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作为创业者绝对不想给同事分享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是绝对不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们,这里面有太多的理想主义、精英主义、所谓自由主义的“诱惑”。作为一本极简方面的书有点过于“飞”,更多针对的是工作方式的挑战,以及通篇的菁英主义视角,曾一度“装X”的让我想放弃,是在“偶尔觉得还挺有道理”以及“纯粹扯淡”之间的犹豫和徘徊。

作者:本田直之,明治大学商学院产业经营系毕业,美国雷鸟(Thunderbird)国际管理研究所经营学硕士(MBA),日本品酒协会认定葡萄酒顾问、世界遗产学会会员、一级小型船舶操纵士。


读书笔记:作为创业者绝对不想给同事分享的一本书

封面

在沉迷“极简”“断舍离”这种概念(彼时对我而言还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我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除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信息和分享,恐怕看书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然而在阅读和筛选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文字工作者也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或者因为题材新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就开始以“专家”的名义传道受业解惑,实则只是浮于表面,这些解读让很多潜在用户造成误解,因此产生诸多争议,也给“极简”“断舍离”的推进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很多人在社群里打着“断舍离”“极简”的幌子实则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们把产品包装成“极简风”,找到相关社群开始推荐,因为这个社群里面的都是精准用户,这给社群运营人员以及真正推广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阻力。


读书笔记:作为创业者绝对不想给同事分享的一本书

豆瓣评分

作为一个“断舍离”“极简”的初步体验者,我也希望借助自己的理解去和大家一起去钻研和练习,以及去伪存真。我不希望所有人都坚守这种生活方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不希望有人对我所坚持的生活方式产生误解。

其实,“极简”和“断舍离”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之所以时常把这两组词放在一起,是我个人对自己认定的不同状态,又或者说通过一种工具完成一种成果。我一开始把“断舍离”当成一种工具,把“极简”当成一种终极目标,可我现在觉得我错了,不论是断舍离还是极简都是一种工具,而我真正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不被物质束缚又没有没有消极面对工作的一种自由。

我们可以接受不用的角度和观点,但是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个综合理性的判断,这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作者是选择的案例北欧,他想输出的更多是面对日本,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慎理解的地方。然而历史很多时候都是相似的,即便我们不是在同样一个时间纬度里面的发展状况,可终归要面对社会发展到某些阶段而衍生的相应问题,这些情况基本上也都是殊途同归。


读书笔记:作为创业者绝对不想给同事分享的一本书


可以分享经历 但不想听“经验之谈”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点让我有些不爽,可能就是“经验“,或者说是来自作者的”说教”,年轻人最不喜欢听老人家絮絮叨叨,你该怎样怎么做,你要怎么怎么做,作为曾经年轻人的我,也很讨厌这种过来人语气的“教训”,毕竟时移世易,最舒服的方式应该是静静的阐述,不给予过多的情感倾斜,由读者自己理会参悟,从而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轨迹。

说起来这本书阅读起来也很有趣,就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大不部分我都赞同,但是他的论证和论据我却不敢苟同,似乎文不对题,又或者是词不达意,稍不留神就会被带跑偏。或许作者都是站在一个菁英主义的视角来思考和阐述,而我们只能站在草根阶层去拜读和理解,甚至看到最后甚至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杠精。说到底这些鸡汤看起来十分进补,只怪我虚不受补,谁让自己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没有站在足够高的视角去俯视一切。

我自己在阅读研究“极简”“断舍离”之类的学问也都是做了本地化,作者因为所处的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日常生活工作习惯等等不同,我们也无法完全照搬书本上现成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加以思考,从自身的角度去出发去促动“断舍离”。

个人意见梳理

不认同部分 :

1、 鼓励大家做自媒体,强调社交媒体粉丝

跟我国国情不符,很多领导没有社交账号,而我们的社交账号的影响力也有待商榷

2、允许员工追求自由,有兼职,弹性工作制

很多工作职能需要集中办公,例如我们动画公司,需要紧密连贯时常讨论,工作链条上的上下游需要时刻保持沟通,而一些制片软件只能起到显示以及推进的工作流的作用。

3、太过精英主义

或许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面向的读者就是精英族群,动则在东京和夏威夷工作,动则在健身房游泳池工作,这种“自由”我不晓得多少人能实现。

4、不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应该瞄准小众

对于创业者来说,瞄准小众市场就在明明在走钢丝,却又把钢丝弄的更细了,也就更危险了。对于打工者来说,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更重要,而非大众小众。

5、一切由公司带来的喜悦感不过是昙花一现

不是因为我是创业者,我就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公司给你带来的喜悦感只是昙花一现,那么你在这家公司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我个人经历,前东家的企业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买卖,在实践过程中虽然也会有偏差,但是这样的使命感真的会让人为公司感到骄傲。

认同的部分:

很奇怪作者有很多观点我都认可,然而他支撑观点的论据论证却是我不太认可的,或者因为翻译的问题,又或者笔者写作时对面的读者方向可能只是日本人,估计也是没想到我这么一个中国人也会有滋有味的读起来。

做不依赖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求人不如求己,如果自己没有硬实力,再卑躬屈膝也只是乞讨换不来尊重。同时当别人对我们高看一眼的时候,也要清晰一点,人家是看你的面子,还是看在你背后岗位或者公司的名字。

再说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我谈不上喜欢这本书,但是最近几天一直被“双城生活”这个概念洗脑,即便我明知道这种生活方式“不靠谱”却也打开了我脑子里潘多拉的盒子。前两年读了马场未织的《周末的田舍生活》就已经心心念念,可总归在忙忙碌碌的工作里消耗了这个想法,碰巧今年的严峻形势有了足够多的独立思考空间,我也在盘算未来的日子该如何进行,而对于风象星座的我来说,物理位移可能是最合适的方式,保不齐,哪天我也开始了这种双城生活。北京-成都、北京-重庆、北京-苏州、北京-扬州、北京-青岛、北京-厦门 ……光是想一想就已经觉得十分刺激好玩了。

最后检验一下,你距离幸福的距离还有多远?

备注: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1、 享受工作

2、有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家人

3、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4、身心健康

5、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6、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

7、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8、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

9、 能够放眼未来

10、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