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无限敬仰的世宗大王,究竟有何成就?

庭州行者


所谓世宗大王,指的就是李裪,他是朝鲜太宗李芳远的第三个儿子。据说由于李祹太优秀了,所以把他俩哥哥都给比下去了,所以才赢得了父亲的欢心,成为继承人。

李祹曾经主动向日本发起过进攻。

在世界历史上,朝鲜一直以来都是充当小弟的角色,常常受到临近的国家日本的欺负。尤其是在元明时期,朝鲜过必须要依靠宗主国才能对抗日本的侵略。

所以朝鲜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朝鲜国王一个比一个软蛋,这就导致整个国家丝毫没有生气。但是李祹的出现,似乎暂时扭转了这一现象。

因为他在任期间,曾经主动进攻过日本。当时的日本还处于战乱时代,所以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倭寇。不过各大门阀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长期受到倭寇滋扰的朝鲜王朝,对日本非常不爽,但是又没有能力跟日本干一架。

等到李祹上任以后,大批倭寇前来朝鲜掳掠,当时的大明王朝自身难保,所以李祹决定要教训一下日本人呢。他派出了两百多艘战船,不到两万人的军队,直奔日本对马岛。结果没有防备的倭寇,在这场战争中被迎头痛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朝鲜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动进攻日本,并且击败日本的战例。所以世宗大王李祹必然是要得到朝鲜人民的敬佩的。



李祹发明了朝鲜文字,想要逐渐消除汉化。

明朝时期,朝鲜一直都是明朝的附属国。每一任国王都必须要得到大明皇帝的加封才行。所以李祹登基以后,对此非常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所谓的宗主国。

他觉得要摆脱明朝的控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汉化。当时朝鲜一直沿用汉字作为官方书写文字,预言则是朝鲜语,所以不是很方便。

这个时候李祹想到了对汉字进行改革,他打算重新制造一批真正只属于朝鲜的朝鲜字,而汉字则弃而不用。

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当时官员们的同意,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上书写起来最合适的字体,如果学习西夏、女真这些民族创造属于自己的字体的话,会不会被人家当成夷狄呢?所以大家都表示反对。

而且当时汉字是朝鲜官方通用文字,士大夫们早就爱不释手,压根就没打算改变。所以李祹所创造的朝鲜文,虽然是创造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却没有能够被普及。一直到了20世纪末期,朝鲜人的民族激情逐渐上升,认为全中国的文化人都是朝鲜的,所以才彻底废除了汉字,逐渐使用朝鲜文。



为了抵御女真入侵,在北方建造了几百里长城。

因为朝鲜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小了,完全没办法用雄才大略来形容李祹。当时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不仅会骚扰明朝,而且会入侵朝鲜抢掠。李祹上台以后,便开始着手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长城。不过这条长城,只有几百里,相当于我们万里长城的一个缩影版本。

李祹甚至吩咐大将主动出击女真,不仅击败了女真族,而且占领了他们不少地盘。而这些地盘本就是属于他们的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所以可见李祹其实也是有一定野心的,但是他的实力撑不起他的野心。

光对付倭寇和女真,就已经够烧脑的了,他可没打算跟大明王朝干一架。所以对大明王朝的政策是疏远。除非真正打不过日本或者女真部落了,否则绝对不会主动找大明王朝帮忙。

李祹在女真问题上清醒的认识倒是真的比大明王朝早了很久。因为当时大明王朝对女真人并没有足够的警惕,而是一直采取所谓的分化作用。其实这是不对的,李祹直接选了抵制女真人,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为朝鲜的独立作出了贡献。

总结:朝鲜拿得出手的英雄真不多,难得出一个,自然要好好吹捧一番。

其实李祹这个国王作出的事情也比较一般,压根就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种明君伟大,但是在朝鲜来说,李祹这样的国王,已经是千年不遇的了。

尤其是李祹发明的朝鲜文,成为了朝鲜和韩国共用的官方文字,使得朝鲜彻底摆脱了中国文化的控制。这对朝鲜独立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说实话,朝鲜文是真的没有汉字好看。

而且朝鲜文是在短时间内,刻意打造出来的文字,跟汉字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完全没法比的。所以他们丢弃汉字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民族自卑感在作祟的体现。

当然了李祹在朝鲜历史上,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了。在朝鲜历史上能够被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就是鸣梁海战的李舜臣,还有一个则就是这位世宗大王李祹了。


江湖小晓生


在韩国首尔国会门外,有两尊雕像。一座是“亚洲第一战神”------李舜臣;另一座就属于题主所说的“朝鲜最出色的国王”-------“世宗大王”李裪。

李舜臣的功绩已经被吹出亚洲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李舜臣的功绩被高估了。在韩国人鼓吹的“鸣梁海战”中,李舜臣率领12艘“龟船”打败日本300艘战舰。而真实的历史上,日本只有130艘,外加200艘是后勤船;李舜臣一方除了12艘战舰以外,还组织了100余艘民船改装的舰船。双方实力差距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夸张。

(李舜臣塑像)

李舜臣这种级别的军官,放到明朝就是一个“帐外听令”千总。但是,韩国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把他吹成了第一战神。

(世宗大王雕像)

“世宗大王”其实和李舜臣一样,处于同一个水平!“世宗村长”在位期间(1419年),曾经指挥过一次剿灭倭寇的战斗。此战,朝鲜出兵17000人,日本出兵3000人。朝鲜打死倭寇700人!!!同时,还替“宗主国”明朝解救了一百多名人质。(这就好比,埃塞俄比亚打跑了索马里海盗,然后解救了一百多名美国人质。埃塞俄比亚肯定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但是,这样的战斗放到我国古代,真是“不值一提”!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1392年,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创立了朝鲜王朝,并自立为王。自此,半岛掀开了李氏朝鲜的帷幕。

整个李氏朝鲜,一共出现过27位国王。但是要说哪位国王最为后人所敬仰?那一定是他们的世宗大王。那么,世宗一生有什么样的功绩呢?

(李祹剧照)

李祹是太宗李芳远和元敬王后闵氏所生的第3个儿子,由于朝鲜的继承制也是“嫡长子制”,所以李祹按宗室制度只是被封为忠宁君。

不过,被立为世子的李褆,由于不喜学问,喜好声色,因此并不得李芳远的喜爱。反而酷爱读书,才学甚高的李祹让李芳远最为赞赏。

1418年,由于李褆失德,因此在朝臣们的建议下,李芳远废黜了他的世子之位。

立谁为世子呢?按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褆的长子为嗣,不过李芳远又担心会发生宗主国明朝“靖难之役”那样的灾难,所以,他把问题抛给了朝臣们。

朝臣们果然不同意让李褆的长子做继承人,他们异口同声地劝说道:“大王对世子劝诫很多,可是世子还是这样的德性。再说,哪有父亲还在,就封儿子做世子的呢?”

李芳远见朝臣们如此,心里很高兴,这才提出要立李祹为世子,并称他三伏天和三九天都日夜读书,且对政事十分了解,每次有棘手的问题出现时,李祹总能给予别人想不出来的办法。

朝臣们也很认可李祹,认为他如果继承了王位,一定是位贤明之君。

就这样,李祹被立为世子。

不久,李芳远由于身体有恙,将王位禅让给了22岁的李祹。而他虽退居“太上王”,但还是把持着军事大权,对朝廷事务的裁决上多有影响。

(李芳远剧照)

李芳远做“太上王”长达4年之久。不过李祹却并非傀儡国王,他在登基后,为了平定倭寇,在经得李芳远的同意后,发动了“已亥东征”。由于他指挥得当,不仅打死打伤倭寇众多,还将倭寇首领俘虏,给一直在马岛一带猖獗的倭寇一记重创,也因此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李祹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国君,他在位时对文化、科技、经济和军事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一系列的变革,朝鲜的军事和经济都空前繁荣,特别是文化改革更是意义深远,后人称他为“海东尧舜”。

那么,李祹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

一、安定边境。

在已亥东征后,为了边境安全,李祹仿明朝设立四镇六郡加强边防。

同时为了研发新武器,李祹还向明朝请教火药等方面的制作方法,并请来明朝武器制造专家吴尧传授火器的制作方法,成功地制造了很多火箭和火炮。

随后,李祹又调兵遣将,将盘踞在朝鲜半岛东北部一带的女真兀狄哈部落击败,从而加强了对东北部的领土控制。


二、重视农耕。

李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让人整理朝鲜半岛各地的农耕技术,并整理成书,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到新的农业种植方法。

同时,他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但大大地降低了农民税,还将宫里盈余的储粮,分发给穷人。

(蒋英实剧照)

三、重视科技。

当时,宫中有个叫蒋英实的发明家,他的才华早在李芳远在位时,便得到了重视。但他由于出身寒微,因此只是将他召入宫中,但没有给他官职。

李祹对蒋英实很重视,不顾两班朝臣的反对,给他授予了官职,还鼓励他多做发明创作。

蒋英实在得到李祹的鼓励后,先后发明了朝鲜人自己的水表、浑天仪和日晷。随后他又发明了朝鲜第一个雨水测量计。

四、训民正音。

李祹看到朝鲜国一直沿用汉字书写,导致文言分离。但受古制的影响,唯有贵族和士大夫才有资格学习。所以举国上下,识字的人少,文盲很多。

出于民族自尊的心理,李祹决定创造朝鲜自己的文字。

然而当李祹提出要创造文字的提议时,却遭到了儒家学者们的一致反对。原来,他们担心新创的文字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因此纷纷指责李祹的做法是“以夷变夏”,是使文化落后的做法。

不过,李祹力排众议,最后还是和郑麟趾、成三问等大臣创造了朝鲜文字母,并于1446年编成《训民正音》,让百姓学习。

据说李祹等人创制的朝鲜文字母简单易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学会。

李祹由于操劳过度,再加上他本就体胖,且不好运动,因此长期被疾病困扰。他一直想像他父亲那样,将王位禅让给世子李珦。

不过这件事,遭到了两班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然而,由于身体每况愈下,已经无力执掌朝政,所以他只得采取折衷的办法,让李珦代为摄政。

就在李珦代为摄政的第二年,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李祹,在汉城永膺大君府邸内病逝,卒年54岁。

由于李祹在内政和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朝鲜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后人对他敬重之极,大家都习惯把他称为“世宗大王”。

(参考史料:《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李朝史小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韩国人无限敬仰的世宗大王,究竟有何成就?


朝鲜半岛有一句话”武有李舜臣,文有世宗大王“,李舜臣是万历期间朝鲜名将,目前已经被韩国人吹出亚洲,走向全球了,更是冠上”亚洲第一战神“的称号,用屁股都能想到,一个小小岛国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阵仗,据韩国吹嘘,李舜臣成名战”鸣梁海战“,李率领12艘”龟船“打败了日本300艘战舰,而真实的历史上,日本只有130艘战船、200艘后勤船,李舜臣除了12艘战舰,还组织了100多艘民船改装的舰船,双方实力差距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少胜多的案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李舜臣还是明朝将领陈璘的副手而已。

而世宗大王则是朝鲜王国的第二任国王李裪。

出生于1397年的李陶,父亲是太宗大王李芳远,母亲是元敬王后闵氏,是纯正的嫡子,可惜排行老三,11岁就娶了大臣沈温的大女儿,被封为忠宁君,四年后封为忠宁大君。

上面有两个哥哥,王位怎么也轮不到李陶,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个不争气的哥哥,大哥让宁大君李褆本是太子命,可惜不学无术,有一次把妹子推到,并在妹子的裙子上题字。别人劝他,他也不在乎,说自己有福,”生为王兄,死为佛兄。

二哥孝宁大君李补是个佛系青年,不愿担当重任,看到父母宠爱弟弟,也就乐得清静。

而李陶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宠爱,看到长子次子难担大业,李芳远还是很有气魄的,直接废掉长子,越过次子,把老三李陶立为王世子,结果,李褆流落深山,69岁去世,李承晚就是他的后人,李补出家为僧,1418年9月,尚在人间的李芳远直接把皇位让给李陶来当,自己逍遥快活去了。

不过,此时的李陶年纪尚轻,李芳远还实际上掌控着军政大权,1422年,李芳远去世,李陶才独掌大权,此时的朝鲜王国虽然立国才30年,但李芳远也算是个能力颇强的君主,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很到的班底。

韩国人对李舜臣吹过了头,但世宗大王李裪在朝鲜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少有的明君。

李裪执掌朝鲜的32年,是朝鲜王国的黄金时代,土地改革铺开,农业产值增加,儒家文化普及,诗词歌赋繁荣,活铜字印刷、测鱼器等科技成果频现。

一、背靠大树好乘凉

朝鲜建国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与明朝建立良好的关系一直是朝鲜的基本国策,李裪更是如此,他在位32年,定期派使者到明朝正式朝拜就有154次,非正式的有95次,基本上是三天两头都有使者来问候,找各种理由来拜见,明朝遭遇土木堡之变,已经病入膏肓的李裪派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到明朝问候,以表忠心,《明史》记载”事大之礼益恭“,对于这个指数周全的小弟,明朝自然是特别器重,除了丰厚的赏赐,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双方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国先进的天文、医学、农业、军工等技术不断传入朝鲜,而李裪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国的《农桑衣食撮要》成为朝鲜农耕业的重要遵循,明朝火器传到朝鲜,加以改良,成为韩国电影吹成神的”神机箭“。

除了学技术,朝鲜还悄悄地从明朝偷土地,几十年下来,国土推进到图们江边,在图们江建立了”四郡六镇“,不得不说,李裪的确是一个精明的君主。

二、创立韩文青史留名

李裪最大的功绩应该是创立”谚文“,也就是韩文了。

在韩文发明以前,作为藩属国的朝鲜素日按讲话用韩语,但是书写却用汉字,名副其实的说一套、写一套。

当时普通老百姓基本不识字,只有贵族才能书写,所以,贵族和平民之间只能用口语交流,而不能用文字传递信息,非常的不方便,李裪深感文字的重要性,只有文字才能加强统治,传承文明,要不然,只能永远做中国的小弟,但是,发明文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难度不小,有一天,李裪站在千秋殿内思考,发现阳光透过窗棂照到地上,一格格的窗棂,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立即召集学者,一起研究发明了韩文,并颁发了《训民正音》,号召全体朝鲜人民学习使用,让李裪没想到的是,他的发明根本不受老百姓和贵族的欢迎,集贤殿副提学(相当于北大校长)崔万里认为抛弃汉字等同与中国决裂,而且学习汉字并不丢脸。还有很多朝鲜书法家认为韩文丑陋,像是”虫子爬行痕迹“,搞笑的是,李裪本人也很少使用自己发明的文字。

直到进入20世纪,在国家强行的推广之下,韩文才得以普及,李裪的作用才被真正发现。

三、讨伐倭寇,维护统一

朝鲜半岛和大明王朝一直备受倭寇骚扰,大明王朝有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人,而朝鲜半岛则一直被倭寇欺负,倭寇气焰嚣张,李裪继位的第一年,倭寇就开着十几艘舰船入侵朝鲜,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李裪一改软弱态度,坚决给予反击,当年6月,发动了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己亥东征“,调动1.7万大军和227艘舰船,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对盘踞在马岛的3千倭寇发动猛攻,战斗持续数日,朝鲜军队付出了伤亡2500人的惨痛代价,歼灭倭寇700人,倭寇首领宗贞盛主动投降,到了1443年,马岛倭寇被迫签订《癸亥条约》,朝鲜收回马岛主权。

创立文字、抵御外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被称颂的大事,李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两件大事,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在朝鲜半岛为数不多的郡王中,也算是比较清明的一位了。

1445年,李裪感到身体不行了,就学习自己的父亲,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则信仰佛教去了。1450年,李裪去世,鉴于他的政治清明,宗主国大明王朝赐予谥号“庄献”,朝鲜上庙号”世宗“。

李裪也被韩国人摆到了无以附加的高度,除了首都首尔市,还有一个行政首都,名叫世宗市;李裪的头像还被印到了一万元韩币上;每年的10月9日是韩文日,以纪念李裪创立韩文;韩国的KDX-3级驱逐舰也被命名为”世宗大王“级别;在首尔光化门广场立有两尊铜像,一个是李舜臣的立像,另一个就是世宗大王的座像。


葛大小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世宗大王李祹是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

李祹没有什么大的功绩。

武力上,李祹南下消灭倭寇,充其量不过歼灭了对马岛的一二千人,算不了什么。

北上驱逐的所谓女真人,是最弱的野人女真,当时还是一盘散沙状态。

而女真人要到100多年后才开始强大崛起。

李祹真正最大的功绩,是推行了训民正音,创造了朝鲜文字。

在之前2000年,朝鲜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语,文字就是汉字。

所以朝鲜人的口语和文字是脱离的,学习起来较为复杂,只有士大夫才会写字,普通人都是文盲。

李祹认为使用汉字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教育问题,而是遭受到中国的文化同化。

只要汉字使用一天,朝鲜等同于中国的一部分,各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

李祹创造的朝鲜文字,同越南自创的语言相对接近,是一种表音文字,同口语比较接近。

不过,李祹只是创造了朝鲜文,实际上朝鲜文并不流行。

当时朝鲜士大夫和贵族几乎全部抵制朝鲜文:他们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崔万理曾说:“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所以,朝鲜其实一直在用汉字。直到20世纪日本入侵和朝鲜民族思想高涨,才逐步取消了汉字,改用朝鲜文。

个人觉得朝鲜文非常之丑,根本无法写为书法,同汉字无法相比。

李祹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而已。

为什么韩国人这么尊重李祹,一个韩国历史学家说过名言:如果不是世宗大王创造了朝鲜文字,我们朝鲜人和中国人还有什么不同?


萨沙


世宗大王本名叫李裪,是朝鲜李氏王朝太宗与元敬王后闵氏的第三子。李裪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也就是在我国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本来并非世子,只是由于太宗原来所立世子李褆不学无术,个性放荡不羁,相比起来,李裪却是品学兼优,才华横溢,太宗经过慎重考虑,最后还是废掉了李褆,改封其为让宁大君,改立李裪为世子。

永乐十六年(1418年),大概是觉得当国家一把手太累,太宗主动禅位给李裪,自己当起了上王(相当于太上皇),不过还是保留了部分军政大权在手。于是李裪即位,成为李朝的第四代国君,是为世宗。

在那会儿,不单是中国,朝鲜半岛的倭寇也闹得厉害。李裪刚即位不到一年,忠清道、全罗道、黄海道就接连传来警报,说有大量倭寇入侵。李祹在上王太宗的提议下,点派将领,率领诸道军船200余艘,诸色军士17000余人,于当年五月二十五日出发,向对马岛进发。 史称“己亥东征”(或应永外寇)。上王太宗亲自拜将授钺,李祹亲临汉江亭北饯行。

此次东征朝鲜打死700名、俘虏110名倭寇,并释放了至少140名被倭寇抓走的中国人(这点还是做得挺地道,毕竟当时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方面则有180人阵亡。九月,对马海峡倭寇首领被捉获,并押到朝鲜王宫。

正统八年(1443年),李祹和对马海峡的倭寇首领签订了《癸亥条约》,对马海峡倭寇首领接受朝鲜王朝对对马岛的宗主地位。朝鲜则默许对马海峡倭寇首领控制对马海峡的非法海盗活动, 给予其贸易优先权,代理朝鲜统制日本各地的朝鲜贸易;对马海峡倭寇按协议接受朝鲜官职并向朝鲜朝贡。然而,东征和条约都未能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倭寇的侵扰,此后二百年间,日本依旧时时威胁朝鲜。

李祹时期,随着女真部落侵犯的日益频繁,他对当时朝鲜东北的女真部落采取强硬措施,攻占了东北边疆地区的属于明朝女真部落的土地。大将金宗瑞在明宣德九年(1434年)平定东北女真部落之后,侵占明朝在女真地区的建制建州左卫,在那里建立了会宁、稳城、钟城、庆源、庆兴和茂山六镇。明正统八年(1443年),李祹在北部边境设置了闾延、慈城、茂昌、虞芮四郡。

相比起军事上的武功,李裪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主要还是在于他的文治。在他的带领下,朝鲜王朝全面进入了鼎盛时期。在政治上,他以儒学为治国之本,完善了政治制度;农业上,他进行田制改革,鼓励提高农耕技术,减轻农民负担;科技上,李裪倡导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李祹的治理下下,朝鲜的天文、气象、医学、印刷、武器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而对后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他召集朝鲜学者创制了朝鲜字母。在此之前,朝鲜民族有自己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表记,官方文书一律用汉文书写;文、言分离。那时候只有士大夫可习汉文,于此平民多为文盲。因而李祹出于实用和民族自尊的使命感决心创制朝鲜文解决这一问题。




别打我的小拇指


第一次知道世宗大王名字是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喜欢看军事才知道韩国有世宗大王号,知道这是朝鲜历史上一位国王的名字,按照国际惯例,国家的重要作战舰艇以人为名的,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是在位君主,如:德国二战的俾斯麦号,美国的林肯号,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数不胜数,怀着强烈好奇的心里我了解了一下世宗大王,下面我来说说世宗大王有何了不起的地方。

1:世宗大王似乎是韩国最能拿出手的一个古代君主了,他是李氏朝鲜的第四位君主,名讳李祹,庙号世宗,明朝赐谥号“庄宪”,朝鲜加谥曰“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韩国人认为他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超乎古人,所以后世的韩国史学家通常都尊称他为世宗大王,同时,他也被称为“海东尧舜”。

2:打击倭寇,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议下决定东征。此次东征的目的是清除对马海峡倭寇的侵扰。此次东征朝鲜击毙700名,逮捕110名倭寇,并释放了至少140名被倭寇抓走的中国人。朝鲜方面则有180人阵亡。1419年9月,对马海峡倭寇首领平真盛被捉获,对马海峡的平氏倭寇承认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3:创造韩文,世宗大王之前,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文字。但朝鲜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多为文盲,世宗大王为改变这一现状发明了韩文。

但直到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才强行废除教科书中的汉字,全部使用韩文。世宗大王在发明韩文500年后才派上用场。


Smile语过添情


勤奋好学继承王位

先说说他是怎么上位的吧。古代朝鲜跟我们一样,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宗大王,原名李裪(이도),他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并不是法定继承人,然而却上位了,这是为啥呢?

原来太宗的大儿子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沉迷女色,而世宗李裪每天都在努力读书,勤奋好学,对于朝政大事积极献策,所以太宗觉得朝鲜的未来必须要交给李裪才有未来,因此李裪在他皇阿玛的支持下成功滴坐上了龙椅。

有个小典故是世宗李裪热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就好比我们每天手机不离手一样,太宗心疼儿子怕他读书读傻了,还命令手下偷偷把书藏起来,这样才不会让李裪太累。由此可以看出李裪世宗多么博学了吧。

以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己亥东征,世宗在1410年的时候,朝鲜受到对马海峡的倭寇骚扰,李裪带兵出征,大胜而归。另外还出击了女真兀狄哈部落,巩固了对朝鲜半岛东北部咸镜道等地方的统治。

颁布谚文训民正音

谚文,谚指的是俗语的意思。因为古代朝鲜是文言分离,用的都是汉文,但是汉文基本上只有有权有钱的人才能学会,所以很多底层人民几乎都是文盲,世宗为了改变现状,下令制作了训民正音(훈민정음),让底层大众可以学习。

关于韩语的发音,史书记载,“故智者不终朝而会,愚者可浃旬而学”,啥意思呢?就是指聪明的人不用一天就可以学会韩文的发音,比较笨的人不用半个月也可以学会,大家都是学习韩语的,自己是聪明还是愚笨自行对照下。

发展科技鼓励发明

世宗在位期间,令人整理了朝鲜各地的农耕技术,并且编制成书,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提拔了出身低微的发明家蒋英实,做出了朝鲜王朝自己的水表、浑天仪和日晷,还有雨量计等。另外也改革了历法,提升了医学水平。


泉水之高


在现如今的韩国首尔的光化门广场上,立有二尊历史人物塑像,一尊是被称为朝鲜民族英雄的李舜臣,一尊就是朝鲜王朝第四位国王,被称为“世宗大王”的李祹。

另外,韩国还有两首海军舰艇,分别叫做“忠武公李舜臣护航舰“和“世宗大王号驱逐舰”。

可以说,这两个人在韩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戚继光和李世民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甚至而言,比他们两人还要高许多。

因为,韩国人对他们的崇拜,已经到达狂热的地步,不允许有丝毫诋毁。当然,这个也能理解,毕竟韩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实在太少,难得出来一两个,自然要高规格重视和宣扬。



其实,如果把李舜臣和世宗大王两人的功绩放到中国的话,恐怕连名次都派不上。

因为,李舜臣所统领的士兵规模,也就明朝一个千总而已,他最引以为傲的战绩,就是率领12艘“龟船”打败日本300艘战舰。

但其实呢,李舜臣除了这12艘“龟船”外,还有100余艘民船改装的舰船,而日本真正用以作战的战舰,只有130多艘,其他都是后勤船。从这层意义上说,双方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更关键是,这场战役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场不到两万人的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在中国的史书上,恐怕都是一笔带过,丝毫不值得吹嘘。至于所谓的世宗大王,他所谓的功绩,一是平定倭寇,二是征服女真,但这其实也都是非常小规模的战争。

只不过,世宗大王有一项非常值得韩国人引以为傲的事情,那就是创造了朝鲜字母,即谚文,这也就是现在朝鲜和韩国文字的雏形。

在世宗大王之前,朝鲜和韩国都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都是使用汉字来书写,由于古代韩国只有士大夫可习汉文,因此平民多为文盲。

鉴于此,世宗大王就创办了非常简单的朝鲜字母,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在几小时内学会,从而让广大百姓脱离文盲的地步,由此也让世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甚至其地位直接超越了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成桂。



最后,也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位世宗大王。他原名李祹,字元正,为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22岁即位,共在位32年。本来,这位世宗大王是没有资格当国王的,因为他是朝鲜太宗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当时朝鲜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长子李禔。

只不过后来他的两位哥哥因为犯错,被驱逐出皇宫,他才得以继承王位。当时世宗大王即位的时候,正是明朝永乐年间,大明最强盛的时候,朝鲜王朝作为明朝的附庸国,自然也跟着一起繁荣富强。

在世宗大王即位之初,朝鲜就已经开始遭到倭寇的侵扰,于是世宗大王亲率大军一万七千人前去平定倭寇,于是朝鲜王朝历史最著名的“己亥东征”(或应永外寇)拉开序幕。

最终,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朝鲜大军以阵亡180人的代价,打死打伤110名倭寇,解救出被倭寇抓走的140名中国人,并活捉倭寇首领,彻底平定朝鲜的倭寇之患。消息传回来,举国欢腾,世宗大王的的名望也由此达到顶峰。要知道,这个倭寇之患,可是连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没能解决的。

后来,世宗大王又率领大军将盘踞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咸镜道内女真部落给驱逐,当时这些女真部落人数加起来有近二千余人,实力非常强大。

但世宗大王却不害怕,他派出两万大军发起远征,三战两捷,最终将这些女真人击退,并将咸镜道占为己有,由此奠定现如今朝鲜半岛的领土。(目前朝鲜和韩国的领土加起来基本上与李祹时期相符)

与此同时,世宗大王在政治上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学说,模仿明朝的官职进行改革;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减轻苛捐杂税;礼乐上模仿中国制订了“五礼”;科技上,先是以明朝大统历算法为基础,创制出朝鲜自己的《七政算内篇历法,接着又在明朝青铜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改良出甲寅字印刷术。

最终,在世宗大王的努力下,朝鲜王朝的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他也被韩国人称为“海东尧舜”,也就是韩国的尧舜。明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1450年4月8日),世宗大王因病去世,享年54岁,明朝赐庙号“世宗”。因此韩国史学家通常又尊称他为“世宗大王”。


我是赵帅锅


我们都知道韩国的首都是首尔(汉城),其实韩国还有个行政首都叫世宗市,其得名于世宗大王李祹。

世宗大王李祹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国王,也是朝鲜王朝500多年历史、28位国王中最贤明的一位,他在位期间的建树有很多,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发明了韩语。

李祹是太宗大王李芳远的嫡三子,所以他原本不是王位第一继承人。不过他大哥李褆性格鲁莽,不学无术,而他的二哥李补则是个佛系青年。最终父亲李芳远废除李褆,立老三李祹成为王世子,于1418年将王位禅让给他。

李祹继位后,军政大权实际上还在父亲李芳远手中。1422年李芳远去世后,李祹才真正掌权。虽然这时朝鲜王朝刚刚立国不到30年,但由于太宗大王的铁腕手段,统治十分稳固,留给他一个很好的底子。

李祹在军事上的成就是南击倭寇,北拓疆土。1419年,李祹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出兵一万多人征讨对马岛的倭寇,取得胜利。朝鲜军队虽然声势浩大,但双方加起来死伤也就300人左右,而且朝鲜也没有实际控制对马岛。不过这对于历史上饱受日本蹂躏的韩国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战绩了。

相比南击倭寇来说,北拓疆土的成绩就大很多了。李祹继位之初,其北境至于大同江流域,夹在明朝和朝鲜中间的是零散的女真部落。为拓展疆土,李祹频繁对女真部落用兵,最终将疆域从大同江流域拓展到鸭绿江流域,基本等于现在的中朝边境一线,并建立了有效的统治。

在文化上,李祹的贡献就是发明了韩语。由于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属国,所以汉语是朝鲜的官方语言,其所有典章制度全部用汉字书写。不过掌握汉语的毕竟只是少数士大夫阶层,广大老百姓根本不会。

为方便老百姓交流,李祹便集中学者发明创造了韩语,叫做《训民正音》。顾名思义,李祹这么做的初衷就是教导老百姓如何正确说话交流的。《训民正音》颁行后,对老百姓之间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士大夫们却不屑于使用,他们认为说韩语是掉价的事情。直到甲午战争后,随着朝鲜半岛被日本控制,韩语的地位才迅猛提高,直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恐怖是李祹做梦都想不到的。

除此之外,李祹在发展国内经济、科技上也有不错的成就,但相比军事和文化上的影响来说就差远了。

客观的说,李祹的才能在韩国来说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受到韩国人的无限敬仰,他们把军舰命名为世宗号,把行政首都命名为世宗市,在首尔为世宗大王建立了雕像,还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一万元面值的韩币上。

但说实话,李祹这种水平的人物在我国的历史中就太多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