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很累,很想改,有什么好的办法?

阳光正好8211102


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说明了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之外,所有事情的好坏评判都以别人的标准来判别,如果他人没有给予我想要的回馈或评价,我们就会很沮丧,是不是自己不够好。

是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从来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记得每次都问自己一句:做这件事,我开不开心,为他人付出这件事,我有没有享受其中,我喜不喜欢这件衣服,当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享受你的快乐和喜悦。

生命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过来的,但是通过我们的觉察,纠正,就可以慢慢的变得自信、乐观。



圆方苑


这是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探讨的是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我觉得会对你有帮助。文有点长,希望你能静下心来看完。

那咱们开始叭!

我超级喜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的一句话: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想通过读《被讨厌的勇气》和《原生家庭》这两本书的感受,对比来说明我为什么会喜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想分享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以及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01

我自己也是一个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我很喜欢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原生家庭》这本书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

后来再读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有点难以接受。

为什么呢?

因为《原生家庭》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长大后大部分心理上的不幸都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而且还列出了七种“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

我的父母属于“操控型父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高中的时候,我买了一个新书包,但是没提前和我妈妈说,好不容易周末了,我特别开心地回到家。

结果我妈妈看到我新买的书包就问我多少钱,还说了一句“你翅膀硬了啊,现在买东西都不跟我们说了” 语气里透漏着满满的不开心。其实就四十多块钱而已,而且我已经高中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特别难过,好像一个被责怪的小孩子,独自蜷缩在阴暗的角落。

无助,困苦,难过......,压抑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就像是你特别想和一个亲密的人分享你的快乐,但是那个人不但不想听,反而想要让你去理解她现在的不开心,然后成功操控你。

读完《原生家庭》这本书以后,我终于为自己现在的不幸找到了逃避的理由。

我开始从心底里怪罪父母,我的行为,语气都发生了变化。

从每次放暑假开心回家到每一个假期都找不回家的借口;从乖巧,顺从父母到非常叛逆,顶撞父母;从把父母当做心里面最想停靠的温暖港湾到把他们当做最痛恨的人。

有句话说“你有多爱一个人,就会有多恨一个人”。那时候我的状态就是那样。

所以我想说,那个时候我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我认为我现在“所有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

这真的是很多人都会陷入的误区。

原因就是我生活的太痛苦了,而且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

恰巧这个时候《原生家庭》这本书让我有了可归咎责任的对象,所以我就像一头好久没有见到阳光的野兽,哪怕一缕透过缝隙的阳光,也会让我如饥似渴饥,想要牢牢抓住,于是我“牢牢抓住了父母”。

但其实《原生家庭》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问题父母”。

它不是想告诉我们,我们“所有的不幸”都必须要父母来承担。

而是要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幸的根源和原因。

当然父母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影响,这不可否认。可是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认识到过去的不幸和错误,然后不断地寻找未来有可能解决的办法,或者接纳过去的自己。

我一开始说《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我的认知陷入了误区,现在我并不觉得我所有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我可能还会责怪他们,但是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02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和《原生家庭》这本书的思想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本书研究的是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这是我最终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会不幸呢?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

阿德勒告诉我们,“现在的我们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亲手选择了 “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我们不去社交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不想去社交。因为你不擅长社交,和人聊天还要看人脸色,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不说又会感觉没有存在感,这会让你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你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舒服地待着也不愿去社交。

还有一个人生谎言就是:“有时候我们讨厌别人,只是逃避的借口,逃避和那个人交往,逃避人际关系和需要处理的人际问题”。

当然,如果你不社交“真的”觉得很舒服的话,那当然OK了,可是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内心会有罪恶感,内疚感或者深深的自责感(比如我,哈哈)。进而内心深处潜藏的自我否定浮出水面,开始讨厌自己,厌恶自己。

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

想要改变是因为觉得自己不想一直沉浸在焦虑,颓废,悲伤和痛苦,甚至一事无成,无所事事的生活当中。而害怕改变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估量或者是承担改变所带来的风险。

是的,改变是有风险的,改变是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很艰难,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现实际效果的。这就需要我们耐得住性子,学会坚持的同时还要不断试错。

但是,遗憾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不是“心理创伤”的原因论,而是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经历赋予的意义”。

我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意思就是,如果你觉得是过去的经历导致了现在的不幸,你就会陷入悲观。

因为我说过,过去的经历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

而如果你觉得正是因为有了过去不幸的经历才让你现在有机会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向前突破,不断去寻根溯源,变得越来越强大。你就会显得很乐观和积极。

参加过超级演说家的刘媛媛说过“我经常觉得正是因为有那段经历,所以我身上的韧劲才特别大,我才会渴望去奋斗。”

我们不可以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经历的解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解释风格”这个心理学名词。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赘述了,如果有想了解的伙伴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03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如果想要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就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当然这不可能,除非世界末日,你是地球上唯一的幸存者(哦,那也不一定是一个人,也许还有外星人 ,哈哈,开个玩笑)。

人际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寻求别人的认可,以至于失去自我。

《原生家庭》中有这么一句话:

把正面的自我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就等于是把自尊心交到他们手里任其摆布。

阿德勒也认为对认可的追求让我们丧失了自由。

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敏感的人(比如我,以被提名2次了,哈哈),更容易过度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自身的心理能量供不应求,只能向外界获取。

那另一个获得自由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课题分离和正确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

课题分离就是学会辨认自己的与别人的人生课题,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划清界线。

那什么是人生课题呢?人生课题分为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其中,与社会和谐共处指的就是人际关系课题。

而人际关系课题又分为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所以想要做到课题分离的话,我们就必须要分清楚哪些课题是自己的 哪些课题是别人的,学会与别人的课题划清界线,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轻松很多。

要知道,我该做的是我的课题,别人喜不喜欢是他的课题。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不对我好是别人的事。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关系,都会存在这种问题,我们觉得“我对你好,你就必须要以同等甚至双倍的好来回报我,否则就是对我不好。这种现象,尤其是在爱情关系当中,非常普遍。

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违背了课题分离。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到关系的束缚”。

那再来说一下如何正确的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吧。

想要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就需要我们拥有并且建立共同体感受。

共同体感受通俗的来说就是指一个人能在一个圈子里或者群体当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如何拥有共同体感受?这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共同体感受。

1. 从“我和你”这个小共同体做起,把自我为中心的执着变成对别人的关心。其实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是过度寻求别人认可的人,他们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2. 要明白我们属于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共同体中心。

阿德勒强调:“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你必须要积极参与,然后靠自己亲手去获得。

3. 我们需要关注更大的共同体,如国家,社 会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等小共同体。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能够明白自己现在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能够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就会变成微风。

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眼界和胸怀非常重要,而一个人胸怀的大小有时候还取决于眼界的“宽窄”。

这其中还提到了纵横关系。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对横向关系的认识。

横向关系指能够有“虽然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的观念。主张鼓励,而不是评价。

我觉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教育,环境等,我们的对比观念还是非常强烈,所以这种“平等”的观念是好多人都缺乏的。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感触很深。

再者,鼓励和评价的区别很重要。例如表扬和批评就是典型的评价,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把表扬当做鼓励。

表扬是针对某个人的突出成绩表达出自己的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被表扬者的自信心,但也会因此而体现出优越感,容易骄傲自满。

而鼓励不仅可以使失败者重新建立自信心,以一种勇敢的态度去面对未来,也不会使成功者沉浸在已取得成功的喜悦中而无法自拔,可以使他再接再励奔向更高的目标。

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说到:

赞扬,教给孩子的是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判,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内在智慧和自我评价。

不要这样赞扬孩子:“我真为你感到骄傲。”或“你得了个A,我要给你一个奖励。”而要鼓励孩子:“你一定觉得很自豪。”或“你学习真的很努力,你值得这个A。”

经常赞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相信:“只有别人说我好,我才算好。”还会让孩子尽力避免犯错误,而不是从错误中学习。相反,鼓励则教会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正确的事的能力。

我们经常混淆这两个词,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以评价的口吻去肯定或者认同别人。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存在标准”,即不要觉得别人做了什么才有价值,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有了这种感受,我们就会觉得每一个人的存在都特别有价值,特别珍贵,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去和别人相处。

那么如何建立共同体感受?这是对拥有共同体感受的深层解释。

1. 自我接纳。很多人都知道自我接纳,但是真正能做到自我接纳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与自我和解,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纳。

在这里又有两个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有些人将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划等号,盲目的自我肯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只是从某些文章或者书籍中看到“想要获得自信,你就要积极的肯定自己”,“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每天都要表扬自己,夸自己一下”。可是,我们心里真的是肯定或者相信自己的吗?如果打心底里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棒,很厉害,那这不是自我欺骗吗?

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盲目的自我肯定,而是知道什么可以改变,什么已经无法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要诚实的接受。然后去做可以改变的事情。

例如,如果我现在做不到这件事情,那我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可以做到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自我谴责,自我否定,更不是自我欺骗。

2.他者信赖。我们需要无条件去相信别人,不要怀疑别人。

但是无条件相信别人有可能遭到别人的背叛。阿德勒告诉我们别人背不背叛,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干涉别人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继续或者结束这段关系,这就是我们的课题。

所以无条件信赖,是为了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3.他者贡献。是指为别人做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并不是自我牺牲做老好人。

我们贡献他人其实是为了成就自己。

因为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够不惧怕别人的背叛,才能够做到信赖别人;同时也正是因为对别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自己对别人有用,进而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的。

说到这里,已经说完了大部分内容,其实我这个人爱追求完美,典型的完美主义,之所以写这么多,我就是想把我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有意义和有感受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让没有看这本书的人能知道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普通和无能。

普通不等于无能,你可以说每个人都很普通,但是你不能说每个人都很无能。只有接受自己的普通,才能变得不普通。每个人都必须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一旦有了这种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嫌太长,都不屑一看(哈哈)。此时此刻,我心里面挺轻松的,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好了,就到这里吧,如果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人,欢迎一起交流和讨论对这本书或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哩厘


以前,我也会经常出现这种状态,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和看法而影响,在意别人的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很多时候会因为朋友,亲人的一句话而难过伤心,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慢慢的通过学习成长,有了一些的觉察,这背后是一种不自信,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我开始接纳这种情绪,接纳他人如他所是。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左右他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NLP说,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只有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尊重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接纳、允许、看见自己开始。


在这里,小月分享一首我很喜欢的诗歌来自海灵格的《我允许》,每当有这个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念这个首诗,感受一下,这首诗歌带给你感受,期望对您有一些启发。

《我允许》——海灵格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如此的发展,如此的结局

因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别人如他所是

我允许,他会有这样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评判我,如此的对待我

因为我知道

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他那里,他是对的

若我觉得他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有了这样的念头

我允许,每一个念头的出现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为我知道

念头本身本无意义,与我无关

它该来会来,该走会走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升起了这样的情绪

我允许,每一种情绪的发生

任其发展,任其穿过

因为我知道

情绪只是身体上的觉受

本无好坏

越是抗拒,越是强烈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绪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允许我就是这个样子

我允许,我就是这样的表现

我表现如何,就任我表现如何

因为我知道

外在是什么样子,只是自我的积淀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我知道

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时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许

全然地经历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汇流心理小月


人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为别人而活,所以活的很累。

一.你要明白我们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任务就是竭尽全力全力让自己活得精彩,活出自我,少留一些遗憾,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何必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那。

二.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和别人同等的地位之上。不为迎合别人而牺牲自我,学会拒绝自己不愿意的、不合理的需求。要有主见,该说不的时候说不,该说是的时候说是。其实与人相处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设置规则的过程,你的忍耐给了别人继续这么做的全力,要勇敢的表达自己合理的需求,你自己认同的事情,别人才更可能会认同,当你表达你的需求时,你会很舒心,也会发现也没那么难,给自己多一份勇气。

三.找到自己的优势,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实力了才有底气,有底气也就会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四.不断的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如多读书,读书的过程中会吸取很多有用的知识,知道如何更为更好的人,可以看些这方面的书,书里会有你要的答案。

五.学会控制自己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不要别人随口的一说,在你这里就是风起云涌,乱想一通。

六.改变对事情的认知,很多事情你的想法,你的思想决定了它的结果,乐观面对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你想明白为人生做出改变时,开始总是最难的,过程总是最苦的,结局确实最美好的。

最后别忘了时刻提醒自己,我很重要,多爱自己一些,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强仔1220


最好办法不去想,因为别人说什么你都听,你很好假如别人说你不好,你也听吗,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真爽6


一个人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不要过多的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看法,过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会让你陷入痛苦当中,我觉得这样做只是会让别人更加地得意,我们不能让别人得意洋洋的同时却让我们在痛苦中挣扎,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别人怎么说让别人去说好了,做好自己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