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养育子女是消费还是投资?

忧郁的刘先森


养育孩子是人的义务和责任的,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养育孩子当成一项对未来的投资!

既然是投资,我们要知道投资的回报主体和回报方式!养育孩子的回报主体是家庭和社会,如果你寄希望于一个人占有投资回报,那可能会非常失望。而回报的方式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而且不能只用一方面去衡量!补充一句:这项投资的回报率,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计算方法。

说到投资你还要意识到,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这个风险是相当大,上不封顶!我来举几个风险,就问你怕不怕?比如:孩子培养失败:成了啃老族,或者将来成了赌鬼,瘾君子?到时候不要说回报了,连全家人都得赔进去。

所以一旦你决定养一个孩子,你就明白这项投资是没有回头路的,而且是很难止损的。你必须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全力以赴的去经营…

而且你一开始就要为这项投资设定好一条盈亏平衡线。这条盈亏平衡线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能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罗臻梦想从容八风不动


父母认为培育子女是消费的,就会常常怨声载道,恨铁不钢。

父母认为是培育子女是投资的,就会始终守望希望,满心欣慰。

而这个费用实质不是消费,而是投资,不过是回报社会或家庭的投资,而不是哪个个人。

1、往大了说,回报社会的投资,从“吹哨人”李文亮到火神山雷神山抗疫战士,个个都是家庭养育的儿女,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奉献精神,回报着培育,准确地说这是家庭和社会投资的回报。

2、往小了说,回报家庭的投资。举个例子,我有朋友得了尿毒症,想换肾可是肾源成了问题,他父亲知道情况后去做了配对,他换上了父亲的肾,十年过去了,也就是父亲投资了一个肾,回报是好好活着。

我在教育咨询过程中和很多家长交流过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投资是不求个人回报的,如果带着索求回报的话,只能说收回报客体是整个家庭和社会,是整个家庭和社会在收获回报,道理很简单,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父母是带着投资回报的心态,那等于把孩子与自己剥离。

中国父母都认为养儿防老,潜意识里就把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作为回报式投入,希望孩子将来承担赡养的家庭义务,而嘴上冠冕堂皇地说“对你好,你学习是为你自己”,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家长在为孩子择校、补习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事实上这个投入不仅为孩子,更为了整个家庭的成长。

1、或者换一种解释,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其实不需要多么卓越,而是成长为不需要父母操心担心的独立自主的人,许多父母认为要有“出息”,而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早期教育投入,而后整个家庭的收获,

2、相反则有的人即使成年了仍要父母操心,仍然在透支家庭,这正是由于把早期教育当作消费了,而且是结构不平衡的不合理的消费,这样孩子成了不生产的最大消费主体,父母就会带着抱怨,孩子的存在感、责任感都很差。骨子里由对家庭的依赖,变成对家庭的排斥,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家庭平衡结构的角色,当然想不到家人的感受。

所以父母对孩子无私的付出是对孩子成长的投入,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投资。

3、还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更宽泛,不仅是资金,还包括感情、陪伴与科学有效互动,还包括父母自我提升与成长对孩子的影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丧偶式教育”,就是夫妻一方与孩子建立了投资单元,这样孩子将来同样把回报客体限制在与自己相对“亲”的一方,而把相对“疏”的一方被排除在外。

这是我的解释。



卡农教育


我个人觉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养育子女是投资。

经济学是怎么定义投资的呢?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其实我们养娃期望和投资也是一样,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他进行投资,希望他成才后进入社会后,能有所作为和成就。

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投资

1: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

现在父母对孩子教育可以说是非常重视,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了。培养孩子的才艺和兴趣爱好了,有些兴趣班花费都不少。

2:学区房/上好学校

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有条件的家长都给孩子买学区房。上海一般都学区房也在10万/平了,其他地方的学区房也都价值不菲。没有学区房的,有经济条件的也想给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

3:考研,出国留学

考研和出国留学投资的意图更明显了

从一个小孩出生到扶养他成才,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我想很难有家长就是纯粹像让孩子好好长大就行了。我们家长不辞辛苦培养孩子,谁又不是抱着投资的心态呢呢。

只是我们的投资是希望他以后能在社会上能更好立足,能更好成才,父母并不是真的想通过孩子得到多少的回报。孩子能成才,有出息,父母的投资就算没白投资。


爱我所爱小娜娜


从宏观上来说,我认为是投资。愿望是想得到回报,实际上是为国家、为子女创造条件,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奉献。孩子的成长,倾注了父母的心血,无止境的投资、培养、教育,希望子女有出息,适应社会,报效国家。然而,待子女学业有成,有了自己的亊业,成立了自已的小家庭,陪伴父母的机会也就少了,反而父母仍要继续付出,承担带孙的重任,不可能轻松。待自己老了,走不动了,哪里都去不了,钱再多也没有用了。归根结底,养育子女不是物质上的收获,而是繁衍的需要,只是平添了牵挂和操心,是心灵上的满足,情感上的享受,算得上天伦之乐。我们对子女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有养儿防老的老观念。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马牛,只要能自立,不啃老就万幸了。


赵建明Zhao


把养育子女用经济学来研究,你可能能研究出学术成果,可是你的社会学、伦理学、家庭关系学、教育学怎么研究呢?我估计当你发表经济学成果的时侯,也是你的子女离你而去的时候。在中国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当应分的,是不计回报的无私付出,它不要产值、不要效益,只要他(她)幸福成大。就算子女能够建功立业了,哪有父母去和他(她)核算成本的,难道你还要收回养育成本吗?

养育子女,在中国看来要伦理学,不太需要经济学,你还是把劲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吧。



温馨紫藤轩


从经济学角度讲,养育孩子是投资,从孩子到25岁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开始,工作到55岁,实际产出年限是30年[呲牙],按照工资状况目前平均年薪10W计算,那就是10*30=300W报酬(当然这报酬不是给你的)。而你的付出是幼,小,初,高,大总开销按照每5W计算,你的付出是25*5=75W..当然养育孩子不能这么计算啦!更多的是自己精神的寄托!生命的传承!以及个人和家族的成就感!


冉从莉


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把简单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商业化。

正如,古人每有家庭纠纷,多请乡老调停,极少有人诉诸公堂,因为那样会使得家庭情感破坏。同样的,如果一个家庭,如果讨论培养一个孩子是赔了赚了,那么哪个家庭距离解体不远矣!

每一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这个观点不接受反驳,如果你的经历和这个观点不符,可以不看本文。

如果是希望孩子好,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好?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学有所成。可是如何证明学有所成?在还没到升学中考高考的时候,超过别的孩子的好成绩就是证明。这是家长们的内心逻辑,成绩是孩子是否最后成功的保证。

孩子成绩我不理想,家长觉得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对孩子破口大骂,很正常。正如自己上班一个月,希望能拿到工资,最后公司倒闭,一分没得,气的破口大骂一样的。

不说这样的结局对不对,只分析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出现。正如最近很多家长流行的一句话:幼儿园阶段觉得孩子是天才,要当科学家;小学阶段觉得能考上大学就很好,初中时,觉得不惹事就是好孩子;现在则认为孩子身体健康就是家庭教育的生胜利。为什么这样呢?还不就是自己在不断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罢了。买股票的时候,都觉得能涨停,拿到手就觉得能赚个炒菜钱就好,到最后很多人都是想不亏钱出手就已经了不起了。

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是实质,心里明白,但是不说口。

回头看,谁没活着?谁的生活很差?懒人的。

与其逼孩子取得好成绩,不如逼孩子勤快点。这个品质很重要,真的!

(下面的字是我写的,面包是我做的。[呲牙][呲牙])




铁板铜琶


养孩子都能理性的用经济学谈了???我不反对世界上有很多卖子求荣卖女求荣的货,但是他们受到的非议是什么样的你看到了吗?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岂是能用物质与金钱来衡量的?你从小到大从嘤嘤学语到自力更生多少年?三年床头无孝子又该怎么说??当父母用毕生心血把你培养成才他们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用攒了半辈子的钱替你出首付!是用佝偻着的身子给你带孩子!是形单影只的空巢孤寡老人!

我不懂经济学的角度是什么角度!我只知道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反正我是这样,我身边的人我遇到的见到人大体都是这样!


平山齐小老师爱分享


从纯经济学角度看养育子女既是消费也是投资。首先从小孩孕育到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高中这个过程是消费。因为孩子们还没长大成人,还不具备生存能力,需要花钱养育他们成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养育义务,消费能力大小也是由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而读大学及读研应该算得上投资了,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有18岁左右巳经是成年人了,他们基本上靠简单劳动能自食其力了,这个时候让他们读大学及以后的读研就是投资,有投资能力的就去投,没有能力就不会投。当然怎么投投多少这是不一样的,也许注定回报也不一样。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情感江山如画


我觉得养育子女既不是消费也不是投资,因为这个问题就不应该从经济学的方面去考虑,太理性了,把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变成了商业化的冷血的东西,不可取。

消费

如果把父母养育子女看成消费,消费必定带来的是消费品对自己心理预期的满足,也就是说父母享受养育子女的过程,那么这么看的话,当这个过程不能够带来心理预期满足的时候,父母就可以选择停止消费,也就是说不消费,现实中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吧!即便是家里再贫穷,再穷不能穷孩子。

投资

而如果把养育子女看成是投资,这个好像和我们说的养儿防老有点相似,养育子女就是为了等到老了的时候有个依靠,但是仔细想想,也没有见多少父母对孩子未来进行估价吧,因为投资总要进行估值吧,值不值的投资,会不会有风险,其实大部分父母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他们仅仅考虑的是,他是我的子女,而他们对于子女的爱,也绝对是无私的,不参杂任何不纯洁的成分。

之所以不能把父母的爱看作是消费或者是投资,原因在于经济学那套理性人假设用在现实社会上不适用,如果把它用在父母的爱上面,更加是荒谬,我们怎么能够因为懂了几个所谓的经济学概念就去怀疑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呢!

经济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而不是让我们变成冷血的经济人,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温度的,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温度!

喜欢我的分享就关注我吧!

您的转发我的动力!

您的关注我的荣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