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雲背後的男人,當年他為什麼選擇這樣做?

最近一直邊讀邊悟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行合一”,即“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就是說:當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應該用行動去實踐它。

若實踐符合這個道理,那‘知’就是真知。

若實踐與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作為馬雲背後的男人,當年他為什麼選擇這樣做?


那麼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我想到了馬雲背後的男人,阿里巴巴集團的創辦人之一蔡崇信。

26歲,耶魯畢業,投行工作的他年薪70萬美金。

1999年5月,蔡崇信奉公司之命去考察馬雲的公司,看是否值得投資。結果,到杭州才發現,馬雲連公司都沒有,只有個運行了幾個月的網站。

但是,他在參觀時,卻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房間裡黑壓壓坐著20多人,地上滿是床單,一群著了魔一樣的年輕人在那裡喊叫著、歡笑著,彷彿一個吃大鍋飯的大家庭。

蔡崇信很喜歡這種氛圍,也佩服馬雲從中展示的領袖魅力。

通過這次見面,蔡崇信對馬雲一見鍾情。

雖說創立阿里前,馬雲已三次創業失敗。而且,當馬雲35歲創立阿里,已經算是高齡創業者了。

但蔡崇信發現,馬雲的有大夢想,有偉大願景,而不是商業模式、賺錢盈利等經商層面上的東西。對一個屢戰屢敗的創業者來說,這非常難得。

馬雲給蔡崇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動了加入阿里的心思。

1999年末,蔡崇信再次來到杭州,找到馬雲:“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資,我懂財務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幫你做”。

馬雲聽到不敢相信,說:“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麼高的薪水,我這裡一個月只有500 塊工資。”

蔡崇信很堅定:“我已經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創業公司,跟一批人共事。”

當時蔡崇信的收入,用馬雲開玩笑的話就是:蔡崇信可以買下十幾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但這就是魄力和遠見,就是蔡崇信在職業發展中的知行合一。認準了就去做。

他脫下名牌西裝,捲起袖子加入了這家讓人沸騰的創業公司。

轉眼20年過去了。

2019年,胡潤全球排行,蔡崇信以102億美元的身家排在第144位。

作為馬雲背後的男人,當年他為什麼選擇這樣做?

職業發展的本質

個人職業發展的本質是什麼?是設計出一條自身的職業發展路徑,找到上升的趨勢,然後知行合一,不斷提升自己分工的解決問題的層級。

總有人問:為什麼聽了這麼多課,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改變不了自己的一生?

從競爭層級的角度來看一般學習課程,頂多是聽知識,做筆記,這屬於簡單腦力層。深度訓練課程指完成固定作業,通過實踐加深記憶和思考,這是複雜的智力。

真正的人生項目可能都不是有限制性的條件、有邊界的。而是開放的、複雜的、不清晰的。

在真實的人生項目中間,最關鍵的是形成思考的肌肉。

這關乎主動學習、制定目標、溝通協作、整合信息、做出決策、試錯迭代、不斷提升。

就是不僅要認識,尤其應當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才能致良知。

在個人職業發展的模塊裡,我們更應該在看清楚趨勢、想清楚方向以後,腳踏實地的去實踐。否則,知道的越多,慾望的低於鋪的越開,迷失感越強。

我們可以每天反覆問自己:

  • 我有沒有抓住一個越來越高價值的需求?
  • 我的行業在未來,是越來越被需要還是越來越不被需要?
  • 我在自己所處的組織裡,有沒有提升自己的分工層級?
  • 有沒有每天讓自己變得更稀缺?

通過學習和實踐,找到自己在競爭力金字塔的位置,不斷解決創造性的問題,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工作既是修行,願我們每一位奮鬥者都可以在職業發展的思考和實踐中遇見最美的自己。


我是個人成長教練顏如玉,持續與你分享職場乾貨,我會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歡迎關注!


此文中為作者原創,最早刊登於“中科大MBA讀書沙龍”微信公眾號,標題為“從陽明心學看個人發展”。

特此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