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奧地利、德國要求合併,協約國強行阻攔,是不是違反“民族自決”原則?

手機用戶65277540832


關於奧地利與和德國一戰後合併被阻撓這件事,屬於戰勝國們的強權政治,他們樹立了國際條約,從法理上斷絕了奧地利和德國統一的可能。雖然存在所謂的“民族自決”,但這不過是帝國主義者們的遮羞布而已。話說回來,國家被人打落塵埃,別人肯與你“講理”算不錯了。

關於德國和奧地利這檔子事兒,前因後果我們慢慢道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但它並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德國一個戰壕的老兄弟“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本來就矛盾重重,還因為皇儲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了一戰的導火索。整個戰爭期間奧匈帝國打得顛三倒四,等仗打完,這個國家也分崩離析了。

奧地利在一戰時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日耳曼民族在民族成分複雜的奧匈帝國中佔24%,屬於比較多的民族,而大量的日耳曼人都集中在奧匈帝國的奧地利王國。因為奧匈帝國的治理因素,他們對其餘的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斯拉夫人、波黑人等等關係並不太融洽,反倒是與旁邊的德國關係較好,互相認為親人。

奧地利人這樣做是沒啥毛病的,因為根據日耳曼人建立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時期大家就是一家人,是同一個國家。甚至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還是神羅的統治者。雖然之後神羅分裂了,可日耳曼人的血緣紐帶還在,人們也一直想重新建立統一的德意志。

後來隨著普魯士人的崛起和不斷征伐,一個新的德意志雛形重新誕生,這段時間也是德國人的大發展時期。然而奧地利人幫的是個倒忙,他們不願意接受普魯士人領導統一的局面,堅持德意志的統一得奧地利來完成,最後雙方硬是打了場兄弟鬩牆的“普奧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的結局讓普魯士與奧地利徹底走向了分水嶺,普魯士取得了勝利,贏得了德意志各邦國的主宰權,後來打敗法國建立了德國。這時候的德國對等於“大德意志”,被稱為“小德意志”。

奧地利因為這場戰爭退出了德意志聯邦,但退群的奧地利馬上又跑去與自己治下的匈牙利王國談判,建立了二元君主制的“奧匈帝國”。

以後的日子就比較尷尬了,崛起的德國與同樣作為強國的奧匈帝國形成了不同的兩個大政治體,它們各自代表了各自的利益。就算奧地利願意與德國合併,奧匈帝國的其它部分也不同意。德國也不可能放著自己大陸第一強國不做,跑去與奧匈帝國聯邦。

但是,畢竟維亞納高層和24%的日耳曼民族與德國人是同文同種的,存在著一層親戚關係,德國人也藉著這層親戚關係不斷插手相關地區的事務。而當時也的確有許多奧地利人因為民族矛盾,希望能得到“德國兄弟”們的幫助,這讓德、奧關係走得非常親熱。

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奧地利也恢復了“自由身”,這個時候本該大德意志的統一是水到渠成的,可他們依然遇到了問題——協約國的勝利者們不希望看到統一的德意志。開玩笑!好不容易把德國打趴,拆分還來不及,再進來個奧利奧那豈不是給日後埋炸彈?

所以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自決”當然不可能得到認同,當時人類世界能做主的也就歐洲那一小撮國家,那一小撮國家中的大戰勝利者怎麼可能理會啥“民族自決”?又不是21世紀。

就這樣,戰後確立秩序的《凡爾賽條約》(《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中,直接對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施放了許多障礙,並且在條約中強行加入了“德國必須承認奧地利的獨立地位,永遠不允許與之合併”的霸王條款。

打得灰頭土臉的德國和奧利地,垂頭喪氣的在《凡爾賽條約》上籤了字,所以,德意志民族的“大德意志”合併徹底沒了戲,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不合法理的。

不過這不算完,戰勝國的協約國們在1919年又推出個《聖日耳曼條約》,這個條約打著“民族自決”的名義把奧匈帝國活生生的拆碎了,還割讓了不少土地給意大利和羅馬尼亞。

《聖日耳曼條約》還給奧地利下了條規定:“如沒有徵得國聯的許可,奧地利不允許直接、間接的自己放棄獨立。”

看看,如果國家不強大,哪還有“民族自決”?任何道理都不過是強權的遮羞布罷了。

正如帝國主義同期對中國所做的,哪怕你是戰勝國,太過於弱小也不會被人放在眼裡。人家照樣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你抗議也沒用。

二戰前夕,在希特勒的強勢手腕下,奧地利這才簽訂了《德奧協定》,確定了“一個德國”的理念。1938年德國大軍長驅直入,兵不血刃的吞併了奧地利。

所以希特勒才會說:“這個世界沒有正義與邪惡,沒有好與壞,被稱為“好”的是那些實力強的人。”

對了,希特勒是個奧地利人。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不落歐洲攪屎棍名頭是白叫的嗎?日不落的攪屎技術美國都還要學著點。規則重來都是強者制定的,而且自己不需遵守。


柳浙深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不是德國人。奧地利本就是從德國分裂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