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向往的自由,終究有一天成為後悔的理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自由與愛情》斐多菲

這首詩耳熟能詳的詩,讓很多人對“自由”這個身份有了過多的嚮往。只是,當以身試過“自由”的代價之後。自由,也許是之後讓自己後悔的理由。世上千萬事,都不過是選擇,我們無以期盼明天的美好,但是無數個所謂的今天,都在為明天做著所謂的鋪墊。

1

如今世界疫情蔓延的局勢難以想象,尤其是歐美國家,疫情滿意的局勢,讓人恐慌。資本主義國家向來將經濟放在首位,崇尚的是自由、人權。在2月底的時候,和遠在意大利的阿姨聊天,她告訴我的是,歐美國家的人與中國人的想法不一樣,誰戴口罩,便會認為誰有傳染病,與之退避三舍。正常的人,是不會戴口罩的。

阿姨在意大利不敢出門,內心也有想回國的衝動,但是所有的公共交通已然不再安全。擔心將病毒帶回國,便在意大利的宅子裡不再出門。畢竟,家是最安全的港灣。

轉至3月19日的知乎榜熱點: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5322例,死亡數超過中國,目前意大利防治的主要困難是什麼?

你所向往的自由,終究有一天成為後悔的理由

知乎熱議


消息指出,在意大利的部分地區死亡率已然超過了11%。新冠病毒流行初期,他們並不以中國作為教科書,認為新冠只是在中國流行,而中國不讓出家門、戴口罩的行為,是對自由的藐視。於是乎,他們大肆舉行反華遊行、各式的示威活動,看見街頭髮放口罩的華人,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時過境遷,如今,也讓他們嚐盡了苦果,疫情的蔓延,讓他們悔不當初。

阿姨給我說了一個現象,很可笑。大街上雖看不到戴口罩的人,但是,所有的口罩卻被搶購一空,在藥店、超市找不到絲毫的痕跡。

“我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看不到有人戴口罩,卻還是找不到口罩的影子。”在微信對面,傳來阿姨悻悻地聲音。


你所向往的自由,終究有一天成為後悔的理由

與阿姨的談話


此時疫情蔓延的今天,中國成了他們嚮往的天空,當年的毛澤東思想讓世界的疫情作業對此照抄不誤。曾經他們所羨慕的自由,成了威脅生命的一把利刃,可能隨時隨地都會在心口捅上那麼一刀。

那些歐美國家,原來並沒有把自由看得比命重要。關鍵時刻,他們用生命換取了在家守著的安全罷了。

他們所謂的自由,不過是對生命沒有存在敬畏之心,認為與時間抗衡,便可以換來一絲內心的安寧。

真正的自由,應對生命時刻保持著覺知、覺察,以及敬畏之心。

2

曾經閨蜜知知對國外的生活很是羨慕,她說,等自己有了娃之後,要讓她接受歐美國家的教育。

知知曾對我說:國外的教育大多對孩子來說較為民主,要不然他們的創新力比較強呢,也是因為發散性思維教育得當。這一點,我們的教育顯然有些落後了,“教科書”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的思維有了侷限性。

當她說完這些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然做了決定,如今,講太多都是徒勞。此時的她,認為國外的月亮都要比中國的圓上那麼幾分、亮上那麼幾分。

幾年後,她有了丈夫、結了婚,如她所願,丈夫是美籍華人,孩子順理成章走向了歐美國家的大門。剛開始,與我聯繫的時候,知知真的說美國的天空比國內的要藍,夜裡星星要比國內的亮。只是,後來,沒了音信。再與她聯繫,她的言語裡,帶著思鄉的懊惱。

“我剛開始,想要出來的時候,費了很大的勁兒,拋棄了國內好多擁有的,與他跑到了美國,曾經妄想出國可以改變命運,原來這些都是夢想。我想家了,終究是不能立即回去的。我想我的父母親,上個月,他們生病,作為獨生女的我,居然不能陪伴其左右。以前是為了填補心中的落差,沒成想如今有了傷口。”知知懊惱的發了一段的文字,我沒有回覆。或許,是不知道如何回覆她。勸慰?或者說是嘲諷?真心不知道。


你所向往的自由,終究有一天成為後悔的理由

對結果放手的自由


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的道理,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的,而是生活本身所告訴了我們。當初嚮往的自由,終有一天,成為你後悔的理由。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嚮往誰人的生活,也並不是嚮往別人的國家,而是內心有棲息之地,身邊有陪伴足矣。

3

打開keep,一句顯眼的標語衝進視野:“自律給我自由。”


你所向往的自由,終究有一天成為後悔的理由

keep封面


此話不假,只是兩個朋友對此褒貶不一。朋友a用驚人的自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茗、喝茶,良人陪伴,生活有滋有味,想走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夢一場。朋友b照做,也想擁有自由,只是照搬之後,感覺充滿了束縛。

照搬的朋友b與我說道:其實我要的自由很簡單,哪有那麼多的框架需要篩選。如果都照做了,算是什麼自由?朋友a怕是對自由有誤解吧?輕笑一聲,不語。

她放棄的理由過於簡單,在做運動的時候,拉傷了肌肉,這完全屬於虐待自己。在看書的時候,微信群不停地再閃,索性放下書,去回覆微信,她認為看書完全是浪費時間和光陰。

人生應該及時行樂,折騰自己而獲得的自由完全不盡人意,還是當下最適合自己。

4

“自由”擁有著多種的含義,除了確保人民免受專制政權的奴役之外,還包含了任性意義的自由、按規章制度意義下的自由、自律下的自由等等。

每一個人,對一件事的做法也會有其對自由的定義。但是,所有人追求的不過是自己的利益罷了,在利益的基礎上,將其美化,沒有約束、得到幸福,美其名曰“自由”。

“天下無純粹之自由,亦無純粹之不自由。”


——章炳麟

不同的年紀,做著該年紀要做的事情。每一道人生選擇題,選擇了,都會為之後的結果做出相應的鋪墊。人生夢一場,生命的易碎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脆弱。所謂的自由,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一方私心,找到的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披上那件外衣,好像做什麼都是理由。面對最後結果,所呈現出人的渺小,終究是我們所無力改變的。


關注 ,煮字療飢,看人生夢一場。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選擇,終有一個選擇的結果,讓你悔不當初,面對結果的無力,只能坦然接受,這是對自己選擇的結果最大的告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