侄儿。当然了,朱棣也不确定他这个侄儿是否还活着,所以他就假称朱允炆于大火中死了,这样朱棣他登基就名正言顺了。


青史回声


朱棣只是篡位,他不是改朝换代建立新国啊!大明江山是他爹朱元璋打下的,他只是对家族产业的继承有异议,又不是对江山份属大明有异议,当然不会改国号为燕,而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正统,也就是他爹朱元璋的皇权。

一、朱棣再三强调正统,绝不会否定朱元璋

首先,朱棣对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是非常尊敬,甚至是畏惧的,即使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他,但也给了他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统领军队的权力。

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都不错,他是一个典型的苛刻外人、但护短自家的慈父,秦王等人几次犯错(罪),朱元璋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基本没怎么问罪自己的儿子。

而燕王作为他最有出息的儿子,统兵能力是杠杠的,在兄弟当中也颇有号召力,这就导致了许多人认为燕王比皇太孙更有继承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皇太孙朱允炆虽然得到朱元璋支持,但事实上他并非太子朱标的嫡长子,而是庶二子,只是因为朱标嫡长子早逝,而嫡次子朱允熥又比朱允炆年纪小,而且不及朱允炆讨爷爷喜爱,因此这位真正的太子嫡子便被忽略了。

而且,朱棣夺位之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允熥却受到牵连,被贬为庶人,关在凤阳。

所以,严格说起来,建文帝的皇帝资格也不是那么硬,朱棣心里当然就容易产生别的想法。

朱棣为了强调自己才是正统,索性伪造出生来历,将自己和前面三个兄弟、周王说成是马皇后的儿子,也就是的谓嫡子,而他虽排行第四,但前面三个兄弟都死绝了,当然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继承皇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二、国号与年号不同,不能瞎搞

国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号,是建国之时确立的,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家、以往的朝代。因此,除非重新建立新国家,否则肯定跟自己的老祖宗用的是同一个国号。朱元璋确定了明为国号,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只有脑子没毛病的,都不会去动他定下的国号。如果连国号都换了,就好比朱家子孙不姓朱了,去改姓其他,那绝对是忤逆不道的做法,要被天下人骂死。

年号则是每位君主可以私人定制的东西,一个不够,还可以两个、三个、N个,还可以个性化打造,取名取到自己满意为止。

比如说朱棣,就给自己取了个永乐的年号,历史上也称他永乐大帝,抢了个皇帝宝座,后代子孙都受益,可不就是永乐?


元二使安西


你好,问题是朱棣篡位为何不以燕为国号,那就让我们看看如果朱棣以燕为国号,会发生什么。

1、首先,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朱棣是艰难获胜的,如果不是朱允炆实在拎不清,又太急于削蕃的话,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就算这样,朱棣也是几次死里逃生。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忠于朱允炆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那么好,一旦朱棣改国号为燕,原本的一场政变,就变成了彻底的造反,那些原本忠于朱允炆的力量,很快就会在南京城外重新聚集起来反对他,名义都是现成的,拨乱反正。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就算想,他也不敢。

2、从大明朝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死了还没几年,那些当年跟着他打江山的老兄弟们,不少还活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有几个儿子,几个义子,那都是活着的,而且不少是百战将军,你们叔叔侄子打,他们可能中立,但如果你想推翻老子们一起建立的大明朝,恐怕是有点想去见朱元璋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为了争取那些中立势力,朱棣也不能改国号。

3、朱棣毕竟是一代大帝,成熟的政治家。做一件事必须要看对自己有没有利。比如杀方孝孺并诛他十族,你以为纯粹为了泄愤吗,那就把朱老四看的太简单了,方孝孺是朱允炆的死忠,朱棣杀他,就是为了警告那些还忠于朱允炆的人,皇帝老子是坐定了,你们谁要是还有别的心思,这就是例子。

反过来再看改国号这件事,除了给他多塑造几个敌人之外,还有啥好处呢,答案是没有好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普通人都不愿意做,朱棣当然更不会做了。


秦人文史


导语: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前往北京就藩,后由于抗击北元累功,声望与日俱增。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即位后的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等诸大臣的建议下厉行削藩,岌岌可危的燕王朱棣于公元1399年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即位为帝,年号永乐,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

如题主所提,即位后的朱棣为何没有以就藩时的藩王号“燕”为国号,而继续以“明”为国号?下面涨知史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朱棣即位后不更改国号的深层考量。

即位或篡位改国号的先例

关于题主所问以“燕”为国号,历史上是否有先例可循。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古代史上,国号往往意味着一个新政权开始的标志,而且不随其统治区域而改变。我们所说的“改朝换代”即新政权取代旧政权获得合法统治地位后,进行的一系列重构及更替,而国号的改变就意味着新的朝代的诞生。

历史上更改国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开国之君对于国号的选定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举几个例子:

  • 汉: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将军,以刘邦为汉王,而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以“汉”为国号。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全国后,因其刘氏血脉的缘故,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 新:公元9年,王莽篡汉即位,定国号为“新”,王莽曾为新都侯,同时国号“新”还有“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含义。

  • 魏: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曹操逝世后,曹丕承魏王爵,后逼迫汉献帝禅位即位为帝,国号“魏”。

  • 南朝齐:公元479年,南朝宋萧道成胁迫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以封号“齐”为国号。

  • 南朝梁: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因为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梁萧与齐萧为同宗远亲。

  • 隋:杨坚承袭其父随国公爵,后受北周静帝禅位为帝,以“隋”为国号。

  • 唐:李渊袭封唐国公,后起兵反隋,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

  • 宋: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北周时期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即位后以宋州的“宋”字为国号。

通过列举以上王朝,我们不难看出,开国君主确立国号一般采用即位前的爵位或者领地,而且南朝梁代齐也存在同宗改国号的例子,所以朱棣如果想要重新确立国号可以以“燕”为新国号。但是靖难成功后的朱棣却没有更改国号,而是继续延续明朝的国祚,那么朱棣为何不改国号呢?

维护正统名义的措施

1.靖难之名

建文帝厉行削藩,朱棣如果不反抗只能束手就擒,但是如果反抗则是叛国。因此朱棣如果想要维护自己身后的名誉,只能师出有名的反叛。

《皇明祖训》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篡国已经在生前诛杀了大批开国功勋,但是仍不放心身后,所以才立下祖训,允许藩王勤王诛杀奸臣。朱棣也正是以此为由,指责齐泰、黄子澄等人为祸国奸臣,进而发兵铲除奸佞。但是祖训虽有迹可循,但是需要皇帝提前召唤藩王入京才可,并且勤王成功后五日内需要立即离京,所以靖难之名只是朱棣想要掩盖自己篡位的借口。

2.拜祭太祖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杨荣一句点醒梦中人。朱棣能够起兵叛乱,打的就是朱元璋清君侧的祖训,因此朱棣成功后并没有急着即位,而是前往拜祭朱元璋以告慰太祖自己诛杀奸臣的壮举,维护自己的声誉。

3.废建文年号

朱棣即位后,废除了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至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并于次年改元永乐。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说明自己是继承太祖之位,并不是篡夺建文帝皇位。

4.寻建文之踪

“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者,假此踪迹之。若然,则圣意愈渊远矣。”

朱棣即位后,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记载言郑和下西洋虽为宣扬国威,但实际是在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防止靖难残余威胁自己的皇位,毕竟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正统继承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朱棣十分的注重自己即位的正统性,极力掩盖自己篡位的事实。

通过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即位后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极力掩盖自己叛乱的行为,着重摆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继承国号,正统之需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历朝改国号的意义以及朱棣即位后的政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朱棣并不想背负篡位的罪名,一直标榜自己即位的正统性,所以如果朱棣改国号,则反证了其篡位谋逆的事实,必然遭天下人诛之,不利于其皇权统治。

其次,朱棣的叛乱属于明朝宗室内的皇权过渡,与历朝推翻前朝的情况并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正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继承制,朱棣的即位虽然实际上继承的是侄子的皇位,但是通过他废除建文年号的行为可以看出,朱棣在名义上标榜自己继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自己属于嫡子继位,所以更不能更改国号。

结语: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不以燕为国号,主要是维护自己的正统统治。因为改国号意味着改朝换代,那么朱棣就成了篡位谋逆之人,而不改国号则说明朱棣是正统的继承者。当然也有人说南朝梁代齐,两朝的统治者都是同宗萧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二者虽为同宗,但是血缘关系太远,不能和朱棣与朱允炆的关系相比。所以一代雄主朱棣不想也不可能更改国号为燕,因为改国号的代价太大,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涨知史


朱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篡位,而是“靖难”,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意思是说,皇帝身边有了奸臣,他不得已才出兵,替皇帝“清君侧”。


说白了,这是明朝皇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在其成功后为何不以“燕”为国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朱元璋在位时把几个儿子分等到全国各地做藩王,而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早逝,所以又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就好比家业大了要分家,长子长孙继承老爷子的大明总公司,而其他分公司则由其他儿子去打理,朱棣恰恰分到了北平,以“燕”为国号的分公司。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看到了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们有把各自的分公司做大的迹象,小皇帝制约他们越发的力不从心。


于是在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其实就是把分公司的权力收回到总公司管理,这些叔叔们,就去做个逍遥王爷,岂不快哉?

朱允炆如意算盘打的叮当响,却惹恼了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看到自己的亲信兵马被调走,南京的兵马已经将北平基本包围开来,朱棣觉得,再不动手,就要成为侄子切菜板上的肉了。

于是在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发动了靖难之役,挥师南下,建文帝朱允炆虽有几次北伐,但终不敌四叔朱棣,最终在三年后,朱棣攻占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称帝,是为永乐皇帝。

从这个过程来看,其实是总公司想削了分公司的权,却没运作好,反而让分公司给吞了。


按照这个逻辑,新的总公司老板朱棣,继承的是老爹的产业,也就是大明总公司,那个“燕”不过是自己管理过的分公司而已,为了表示自己才是大明王朝皇位的正统继承者,是万万不可能将分公司的名号做国号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这要是在明朝,让朱棣听到你这话,估计题主九族该没了。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行“篡位”之实,但说白了这也是老朱家自己内部的的斗争,这不可能涉及到国号的变更,朱棣也不敢以燕为国号,毕竟更改国号这便不是“靖难”了,国号一改便是妥妥的篡权夺位了。


第一、这属于老朱家的内部斗争,朱棣只是帮自己的大侄子铲除奸恶

朱棣篡位大家这虽然是事实,但,他起兵大的是“靖难”的名头。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定下的规矩,若朝中有奸臣,藩王可起兵除奸铲恶。


所以朱棣“属于造反又不属于造反”,说到底就是自己老爹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大侄子,自己心里十分不满意,加上朝中有“奸臣”当道,提拔自己的“叔侄关系”让建文帝削藩,于是乎自己只是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矩起兵,是去为皇上、为自己的大侄子除去身边的奸恶之臣。

也就是说,朱棣“又不是篡权夺位”,所以不涉及国号的更改。

第二、朱棣不敢,若以燕为国号,则敲实篡位之实

前面已经说了朱棣打的是“靖难”的名头,只是后面自己的大侄子自己想不开在南京紫禁城玩起了失踪,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自己没办法只能先替自己的大侄子治理天下,而且自己还派出了郑和下西洋去找自己的大侄子回来管理天下。


你看朱棣这多聪明,他所有的表现自己是无奈被迫才当了这皇上的,自己接的是自己老爹的班,是朱允炆跑了,自己勉为其难自己代为管理天下,名正言顺的。

如果自己改了国号,那就是实贴的谋逆、篡位,所以他不敢!别忘了彼时的大明不止他一个藩王,如果他一改,就会有数不尽的人起来反他,而且还名正言顺的那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