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何被清廷处决?

FCG冯春光


都别抢,我来答。

金圣叹是一个文学批判家,点评过《水浒传》、《西厢记》和《国语》、《国策》、《左传》等。

他在中国白话文小说评判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犹如“脂砚斋”之于《红楼梦》。

胡适说他是怪杰,林语堂说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顺治皇帝也称赞他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这些评判不尽而同,也不能给金圣叹盖棺定论。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金圣叹的评判确实有可取之处,他为人狂傲潇洒,有点反世俗的气质。

他的文章写得怪,所以博得个怪杰之名,为人其也荒诞,考上了秀才以后,就再也不考试了。

他写过一幅对联,颇能显现出那种性格中的神经质、放诞气质: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粗陋之语,难登大雅之堂,乍一细读还有一丝玩世不恭、一丝愤世嫉俗的愤青气质。

倘若不是这样,那么金圣叹怎么会死于“哭庙案”中呢?

这件案子起因很简单,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催逼百姓纳粮,一面又倒手把粮食高价卖出。

吴中百姓怨声载道,但是又无能为力。

热血青年兼愤青金圣叹就纠结了几个秀才,但是人家到底是文人,舞刀弄枪,打官差,烧学校,堵路喊民主的事情不会干。

文人有文人的手段,金圣叹就写了一篇《哭庙文》,带着几个秀才一起到文庙里去哭孔老夫子。

痛诉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又说他“置圣朝仁政于不顾,鼠窝狗盗,偷卖公粮;”

还说巡抚朱国治管教无力,包庇下属。

这事影响很大,毕竟读书人在古代地位很高,秀才见到官可以不拜,举人被称作老爷。

这一群读书人跑到文庙里哭庙,一时之间在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朱国治接到消息后又气又怒,当时就下命令把这些秀才给抓了起来。

金圣叹不知道什么原因事后几天才被抓起来,还被作为首犯。总之金圣叹就这么锒铛入狱。

但是哭庙的传统向来有之,金圣叹并不是首倡者,从明以来,南方学子遇到不公之事往往都会到文庙里,孔老夫子塑像前哭庙。

而读书人在古代社会享有的地位也使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善后处理。

金圣叹等人被逮捕后,作为满人忠臣的朱国治是否把这一案情上奏给朝廷不得而知。

但可以推测,满人入关以后为了打击南方士族,正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政治事件来展现满人的权威。

正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

在炮制了“奏销案”以后,朱国治又制造了“哭庙案”,金圣叹等人最终被杀。

原因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内因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哭庙”并不是政治事件,也不是谋反,而是士子寻求公正的一种手段。

况且吴县县令任维初贪赃枉法本是事实,彼时的巡抚朱国治不仅不履行自己“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的职能。

反而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金圣叹等人抓起来,即使当时是为了减小社会影响。

但从事后的处理结果来看,一场“哭庙控官”案活生生被清廷扭曲为政治事件,这一事件因为金圣叹等人的士子身份发生了变化。

为了打击江南士族,清廷决心把金圣叹等人牺牲掉,作为一个典型来杀鸡儆猴。

那位县令的贪污腐败没有人去关注,但金圣叹等人的罪名已经先定下来了,是所谓“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然而,讽刺之处在于,“国既不国,法也不法。”

于是,一场民告官的案件被扭曲为打击江南士族的政治事件,至于那个贪污的县令也没有得到审判。

站出来为老百姓发声的金圣叹等人反倒被咔擦了,而咔擦他的人就是那个他口中的圣朝,可谓相当讽刺。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金圣叹人头落地,那头颅滚出数丈,突然从左耳跳出了一个纸团,监斩官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好”字,随之头颅的右耳也滚出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一个“疼”字,连起来就是“好疼”。

这就是明末清初一代批评家金圣叹最后的归宿,他用调侃的口气面对死亡,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态度。

金圣叹是一个怎样的人?

金圣叹(1608~1661)今江苏苏州人,小时候家贫,但人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才,18岁中秀才,接下来是考举人。



假如金圣叹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我觉得他不会被清廷砍头,相反有可能像他舅舅钱谦益那样做个高官。

但是人生不能重来,金圣叹考中秀才后就止步不前了。原来他迷上了看《水浒》《西厢记》之类的书了,这种书籍在明、清时期属于禁书。

他偷看也就罢了,竟动笔评论起这些书,不仅如此,他还蔑视科举考试,本来凭他知识能够考中状元,走一条致仕之路。

但他属于文人中的异类,每次考试不好好答题,故意写些不着边际讽刺挖苦之类的对子,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

金圣叹批评时政总是说些尖酸刻薄之言,你可以看不惯清朝的统治,你可以不出仕为官,但不要和传统礼教为敌。



说实话,我真看不懂金圣叹到底是愤世嫉俗还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如他的舅舅钱谦益原来是明朝崇祯帝的礼部侍郎,后来清朝入关做了顺治皇帝的礼部侍郎。

他舅舅的行为暂且不评,作为外甥的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舅舅,在众人鼓动下写下了这样的对子:“一代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钱谦益当着众人的面差点碰死。

金圣叹口口声声说崇拜孔子,但孔子的“仁、智、礼、义、信不知道他读懂了多少?至少他不懂尊敬长辈,不要忘了“娘亲舅大”这句古语。

金圣叹如果是出于义愤也就罢了,毕竟清朝在入关之初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可是当顺治皇帝看了他写的书评时夸奖了他几句,他竟向北叩头痛哭流泣拜谢。



真看不懂金圣叹。也许他很想出仕做官,但囿于平时的狂放不羁抹不开脸去围着皇帝转,况且他羞辱舅舅的事尽人皆知,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断了自己的退路。

既然如此就破罐子破摔吧!金圣叹离经叛道、嬉笑怒骂游戏人生,从一个聪明少年,一步步沦落成了一个癫狂的老年人了。

金圣叹为何被清廷砍了?

都说年轻人“叛逆”情有可原,毕竟心智还不健全。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金圣叹到了50多岁依然不改初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日,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清世祖福临(顺治帝)驾崩了。



本来这事和金圣叹无关,既然他不爱清朝,顺治死了他应该高兴才是,结果他去哭庙,随后被清廷抓了起来。历史上称之为“哭庙案”。

金圣叹被杀远没有“哭一哭”这么简单。内情其实是这样的:

金圣叹的“父母官”,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了完成税收,鞭打辱骂百姓,激起了苏州士人的愤怒。

三月初,金圣叹与100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心中的愤懑,讲真这是“借死人压活人”。

金圣叹等人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县令任维初的不法行为,要求罢免其职。

金圣叹一行人就不想想,县令收税不就是为了大清国库丰盈吗?巡抚肯定要维护县令的利益,毕竟还要靠基层官员办事。



朱国治下令逮捕了其中11人,并为任维初遮掩回护,上报京城说士人暴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

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人,(脑补扬州十屠,清廷怕再闹事)。增加批捕了金圣叹等七名士人,随即在南京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18人斩首,这才是金圣叹被杀的原因。

说句难听的话,金圣叹算是赶上这拨了。这些人够冤的,本来是正当诉求,结果被判谋反。

我们可以退一步想,假如金圣叹平时不那么叛逆,他还会被判刑吗?要知道,他舅舅当时是朝中说一不二的重臣,假如他不羞辱舅舅,钱谦益能看着自己外甥身首异处吗?

古语云:不作不死,金圣叹就是明末清初的愤青。和三国时的孔融一样,都是“小时了了,大必未佳”之人。(我不否认金圣叹有文采,他评的《水浒》《西厢记》很精彩。当初孔融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呢,最后不是一样被曹操杀了?)

金圣叹被关押期间,他的两个儿子莲子、梨儿去看他,两个儿子哭得泪流满面,而金圣叹还有心情开玩笑,说,我给你俩出个对子,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们哪有心情理他,他自己对道:梨儿腹内酸。说罢嘿嘿笑了两声。




金圣叹的笑比哭都难受,他就不想想,“你死了家中妻儿老小咋活?”金圣叹你也太自私了,为了扬名立万,为了虚无的狂士之名抛妻弃子,值得吗?

种上蒺藜收获刺,别指望你舅舅来救你了。

金圣叹后悔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把狂士之名的身份做足。金圣叹临死前,神秘兮兮的对狱卒说,我写了一封信,麻烦交给我的家人吧?

狱卒答应他并接过了信,转头交给了领导任维初“审查”。

任维初一看差点没气死,头5个字是,“字付大儿看”,金圣叹沾了县令光了,任县令做了一回他的大儿子。

后面是“花生与豆干同吃,有胡桃(核桃)滋味”,此法流传下去,吾死无遗恨矣!”得了,金圣叹你够潇洒的,我服你了,县令心中暗骂。

金圣叹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手起刀落,头滚出多远,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秉烛读春秋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被杀之前,家中两个小儿子前来看望。儿子见父亲披头散发,立于囚车之内,不由得嚎啕大哭。金圣叹却说:“哭有何用,我出个对子你们来对”,他沉吟片刻,吟出上联:“莲子心中苦”。可看儿子一直在哭,根本没有心思对对联,金圣叹不禁叹道:“莫哭了,我帮你们对下联吧,‘梨儿腹内酸’啊!”

上联的“莲子”即“怜子”,下联的“梨儿”即“离儿”,对仗工整,妙到毫巅。感父子阴阳永别不舍之叹,动人心魄。

充满矛盾的金圣叹

大才子金圣叹诸多离经叛道、恃才傲物的轶事,各种杂本、笔记多有描写,在此不再赘述。若总结起来,金圣叹的一生,其实是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一生。

1.金圣叹生于明末,目睹了当时的官场积弊,心中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刻骨怨恨,这从他对《水浒》的批语中随处可见。

2.金圣叹久在江南,亲身经历了清军入关后对江南百姓的镇压与杀戮。他评杜甫诗三绝说:

是受群盗毒?是受官军毒?谁坐殿上?谁立殿下?试细细思之。

当他得知顺治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时,曾激动的想要出仕,但最终也丢掉了幻想。他在为《唐才子诗》写的一则评语中写道:

深悲国破家亡又不得死之人,诚不知其何以为活耶?

可见金圣叹对满清朝廷,一直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

3.金圣叹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但是心中也一直有着不得人赏识的积郁之气。所以在清朝初年,吴下学社、讲学盛行之时,他遨游学林,开坛授课,成为一时翘楚。廖燕说他:

每升坛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以上三点,当可以解释金圣叹参与“哭庙案”之必然性。

哭庙案发生前的江南政治形势

1.早在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工商制造业繁荣昌盛,却遭受到明朝当权者的横征暴敛。从那时起,江南地区的抗争风暴,一直没有停歇。1601年和1602年,苏州织工两次起义;1616年,松江农民暴动,砸了大地主董其昌的家;1623年,颜佩伟等五人又在苏州暴动。

清兵过江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城也惨遭屠城一日,“杀人万计、积尸如陵”,这种情况下,顾炎武等人奋起抵抗,给清廷的统治带来很大的威胁。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刚刚夺取天下的清朝政府的重点监察对象。

2.明末清初,吴下讲学、建立学社的风气非常昌盛。这其中既有明朝遗民活跃其中,又难免会掺杂许多对清廷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政策的议论。其时,满清的文字狱已经有诸多实践案例,所以清廷对江南文人的诸多活动,已经有所警觉。

3.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其时,顺治驾崩,康熙主少国疑,鳌拜嚣张跋扈,三藩各怀鬼胎,郑成功与张煌言的大明“余孽”进攻江南,刚刚被击退,正是各方神经最为紧张,政治上最为敏感的时刻。而恰恰在此时,“哭庙案”发生了。

哭庙案的原委

哭庙案的缘起,是因为顺治十七年,吴县县令任维初一上任便动用武力追索欠款,“受杖者皆献血淋漓,不能起立”,甚至有百姓被活活打死。而他却在次年“入常平仓,每石米取七升三合,统计得千石,付县总吴行之粜(卖)焉。”任维初的恶行,彻底激怒了素有反抗精神的苏州人。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都必须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进行哭临。每当此刻,地方主政者们都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要面对朝廷严惩。可就在此时,金圣叹带领一干江南文人,闯进苏州巡抚衙门的哭临现场,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为民请命。

可他们却不知道,任维初粜粮的原因,就是因为苏州巡抚朱国治的公然索贿。据《苏州府志》记载,任维初事发后,见人就说“朱抚院要我银子,故此粜粮”。而朱国治此人,在苏州任上一向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金圣叹他们告到了始作俑者的门上,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更严重的是,在金圣叹一干文人进入哭临现场之后,又有一千余民众跟进。

且千余人,呼号而来,皆欲逐任县令者也。

这事儿就闹大了。朱国治立即下令逮捕为首的十一人,其中就包括金圣叹。并且从政治的高度,罗列了三大罪名:

其一,震惊先帝之灵, 罪大恶极。

其二,目无朝廷, 声言殴打朝廷命官。

其三,写匿名揭帖, 图谋不轨, 违反朝廷律令。

更阴险的是,朱国治又给金圣叹等人加上了“通海”的罪名(勾结郑成功),最后上报朝廷。

这样一份事发江南核心地区的案情,在政治形势极为敏感的时刻呈上,清廷自然会采取高压措施,以此打击江南文士。最终以倪用宾、金圣叹为首的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自此之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断绝。

总结

总结金圣叹的死因,他那恃才傲物、矛盾冲突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视任维初这等贪官的胡作非为于不顾;苏州人民抗暴的传统,注定了这场冲突必会到来;其时高压敏感的政治态势,注定了这场冲突不会草草收场;朱国治等贪婪酷吏的手段,则成为最后行刑者手中的那“一把刀”。正所谓环环相扣,把一代鬼才裹挟其中,成为那个时代可悲可叹的牺牲品。

十二年后,朱国治被吴三桂所杀。其尸身被吴三桂手下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文眼豆子


为何被斩首,一方面是命运安排,一方面是个性使然。

首先他碰上了清朝这帮皇帝。清朝的皇帝是异族统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文化自信的。到了乾隆,虽然经过了一直鼓吹康乾盛世,但是乾隆一样不自信,他们对于文人的言论一点不宽容,生怕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其次他最不幸运的是遇到了贪官奸臣,正好遇到了朱国治这个贪官奸臣,把他扯到了哭庙案里面,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你想还有他好果子吃吗?

最后是金圣叹的性格造就的。金圣叹本来是个神棍,有才的神棍,看着舅舅救济过生活,还对舅舅出言不逊,不过他舅舅也不是好货,有名的卖国贼。他还放荡不羁,想学唐伯虎一样,到处出头,枪打出头鸟,下场不会太好。唐伯虎也是遭遇冤案,不过只是终身禁考了,性命无碍。金圣叹没有那个运气,因为冤案丧命。清朝把明朝皇帝说的那么残忍,然而由此可见,明朝对底层知识分子宽容多了。




圈里圈外的娱乐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上有《金圣叹之死》一节。

本文就以清人笔记为据,说说这位大文人、后世称之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金圣叹的死事。

农历辛丑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笔记作者误作庚午〕的“哭太庙案”中,吴下(泛指吴地)名士同时被清廷杀害的,有十八人,他们分别是:

金人瑞,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姚刚,徐玠,叶琪,薛尔张,丁子伟,王仲儒,唐尧治,冯郅。

这一案中,除了这十八位名士死去以外;另外,他们的家财也被籍没入官;同时,因为此案株连,被处以充军、流放、禁锢的人,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早先,大明王朝覆亡之后,吴下讲学、建立学社的风气非常昌盛。当时,不同的学者,在讲学过程中,各有所持,各有体系,并各自建立派别、树立门户。这些不同的派别和门户之见,或者互相推崇,或者互相排斥。因为这是一种民间性质的学习组织,即便相互之间有所排斥,猜想,大多都体现在思想层面,是相互之间思想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

关于其时的吴下讲学之风,可概括述之如下:

一来,大清王朝初立,其根基尚不稳固,这些学习组织多有明朝遗民存在其中,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无论他们有没有政治意图,清廷对他们都心存戒备,这是掌权者的通性;

二来,异族统治之下,清廷在获取政权和行政的过程中,必有很多可议之处,立社讲学,过程之中,难免会谈及当下、难免会延及政治,清廷必然对其防范、对其心存忌惮,这也是掌权者的通性;

三来,满清的文字狱,在顺治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具体的实践和案例,由此可知,他们对文人的管束、对清议的监督,已经开始着力。

基于以上,吴下讲学立社之风大盛时,按照常理,清廷不可能不会没有耳闻,也不可能熟视无睹。

当日,金圣叹因为才华惊人,文辞瑰丽,遨游吴下学林,为一时引领当地的翘楚人物。

而且,因为金圣叹的才气让人折服,他能在各个学社之间调和,故而,其名声更加显著。凡金圣叹所到之处,多能使仰募者为之倾倒。

因为金圣叹的个性之中,有棱角突出、锋芒毕露的一面,所以,在遇到权贵人等时,他都是嬉笑怒骂、无所顾忌,以逞一时之快。这也使得一些人对他记恨在心,为其后来的哭庙案遭祸种下了引子。

清廷最初意图构成大狱的缘由,主要就是想罗织吴下诸位名士,以杜绝地方上的清议。虽然清廷有此想法已久,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所以,就无从下手。正好哭庙案兴起,清廷就借机剪除吴下名士,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悖逆之罪。可以说,要罗织地方名士,似乎找不到比哭庙案更过分的状况了。清廷推断,以此为借口,不但可以将吴下诸名士连接起来,一网打尽,而且世人应当不会有不同的意见。

哭庙案的始末,大略如下。

顺治帝驾崩,满清遭遇国丧。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的抚按(明清巡抚和巡按的合称),都必须在地方上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并进行哭临。

所谓哭临,是指,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

按照朝廷的相关规定,国丧进行过程中,民间是禁止婚嫁、禁止乐事的;另外,无论老少,都不得喧哗嬉戏,都必须敛声静息。

这期间,朝廷的官员,爵位越是尊崇,越是要加倍地哀戚。

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国丧的严肃隆重。这也是以官方政令的形式,要求民众必须从内心重视国家的大哀。

苏州在王土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丧期间,苏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举办了哭临大典。

地方主政者,对于国丧一事,也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可能要面对朝廷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的惩处。

在这个所谓人与神都缺少主上、亿兆的民众都没有依恃的时候,没有谁敢损坏朝廷的礼法,对国丧有半点的不恭。

但是,偏偏就是在这个举国临丧的日子里,金圣叹却率领诸位生员,进入苏州的哭临大典现场,并且递进了控诉案状的揭帖。

金圣叹带领诸生首先起来之后,接着,就有上千人也来到了哭临大典的现场。

那时节,因为人员众多,群情激奋,所以,后来对这一场面的文字记述,有“声如雷动”的形容。

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哭临大典现场、民众千人以上跟进,究竟是所为何事呢?

原来,一切事出有因。

其主要起因是:

吴县的主事者,动用酷刑,预征赋税,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即,有致人活活被打死在刑杖之下的情况),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事发之后,经过了解,在得知抚按在苏州主持办理哭临大典之后,金圣叹便与诸生持揭帖进入哭临大典现场,为民请命。

在国丧期间,面对如此严肃隆重场面,先是看到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接着又有大批群情激愤的民众不断涌来,哭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为了维护秩序,为了保住自己乌纱,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哭临的官员们不分青红皂白,先是将前来现场的一部分人械拿入狱。

哭临的官员们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平息乱事、抚慰民心,反而使得众情汹汹、众议哗然。

事发之后,作为领头人之一的金圣叹,自然最先在现场就被械拿入狱了。

入狱之后,金圣叹还在狱中向朝廷上书。他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长文,继续为民请命。

金圣叹的这篇上书文字当中,语言较为激烈,其中指斥了当时存在的很多不良现象。

其时担任苏州抚臣的朱某人〔即苏国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被吴三桂所杀。〕秘密向朝廷上疏具奏,其中说道:

“竟然敢在先帝驾崩,哀悼诏书刚刚下发的时候,聚拢成百上千的群众集会。这种行为,在上,惊扰了先帝的在天之灵;像这样目无法纪的举动,在下,让人深深忧虑,可能会动摇人心。”

其实,满清早就对诸位名士论说规讽朝廷的事情深恶痛绝了,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动手理由和机会。

在接到朱国治的密奏之后,清廷的主政者马上命令大臣,在江宁大狱中进行审讯,以耸观听。

大狱定谳,参与此事的名士,不分主从,皆判凌迟处死,没收其财产、妻女。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

自此以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就断绝了。

行文至此,很是对金圣叹的骨气和任事所感动。

金圣叹曾成一联,感题时势,其联云: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最后,就来再来介绍一下这位“真读书人”:

金圣叹,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lè]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曾修订《推背图》。

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有“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之说。

提高通俗文学地位,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被推崇为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月初三,生于苏州。

幼年贫困孤独。

九岁入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沉迷于《水浒传》。

后考取秀才,因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常结交僧人。

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

二十岁起,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朝(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共17年)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其似乎受某种神灵支配。

后绝意仕宦,埋首书本。

约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评点《水浒传》。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

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

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颇受当地士庶赞赏。

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

后为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听说此事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聚集士人十一位,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说是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终年54岁,是为哭庙案。

临死前,看见家人,神色自若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他的家人一听,忍不住嚎啕大哭,围观的人也都为之鼻酸,而潸然泪下。

财产充公,家属发配满洲。

仅向巡抚示威,并无意造反,却遭贪官陷害,在狱中悔恨交加,念念不忘、难以释怀的是才子书评点尚未完成,辜负生平志业。

死后,族兄金昌收集编辑其著作与遗稿,题为《唱经堂才子书汇稿》出版,儿子金雍则编集他对唐诗的评解,题《唐才子诗甲集》出版。

传说圣叹死后托梦给朱眉方,说他已成为邓尉山神。邓尉山在苏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镇,又名万峰山,前瞰太湖,风景极佳。邓尉山多梅树,花开时一望如雪,如颂圣叹人品之高洁。

墓葬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是金圣叹临死前向时代发出的无奈感慨!是也对两个儿子(莲子、梨儿是小名)即将成为遗孤的悲切。

金圣叹生在明末,出生地位于人杰地灵的苏州,原姓张,后跟随继父姓金,取名圣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白话文倡导先驱!

然而,时代不予英才立足的天地,1661年8月7日。金圣叹在江宁被以叛逆罪斩首,一代大家陨落人间。

金圣叹被清庭处决的原因有3点:

  • 清廷入关后急需统一文人思想,大兴文字狱,杀金圣叹对江南文人起震慑作用!
  • 金圣叹冒犯天威,受“抗粮哭庙”案件牵连被处死!
  • 作为一代评论家,他的评论总是借题发挥,抨击时政,得罪了清廷!

下面阐述他具体的原因以及经过

第一、清廷入关后,大兴文字狱,杀金圣叹对江南文人起震慑作用!

清廷统治者是满族人,对待汉文化,他们是一边学习一边抵制。满清统治者认为,武力征服很容易,但是文人思想很难拉拢到一块,清廷就通过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汉民族意识,逐步的泯灭汉民族的反抗精神,使得汉民族顺从满族的统治!

清朝著名的“清风不识字”案。顾彦武外甥的孙子徐骏是雍正皇帝时期的翰林院庶吉。1730年,他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子错写成了“狴”雍正看见后,勃然大怒,马上把徐骏革职。

但是雍正不甘心,继续深挖,在徐骏的诗句里找出了很多关于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等字句,于是雍正皇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大清王朝,最后被判斩立决处死!

金圣叹作为江南文人代表,是有很大的代表性,他的死足够让一大批文人安心下来接受满清的统治思想,杀他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虽然文字狱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但是要数清朝的文字狱最为残酷,它是对汉文化思想的禁锢,严重的摧残了社会文化进步。

第二、金圣叹冒犯天威,受“抗粮哭庙”案件牵连被处死!

这个案件本是金圣叹等人为了黎民百姓而发起的请愿活动。吴县令是个刚刚上任的新官,他一表面上催收赋税,是为朝廷办事,背地里倒卖官粮,是个贪官污吏,吴县百姓无不唾骂吴县令。

金圣叹等文人深有感触,以内自发写文控告贪官污吏,而按照当时吴县的风俗,他们以庙门前以哭诉的方式发泄气愤,然后当时正直顺治皇帝发丧之时,他们的这种行为被朱国治认为成惊动了顺治皇帝的灵位,有损天威,因此抓捕,又因为金圣叹是写揭贴的人,因此被以“动摇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处死。

无独有偶,“抗粮哭庙”案件是清三大江南岸之一,与“通海案”,“江南奏销案”都是清朝对汉人实行的歧视政策的具体提现。

第三、作为一代评论家,他的评点总是借题发挥,抨击时政,得罪了清廷!

金圣叹之所以很出名,莫过于他对时政的抨击。他好管闲事,喜欢主持公论,遇到不平之事都要理论一番,是个时代的愤青。

《西厢记》历来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很是被士大夫等大家族是为“闲书”,因为它宣扬的是张生、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数,叛逆的精神,这与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背驰,因此被禁。

然而,金圣叹赞美《西厢记》为“天地妙文”,可见他也是位崇尚自由,推崇思想自由的时代弄潮儿。

清朝入关,它一方面通过武力镇压汉人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科举取士笼络人心,从思想上灌输满人统治的合法性。

但是金圣叹他作为有热血的文人,他看不惯百姓被欺压,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有自己的情怀,面对强大的统治集团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

综上,我们感慨一代文学评论家逝去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谨记金圣叹的教训,文人多情而江山无情,金圣叹的个人的思想观点不能与满清统治思想保持一致,这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南山居史


答:金圣叹之死,神经大条的人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会说,该,他与清政府对着干,自己活腻了,找死。

但是,如果将金圣叹之死置身于明清变革的大背景下看,你将会看出,这不是金圣叹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中华历史的悲剧。

因为,杀金圣叹的统治者,是在开时代的倒车。

中华历史的衰运,一直笼罩了中华人民两百多年。

怎么说呢?

明太祖出身贫寒,备尝人世艰辛,深味人间疾苦,痛恨元政府的横征暴敛。

苍天有眼,轮到他执政,他非常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庞大的军队开支,主要靠垦荒、各种移民屯田以自足,对农民的税赋,一度低至每亩田仅收一斗米,约18.9斤。

这在中国封建王朝,真是白菜价,平到好笑。

不用说,明朝税赋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低。

农业税是如此之低,而商业税是直接不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阶级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失去了农田的农民不断转化工商业者,而税收越来越少,国库越来越空虚。

万历朝一度想实施商业收税,却遭到了全民激烈抵制。

没办法,万历就另想办法:开矿。

此举更引来民众的疯狂反抗,很多矿监税使被活活打死、烧死。

中学语文课文《五人墓碑记》写的就是这样一件抗税暴行中发生的人和事。

那些殴打官员,积极抗税的人,被讴歌成了大英雄。

……

可以说,在明朝,民众的自由思想是非常前卫的。

而明朝,也是因为穷,发不出粮饷给士兵,致使军队哗变,最终走向灭亡的。

时间进入了清朝。

清朝的严酷,民众是清楚的,对于清朝的催交赋税,谁也不敢怠慢。

但是,赋税上交,心中辛酸怨恨无处诉。

江南自古多才情。

苏州吴县的文人就作了一篇《卷堂文》,群体到孔子文庙中的先圣牌位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低估了清朝统治者的严厉冷酷。

就是这么哭,也是犯了万死不赦的死罪!

清朝统治者将集中到文庙痛哭的十八个人抓起来,在南京三山街砍头,这其中就有大才子金圣叹!

这场悲剧,被称为“哭庙案”。

这场“哭庙案”过后,全国震怖,再也没有人胆敢呼喊税收不合理,更没有人会像万历、天启和崇祯朝那样肆无忌惮的抗税。

清朝在税收问题上,再也没遇到稍有滞凝的现象。

想想看,晚明的顾宪成,不过一个民间人士,却可以遥控朝廷,隔空参政。

而清明的张廷玉、纪晓岚等汉族大臣,却被视为“文学倡优”,参政?靠边站去。

老实说,“哭庙”现象发生在明朝,肯定会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舆论,左右着明政府的决策。

但在清朝,却出现如此血腥场面,让人心惊肉跳。

无论晚清的龚自珍在已亥年疾笔奋书了一系列杂诗,凄厉疾呼“万马齐喑究其哀”呢。


覃仕勇说史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金圣叹被斩首的原因是“江南三大案”的哭庙案,其余两个是“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的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顺治18年的“抗粮哭庙”,包括后续清政府对发起人和参与者的镇压和处置。

时间点问题,顺治18年也是顺治驾崩那年,而金圣叹他们的哭庙事件和驾崩时间“无意”之中重叠了,我们无从考证是否有意,只知道金圣叹是因“大不敬”被处决即可。

本来哭庙这种行为古来有之,并非在清代出现,明朝的时候就有,升斗小民,甚至某些豪商也爱搞这些事情,一群人在文庙哭来哭去的,籍此抒发不满,官府也好,强权也罢多少也会考虑影响,妥善处理。哭庙的人往往都能得些好处或者是公正的待遇。这样一来便惯出毛病了,形成了一种习俗。而这一套在清代是耍不开的,尤其是冲撞了顺治的丧期。

哭庙的原由是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严刑催缴赋税,竟然还当场杖毙一人,而他自己偷偷的把官米当成个人资产卖掉,中饱私囊,激起了以金圣叹一群人的愤慨,所以才发生了哭庙事件,这是一种激愤,一种宣泄,一种诉求。大意就是列举了任维初罪行种种,且任维初也曾是个生员,我辈羞与之为伍云云。更是抨击了朱国治御下不严。

朱国治大怒,一干人等全部抓捕归案,因为哭庙文的起草人是金圣叹,所以把他也定为主犯,共十八人死刑,秋后问斩于南京。

朱白地同学的下场也不怎么好,搜刮民脂民膏也没人管,仗着自己正黄旗下的显赫身份横行四方,可惜钱没花完就被吴三桂弄死了。


古今通史


金圣叹也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死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抗粮哭庙”案。

这是在顺治十八年时,苏州吴县新上任的县令任维为弥补亏空的漕粮,便开始严厉追缴当地百姓们历年来的欠税,为此不惜杖责百姓,总而言之,不交钱就往死里打!

吴县县令的这一粗暴行为,直接激怒当地百姓。因为,百姓们又不是不想交税,而是明末清初的这场战乱,让大家只能勉强够生活而已,很多人连温饱都不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来交税呢?任维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所以,当地百姓便纷纷起来抗议,金圣叹这个时候跑出来加入到抗议的对付,他还和数百名读书人一起到孔庙聚集,借悼念顺治帝驾崩而大闹孔庙。后来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朝廷为平息民怨,就让江苏巡抚朱国治前去彻查此事。



经过一番彻查,朱国治上书控诉县令任维有不法行为,要求朝廷将其罢免。同时,为尽快平息事态,让闹事的人不再闹事,朱国治便下令逮捕了其中带头的十几人,不幸的是,金圣叹也恰好在这十几人当中。

后来,朱国治上奏朝廷,说十几个人带头闹事,鼓动大家不交税,并惊扰先帝之灵,请求将其给予严惩。正好朝廷也有意杀鸡儆猴,震慑江南士族,便将这十几人中的七名江南名士,以叛逆罪判处斩。不幸的是,金圣叹恰好在这七人当中。

如果单从这段记载看,金圣叹的被杀,实在是一件比较无辜的事情,同时大家也会对满清政府的做法表示痛恨,总而言之,就因为这一点小事而杀人,实在太残暴。但其实,如果大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金圣叹的被杀,更多是咎由自取,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大家知道,明朝灭亡是因为帝国没有钱,拿不出钱来赈灾、招抚和打仗,所以只能被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推翻。但问题是,当时的明帝国并不是真正没有钱,而是帝国的绝大部分财富,既得利益集团搜刮走,他们占据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已无法再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于是社会两级分化严重,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为缺钱,随时面临破产的边缘;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商人们,过着风流潇洒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无数底层老百姓随时面临饿死的可能。

对于此,崇祯皇帝那是哭着喊着求这些既得利益者捐钱交税,但却都是一毛不拔,对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来说,就算明朝灭亡,新上来的统治者,还不是继续得依靠这些政客、地主、乡绅、名士和商人们,因为封建王朝就是为他们这些阶层服务的。



后来,等到满清统治者上台后,这些既得利益依然是我行我素,尤其是江南的既得利益者,因为没有受到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大规模打击,他们还有力量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清廷的征税和土地改革,他们不愿意履行,要么想尽办法偷税漏税,要么将赋税转嫁给底层百姓。

如果,江南的这群既得利益者,面对的仍然是腐朽透顶的明王朝和崇祯皇帝,可能依然能够逍遥自在,没有人能够拿他们怎么办。但问题是,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新崛起的清王朝,它的组织机构还没有被腐蚀,所以自然能够放开手脚打击这群既得利益者。

于是,顺治末年著名的奏销案的爆发。当时满清政府为清查欠粮,便对江南地区进行重拳出击。总而言之,有点身份的人敢欠粮,一律严惩不贷。于是,只要你敢欠粮,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职的一律降级。仅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级的人,就有一万多人。

虽然这次整顿,体现了满清的残暴。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主要的针对目标,是有功名、有官职的地主和乡绅阶层,并不是广大底层百姓。换句话说,现在清廷是以严厉手段逼迫有钱有势的人合法交税,不允许他们偷税漏税。

当时清廷追缴赋税的手段有多严厉,有位叫做叶方霭的人,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他想给满清政府一个难堪,就故意拖欠一文钱,总而言之,你不是说欠粮就革去功名吗?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钱,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了?

如果他面对的是崇祯皇帝,皇帝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问题是,他面对的是满清皇帝,所以当时就被革去功名。当时,金圣叹的“抗粮哭庙”事件,也是这场运动中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应该就能理解金圣叹为何会被清廷给处死了吧!


我是赵帅锅


一代怪杰金圣叹,在生洒脱,死时超脱。金圣叹之死与名列《清史稿》忠义传的朱国治有关,朱国治以不屈从吴三桂这位明朝清朝之反贼而被杀,为满清尽忠,得到大大的褒扬,他在吴郡所作的压迫士林和残毒民众,以致弃官而走的丑事也成了小过失,封建社会,只要能忠君爱朝廷,残害生民算什么。金圣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身死,性格使然,形势使然。


清朝在吴三桂的带路下入关,打的旗号是为明朝报仇,大杀李自成等农民军后,又宜将剩勇追穷寇,力争全歼朱明后人,军刀与安抚齐下,战场和文字狱并行。这时出现了生于明朝时代长于清朝时期的金圣叹,孤高自清,不以出仕为能事,喜欢评点先人大作,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在士庶中有大名,为应清朝科试,不致让自己过于另类,金圣叹曾改称金人瑞参考得到第一名,但无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金圣叹的评点作品极有可圈可点之处,曾写道:子弟欲看《西厢记》,须教其先看《国风》。盖《西厢记》所写事,便全是《国风》所写事。以《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在现在享有大名的,莫过于评点《水浒传》。他在第一回便评点到“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摒弃奴民思维,指出乱象源于上,无异石破天惊的看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作为思想上的先驱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圣叹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不约而同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病,倡言隐约朦胧的民主理想。他的思想与顾炎武的恢复清议、黄宗羲的学校议天子是非鼎足而立,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金圣叹得到胡适林语堂等人的赞扬。在清朝,他也是受到追捧的,清顺治就曾说他是古文高手,勿以时文的眼光看待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金圣叹之死与满清入关人心未附心虚有关,为收人心加大打太力度,战乱四起需要横征暴敛,顺治死后,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还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一代怪杰、行事不受拘束的金圣叹就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为名,组织哭庙,揭露任维初恶,江苏巡抚朱国治迎合朝廷有意威慑江南士族的意图,就此罗织罪名杀害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