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电视剧《安家》已经收官了,整个故事以一个房产中介的视角看买房与卖房的不同客户,围绕房子发生各类故事,其中最让我揪心的是严老夫妇这一家了。他们俩的大半辈子都在上海卖包子,终于攒够了钱给儿子买房,签约时未过门的媳妇以怀孕为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加到房本上。

卖包子卖出一套房是什么概念,剧中特地描述了这个细节,在儿媳妇说要求加名字时,男主角意识到有点不靠谱,于是提出贷款的建议,房贷儿子还,老人家可以轻松点,不要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这个房子上了,自己留点,做点其他投资。可女主角作为这个单子的销售,立马给他们算了一笔账:“我帮你大概算了一下,如果贷款的话,就有一百二十万的利息,你们一个包子一块五,那就是要买八十万个包子”。相当于一百多万俩老人要卖80个包子,他们全款的房子应该在三百多万的样子,那就是200多万个包子,确实,需要卖大半辈子了。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开头埋下伏笔,后面一定会出事的,果然没过几集,俩老人兴高采烈的想要去住新房的时候,被无情的赶出来了,严老太太一步三回头的看着她儿子,希望能被挽留,无奈儿子的嘴像被封住了一样,半个字也没蹦出来。

看到这里的时候,弹幕里一直在刷: 不孝子、老人家真可怜之类的、坏媳妇等等,可我觉得,这又是一例,家庭缺乏界限感的典型案例。

与这个案例类似的,还有孙杨事件: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布,因为 18 年 9 月世锦赛的一次抗拒药检,孙杨将被禁赛 8 年。这样的结果对于孙杨来说,职业生涯基本结束,网上清一色的评论说是孙杨的妈妈“害”了他。作为母亲,我想她看到网友们的评论应该会觉得挺委屈的,自己培养了一个世界冠军的儿子,为啥到头来成了都是她的错了呢?

有个网友的评论很到位:“孙杨母亲杨明的问题,在于她不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明明没有能力做一个顶级运动员的经纪人,却硬要用血缘关系霸占经纪人的位置。”

我想,这就是大家一边倒的评价是杨明对孙杨的“爱”毁了孙杨前程的最大的核心矛盾点。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一个世界冠军,一个普通夫妇家的儿子,他们俩为什么要放到一起来讲?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没有跟孩子建立正确的“边界感”,导致,有能力的孩子被自己亲手毁了前程,而没有能力的孩子,则把自己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什么是界限感?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心理学上有个词是“边界感”,它看不到摸不着,却是孩子独立的根基,让他们拥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普遍有一个认知,就是子女的事情,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像我家两个老人,看见孩子跌倒,跑得特别快的去把孩子抱起来,在哪里摔倒,还会去打哪里,从来不知道怎样做对孩子才是正确的。

在当今社会中,父母甚至替孩子思考,读书时,为孩子选文理科,替孩子选志愿,选职业,孩子考不好,找关系,毕业之后,必须要买房才能接媳妇,然后父母就大包大揽,甚至结婚对象,什么时候生孩子,孩子生后由谁带,都在提孩子思考。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很自私,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只是为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在学习成绩上总是和其他孩子比较,像我家的老人,比我家宝宝小的会说谢谢了,我家宝宝不会,我公公婆婆就会说是我的问题,说我没教。

孩子长大后,孩子的专业父母也会做比较,娶媳妇彩礼盒和陪嫁也会作比较,女儿嫁什么样的女婿,有没有钱,也会作比较,父母永远顾及的是他们的面子。

做为父母需要和子女有界限感,让孩子学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独立,对于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为什么说严老夫妇家和孙杨都是属于没有界限感的家庭?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我们两口子活着,就是为了儿子,只要儿子过得好,那就比什么都强”严叔不但说了天下父母都会说的话,也干了天下父母都会干的事,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即便是无处可去,被开罚单依然惦记着要照顾孙子,而他们的“心头肉”都不曾出现过哪怕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他们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自我安慰“父母一辈子不就是给儿子做贡献的吗,婆婆伺候儿媳妇,还是不如亲妈,丈母娘住进去,也是应该的”。

然而和老严夫妇一样,大多数的父母都怕自己的子女担子过重 ,于是就把子女的责任与重担往自己身上揽。但往往父母没有边界感,孩子就会养成不成熟,不懂得感恩。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孙杨的妈妈也是一个列子,有一次杨明告诉记者说“小学六年级我还帮他系过鞋带,另外他从不背书包,都是我给他整理好。”不但生活上如此,杨明还介入了他的训练,在2011年孙杨参加武汉全国游泳冠军赛时,以孙杨退赛威胁组委会,她强烈要求和孙杨住一起。然而杨明认为是因为有了她的牺牲成全才有了现在的杨明。最后却在听证会上却给了孙杨重重一击,导致孙杨禁赛八年,然而人生能有几个八年。

老严父母和孙杨妈妈是一样的,也从未让自己儿子帮过他们卖包子,包包子,所以他根本不能理解320万个包子什么概念,两位父母对儿子的做法,惊人相似。他们对儿子的这份窒息式的“爱”,实在是太沉重了。

包办一切再加上无限纵容,最容易养出一个叛逆心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母子关系是一辈子的事,但像这样事无巨细、包办一切的母子关系,在 6 岁后就该结束了。所以说儿子长大后依然和母亲关系过于亲密,是会出问题的。

对于老严夫妇和孙杨事件都是父母对儿子溺爱包办替代模式,则给为人父母敲响了警钟。父母对孩子需要有界限感。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父母要如何树立家庭界限感?

教育学家指出,孩子在1岁半-2岁左右,就可以着手培养他的界限感了。

1、尊重孩子的界限。

有一次我和糖糖爸爸说好先带宝宝去打针,然后带他去动物园玩。结果打完针,刚到动物园门口就哗啦啦的下起了大雨,没办法,只得回家了,结果糖糖在车里大哭大闹,嘴里喊着不要回家,对于糖糖的情绪化哭闹,我把他从座位上抱起来坐在我的怀里,我低声说到“宝贝,妈妈知道你想去看小动物,不过外面在下雨,小动物要回家找妈妈了,它们也希望像你一样坐在妈妈怀里,很温暖,小动物们一直在那里不会跑的,他们会等你回来看他们的,妈妈带你去游乐园玩,哪里可以遮风避雨好不好?好的话就和妈妈击个掌!”然后糖糖破涕为笑伸出了小手,这时我知道她已经接受了我的提议。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其实尊重孩子界限主要是要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小,心智不成熟,觉得他这么小懂什么啊,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你说好听的或者不好听的,孩子都很留意,比如:孩子平时和我们大人睡,然后回到外婆这里,他第一天就要和外婆睡,第二天,糖糖外婆和我开玩笑说:“今天糖糖去和妈妈睡,外婆今晚上不和你睡了。”就这么一句小小的话语,大人都知道开玩笑的,结果当我们吃完饭上楼时,糖糖把他的被子小枕头全部搬到了我的床上。

其实有时候说着无心,听着却有意,你以为他只是个孩子,可是他却什么都懂。如果父母凡事按照自己的教导行事就是听话乖巧,如果孩子自己突发奇想,不在家长的控制范围内就是不对的,但孩子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他的内心感受是他自己界线内的东西,强行干涉是越界行为。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如果我不接受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觉得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而一味地指责真实打骂孩子,是不是已经跨越界限了呢。

相反,如果父母认识到孩子的独立人格,也就是尊重了孩子和父母的界限。

2、父母应当守好自己的界限,学会自我约束

父母和老师的重要性有着同等地位,也是孩子积极模仿的对象,孩子会将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作为家长,一定要把屋一个“度”字。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在保证人格尊严独立和自我权力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尽可能向他们释放善意。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夫妻之间,不窥探对方的隐私,不查看对方的手机,相信和尊重对方。家务互相承担,不要让孩子觉得家务就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当着老人孩子吵架,那样对孩子性格不利。

和孩子之间,承认孩子的独立,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大胆放手,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孩子叛逆期,或者哭闹,打骂不是最好的方式。

和老人之间,保持着适当的亲密关系,但决互不干涉。

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出别人的房间先敲门,拿别人的东西先征得同意,不讲他人的是非,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自己的东西玩具学会自己收拾。

3、鼓励孩子拥有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1.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比如:孩子如果刚开始学会走路时经常摔跤,然后父母就一脚一脚的蹬地,说都怪这个地不平,让宝宝摔跤了,然后孩子就学会了摔跤后更大情绪化,又哭又蹬,父母就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利,那么作为父母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就应该是教育孩子走路应该当心。教育孩子父母的情绪化更为重要。

2.让孩子为自己的理想负责。

初中毕业后孩子考什么学校,选择文科或理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需要的填写志愿。作为父母如果代替孩子决断,会让孩子产生叛逆,或者反叛情绪。父母选择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或者是希望的。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比如让孩子站在爷爷奶奶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他们的殷勤关爱和唠叨;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老师的严格与苛刻。生活中,有些孩子被家人宠惯了,变得有些娇惯和霸道,这就很有必要教他学会换位思考。

《安家》: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界限感

换位思考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是为了进一步学会宽容对方。换位思考之后,孩子便能明白对方为什么会那么做,就容易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如果妈妈只是告诉孩子要“宽容别人”,孩子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宽容别人呢?因为孩子没有发现对方值得宽容的地方,唯有让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才会明白宽容的意义。

其实爱孩子,不是控制他的一言一行,然而你却觉得什么都是为他好,让孩子面对世界张皇无措,错误频出,这会害了孩子;爱孩子,应该支持他自己去对自己行为负责,失对败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和强大的能力,沿着正确的路径一路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