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不值得定律"你不可不知!

不值得定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種心理,簡單點說,就是人們都會有這樣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如果一個人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他的內心就會產生牴觸情緒,更談不上投入和發展。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森達和樊林同時博士畢業,進了同一家軟件公司從事軟件開發。


公司的規模不是特別大,領導非常重視這兩個高材生。森達覺得在這個公司裡面,只要被重視,再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做出成績,於是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兢兢業業地工作。不但完成本職工作,還學會分析別人的系統,去關注別人的開發思路和開發軟件的先進的一面,進行鑽研。


樊林的想法就不一樣,這份工作並不讓他覺得滿足,在他看來,這種小型的企業不值得他付出自己的精力,他挑剔公司沒有大型的集體活動,福利待遇沒有其他公司的好。敲代碼的時候,也覺得很簡單,工作沒什麼挑戰性,不能凸顯自己的價值。樊林還認為自己剛畢業,他就是需要一個工作的經驗,藉此去跳槽到大公司。


於是,樊林常常趁著領導不在的時候,利用公司的資源,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終於有一次,在和一個客戶接觸的過程中,他找到了機會,可以經客戶介紹去一家大公司面試。他利用上班的時間去面試,面試一成功,他馬上想好了藉口去單位辭職,沒想到領導順順利利地答應了,第二天,他就辦理了離職手續。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三年後,森達和樊林再次見面了,樊林懂得騰挪資源,從本公司跳槽之後,他又跳槽了4次,終於跳到了一個大型的企業,現在的月薪已經到了兩萬五,高高超出了普通白領的收入。


令樊林沒想到的是,他離職之前,由於資金有限,領導正在決定在他和森達之間選擇一個人去美國培訓新技術。因為他的離職,森達很自然地得到了這個機會,他和單位簽訂了合同之後,馬上動身去美國培訓了一年,回國工作兩年之後,現在的森達,工作待遇是年薪50萬。


職業是人生的必要選擇,當代社會很少有人可以脫離職場生活,對待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有人覺得自己乾的工作乏味透頂,有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天下第一。這都是個人的感覺。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01. 同一工作的個體心理差異

一位心理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為了實地瞭解人們對於同一個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個體差異,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工人們進行研究。


他問一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不耐煩地回答:"還能幹什麼,不就是敲石頭嗎?"

心理學家問第二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二個人嘆口氣,說:"為了生活,敲石頭再累也得堅持下去。"

心理學家問第三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第三個工人一邊幹著活,一邊說:"知道嗎,將來這裡會有一個非常雄偉的建築,我就正在從敲石頭這個基礎工作開始。"


這就可以看出來,三個人的反應不同,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幹勁當然也不同。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02. 挖掘工作中的"值得"的理由

實際上,天底下沒有圓滿的工作,即使一份工作是一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失去新鮮感,所以,衡量工作的標準不是簡單的好與壞,待遇怎麼樣,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判斷,把家務定義為煩瑣勞動,和把家務定義為帶給家人幸福感的人,他們付出的絕對不一樣,得到的也不一樣。


為什麼有的人在工作中,總有那麼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處理,有的人卻覺得工作是年復一日的重複,根源出在兩類人內心地天平有所不同。一個人,想要好的發展,先應該考慮到自己的付出,要發自內心地把自己選擇的工作,當做一個值得做的事情,這樣就會發現工作中的樂趣。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03. 你的工作值得你付出嗎?

工作的選擇是多樣化的,人能夠選擇的只有一樣,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奮鬥。怎樣判斷一份工作是否值得付出呢,那就應該看這份工作在你全力以赴付出之後能給你帶來哪些進步與回報。


當然,還要看公司的平臺是否適合自己,把公司的發展和自己的發展、個人性格結合起來,看是否值得為之付出,一定不能夠迷失在虛榮裡,誠然,去大公司上班,當別人問起的時候,會在內心升起驕傲感。


為了長遠發展,必須剋制自己的不良心理,大公司也有很多的不足可能制約你,例如,大公司手續煩瑣,流程特別多,可能一個簡單的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處理好;大公司的人才眾多,想得到重用也需要機遇;大公司的人事關係尤其複雜,也會牽扯很大的精力等等。

你還在每天應付差事不努力工作嗎?——

寫在最後:

所以,選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調適自己的心理,才能有不俗的職場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