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制退器:一種利用衝擊前壁和向側後噴出,減少槍炮的後坐能量,抵消大口徑武器後坐力的特殊裝置,例如軍迷朋友熟悉的大巴雷特,以及戰爭大片中的反坦克槍。

然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何大口徑的步槍安裝了制退器,卻不給大口徑的巨炮配備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制退器分為槍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同時又有衝擊式制退器、反作用式制退器兩大類型。

槍炮是通過發射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當彈丸飛出槍口時,大量的火藥燃氣從槍口向前噴出,同時就產生了向後的反作用力,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後坐力。眾所周知,口徑越大、彈頭越重、初速越快、射速越高的武器,那麼它的後坐力也會越大,最終超出了人體或槍炮支架的承受極限,制退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槍口制退器:一般小口徑步槍不安裝,而那些大口徑步槍才配備了制退器。

槍口制退器的主要作用是,減少射擊時因火藥燃氣噴出而造成的槍身後坐。槍口制退器的外形一般為圓柱形或扁平形,內部有一彈頭通過的中央孔道,側方有若干的邊孔,以便使火藥燃氣經邊孔噴出槍外,這樣就降低了因火藥燃氣噴出而造成的後坐力。但制退器的後噴產生了衝擊波和火焰,不但影響了精確射擊,還容易對射手造成傷害,所以小口徑的槍械一般不安裝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巴雷特:以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而著稱於世,但其巨大的後坐力卻超出了人類極限,所以,制退器也就成為了巴雷特的標配。

由於早期巴雷特採用的是扁形雙氣室制退器,但效果一般。因為巴雷特巨大的威力,在其每發射一發槍彈之時,都會在射手的周圍產生大量塵土和火光,這就令敵方的狙擊手迅速發現其位置而被反殺,以致被譏笑為"炮灰狙擊手"。後來巴雷特採用了效果更為優良的倒V雙氣室制退器,使火藥燃氣向兩側排出,不但縮小了目標,而且還大大降低了後坐力,所以有人戲稱“現在就是個娘們,都敢玩弄大巴雷了”。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反坦克槍:一種對抗裝甲目標的專用槍械,經常看蘇德戰爭片的朋友應該對它不會陌生。

反坦克槍俗稱戰防槍,是專門用來擊穿車輛裝甲的大口徑步槍,最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坦克,也可以稱之為"矛"與"盾"之爭。這種威力巨大的大口徑步槍,能夠擊穿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可以摧毀800-1000米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由於反坦克槍的後坐力非常之大,絕非人力所能承受,即使是在槍托上安裝了保護射手的緩衝墊之後,依然必須配備高效率的槍口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炮口制退器:與槍口制退器截然相反,小口徑火炮配備了制退器,但大口徑巨炮大多未安裝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的作用,同樣是為減少火藥燃氣能量對火炮後坐部分的衝擊,以降低炮架後坐的長度,火炮的機動性也就隨之提高了。一般來說,作為壓制地面火力的火炮,其射程都在15公里以上,其反作用力相當大,大都在十幾噸到幾十噸之間,而利用制退器可以有效地吸收火炮後座所產生能量的40%左右,餘下的能量則由火炮的駐退機和地面的附著力來吸收,其功效是顯而易見,所以,無論是坦克或是自行火炮的炮口,大都都安裝了炮口制退器。

炮口制退器能夠減輕後坐力,為何戰列艦大口徑主炮不安裝?

然而世事無常,利弊總是共存的,作為戰列艦那些口徑巨大的主炮,卻無法安裝炮口制退器。

火炮作為戰場上壓制敵人火力的主要武器,目前常見的大多是105、122、152、155毫米等口徑的火炮,再大一些口徑的有個別175和203毫米火炮,但口徑越大的火炮採用炮口制退器的卻是越少。以戰列艦的主炮為例,除了一些袖珍戰列艦的口徑在280毫米之外,其它的基本都在300毫米以上,而且大多是2聯或3聯裝。如此口徑巨大的主炮在一次齊射之後所形成的炮口的風暴,無異於一枚重型榴彈在戰艦上爆炸後所形成的衝擊波,為了降低炮口風暴對戰艦的傷害,只能任由其向炮口前方釋放,而這也是大口徑巨炮未安裝制退器之主要原因。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趁手的傢伙咋幹活?”

膚淺之見,懇請“械迷”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