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射程2200米


我是扎心君,我来哔哔几点。

1小日本,狼子野心,人心不足蛇吞象。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自我感觉爽歪歪,一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二不知外面天高地厚,因为,日本是岛国,土地狭小又不怡居,多地震火山。准备攻下中华,天皇移都北京,自己做大陆的关白。就是中国的总督,幕府地在风景秀丽的宁波。江南风光旖旎。烟花三月下扬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三秋莲子,十里荷花。丰臣秀吉大言不惭说,“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把大明当作随便被壮汉蹂躏无力挣扎的处女。得了痴心妄想外加疯癫狂躁症。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卧槽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力排众议,乾纲独断,一个字,打。打个狗日的,不服再打,打服为止。就像陌陌直播里,家里有矿,包里有货,心里有火,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不差钱,干就完了。



2,山水有相逢,不打不相识。经过和大明军队和朝鲜军队的多次交手,扳手腕子,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视死如归的日本武士总结出,朝鲜军队就是菜鸟,弱鸡的一比。而大明军队,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好汉。无畏无惧。1592年,大明出兵时,已经二百余年不知兵的朝鲜危在旦夕,史书记载,因朝鲜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暂告停止。"三都十八道”所有国土,都给占了,没什么地方可进攻的了,当然攻击停止了。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啊。


“予(我)死于天子之国(明朝)可也,不可死于贼(日本)手。”——朝鲜国王李昖度过鸭绿江,躲到大明国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死活不敢回去了。类似现在的流亡政府。

丰臣秀吉致朝鲜国书

看重点“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3.明朝军队的阵容豪华,主要由三部分精锐组成,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惟忠的浙江戚家军,刘铤刘大刀的川军车兵。在平壤城下,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是祖承巡(明末总兵祖大寿之父)的辽东部队。辽东铁骑,那不是贫苦农民出身,可是地主武装集团。人人有地,家家有田。待遇优厚,打仗给力,高头大马(阿拉伯马血统),旗甲鲜明,击鼓则进,鸣金则退,军令如山,悍不畏死,嚣张跋扈,老子天下第一。配备三眼火统,冲锋时,先连开三枪,然后,抵进贴身肉博,火統抡圆了,就砸。热兵器秒变冷兵器。类似于解放军刺刀要见红,手榴弹须开花的精神。平壤战役,明军先进的佛郎机火炮大显神威。朝鲜人记载:“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明军)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4当时战况十分惨烈,朝鲜史载:“战云蔽日,血光冲天,天朝军队(明军)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见有歇。”这就叫前仆后继。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击中,仍然死战,傲然挺立。年近60的老将吴惟忠,左臂炸断,胸部中弹,犹自大呼,激励将士,挥刀冲锋。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翻身落马,拍拍灰尘,立即换马再战,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都置之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越战越勇。将帅如此奋不顾身,当官都不要命,何况士卒乎!不都是肩膀上扛个脑袋,谁怕谁。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使是二杆子,一根筋的日本大和武士能奈我何。明军以伤亡近3000人(阵亡786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一万三千人左右。



5《明史》评价万历朝鲜之役的胜利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战争维持了以明朝为核心的宗藩秩序,并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谁也无法否认这场战役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日本在1592年这个时期占领了朝鲜,恐怕侵华战争也不会拖延到1894年甲午战争了,日本整整老实了300年。一想起先辈的世界第一好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年近半百,头发花白的我也热血澎湃,想挤到大明的剽悍队伍里去砍一刀。

谢谢大家,先讲这么多😽😽😽


无能的扎心君


在1592年,明军第一次以副总兵祖承训3000辽东明军攻打平壤的时候,虽然遭到700日军火绳枪手伏击,损失300多人失败。

但是日军小西行长军团长还是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

实际上,也说明,日军对辽东明军的强悍战斗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虽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和小西行长都劝阻丰臣秀吉,想要打败明朝是不现实的。但是,抱着侥幸心理,丰臣秀吉还是想继续冒险。

但是第2次平壤战役,李如松亲自出战,明军辽东边军,戚家军等等精锐尽出。本来,日本很轻视半岛军队的战斗力,而明军祖承训等部队在盔甲外面都套上了朝鲜军队的服装,日军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也就没有投入主力防御,但是突然间,上百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一起开火。攻势猛烈,远超日军想象,本来是极度轻视,突然就变成了排炮轰击,日军顿时发生了极大的恐慌。

朝鲜史载:“战云蔽日,血光冲天,天朝军队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见有歇。”日军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明军无论将,还是兵都很勇敢,蓟镇游击吴惟忠左臂被炸断,胸口多处负伤,依然挥刀冲锋。

主将李如松更是2次负伤,2次重新站起来指挥战斗。李如松在战后致朝廷的战报中称:“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战后, 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及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深度军事



说实话,万历援朝之战,日本虽然在战役层面上输了,但是在战斗层面日本战损比和明军相差不多,甚至最后日军还取得了万历援朝中最大的一场胜仗,七万明军被六万日军打败了。

公正来说,明军在骑兵和火炮上对日军有绝对优势;而日军在火枪以及筑城上有领先于明军。

这么说,明军和日军,谁在战场上准备充分,谁就会获得战场上的优势。

以明日两军第一次接触的平壤之战为例。

明军将领祖承训率三千骑兵轻信了朝鲜方面的情报,说平壤只有千余日军,祖承训大概是想争取头功,所以无视朝鲜官员的警告,是的,虽然朝鲜方面情报说平壤只有千余日军,但是朝鲜官员还是警告了祖承训不要轻信情报,结果祖承训不听,带着三千骑兵就大模大样进了平壤城。

结果平壤有两万日军在等着祖承训。

而且日军普遍装备火枪,又依托平壤房屋,对明军骑兵进行伏击,结果祖承训以及三千骑兵惨遭伏击,被日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祖承训麾下勇将史儒战死,另有两个千总阵亡,虽然《明史》上说祖承训“仅以身免”,但是根据朝鲜方面史料,祖承训三千骑兵,马匹损失了一千多,士兵阵亡了三百多,最后还是顺利的撤出了平壤。

而同样是以少打多,以骑兵打日军优势步兵的碧蹄馆之战,因为李如松之前因为祖承训的战败,对日军战斗力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所以虽然还是在劣势地形(山沟)与日军优势步兵作战,但是这一次明军带着火炮,所以虽然是4000骑兵对阵17000日军,但是这一次明军不但从容退去,而且战损比应该是还要比日军优秀的,因为参与此战,受到较大损失的立花宗茂再也没有“出场”过,由此可见明军的战损应该是低于日军的。

总的来说,明军因为骑兵和火炮优势,所以在朝鲜战场上基本上是处于优势的,当然这个优势其实也不大,因为明军补给也不足;而日军因为没有克制明军骑兵的好办法,所以不得已只能用步兵数量上的优势来抵消明军犀利的骑兵。


不过明军也因为准备不足,结果造成蔚山惨败,7万明军输给了6万日军,但是必须要说明一点,蔚山之败不是明军战斗力不行,而是明军在巨大优势之下又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被日军翻盘,至于伤亡,当时明朝自己说损兵2万,但是有一种说法是国内想和谈,所以估计夸大了蔚山之败伤亡人数;另外一种说法是明军阵亡4000多人,相比7万明军其实不算多。

虽然明军大多时候占据战场优势,胜仗次数也多于日军,但是明军很悲催的是最后一次会战,泗川之战明军董一元部因为攻城时火炮炸膛,结果引起连锁反应,竟然全军就这么崩溃了,被日军岛津义弘、立花宗茂打的很惨,董一元三万军队损失了至少一半还多。

这一次败仗和蔚山之败一样,属于运气不好,但是这种大规模会战两输两次,每次都是溃败,实在是太丢脸了。


总的来说,在朝鲜的明军人数上一直是少于日军的,但是明军因为有骑兵和火炮的优势,所以在总战斗胜负上是远远超过日军的,杀伤日军总数应该也是占优的;但是明军两次会战都是运气因素发生了溃败,所以要比一次性杀伤敌军人数的话,恐怕就是日军占优了。

综上所述,明军与日军应该是6:4开这个比例,明朝略微占据优势,但是要说明军让日军“吓破胆”,真的说不上。


兰台


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可以说是打出了我大国风采,也是明朝最为风光的一次战争,作为宗主国的明朝,通过帮助朝鲜击退日本,让日本侵略世界的幻想,迟迟推后了三百年的时间才敢显露。

那么题目中所说的平壤战役是什么情况,又在整个援朝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还有就是,为什么脱掉朝鲜装束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呢?下面请听小太阳一一道来。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

1592年,平定了日本内乱的丰臣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及给因为分封不满的武士们一个交代,打算远征世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土地,在3月份组建九个军团共计14万人发起战争。

他看准了朝鲜当时李氏家族刚刚当家,但是羽翼未丰,朝鲜内部十分混乱的局势,以朝鲜不愿借道让日本攻打明朝为由发起了对朝鲜的战争,当时日军在釜山登登陆,仅仅两个月就攻克并占领平壤。

朝鲜求救

之后朝鲜国王来到明朝交界处,派出多批使臣前往大明,希望通过劝说明朝皇帝以及各个大臣,让明朝发兵支援朝鲜,最开始的皇帝和大臣们讨论认为是朝鲜和日本合谋想要攻打明朝,所以并不出兵。

后来朝鲜国王言辞诚恳并且愿意彻底依附明朝,明朝这才派兵,但是也并不是上来就把日本打败了,仅以平壤为例,明朝就和日本打了两次,双方各有胜负。

平壤第一战

当时在朝鲜使臣的多次请求下,明朝派辽宁副总兵祖承训率领5000骑兵渡过鸭绿江(为什么只派遣5000士兵呢,因为开始的时候平壤城内只有1000多人驻守),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日本又多次派兵增援使得平壤城内的驻守日军达到了一万多人。

因为兵力差距悬殊,明朝还是攻城的一方,导致祖承训一日之内大败退到大定江,之后渡过鸭绿江回到明朝辽东境内。

回国之后的祖承训总结了一下失败的原因,认为有粮草不够;对敌兵力预估错误;指挥权不专一以及朝鲜士兵临阵脱逃等原因。

平壤第二战

^平壤战役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后,明军开始有战略性的组织兵力,而且对于进攻的时间和策略都有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平壤战役因为兵力不够,再加上朝鲜官员的催促,出兵到达朝鲜仅仅一个月就开始攻打平壤,导致大败,但是第二次就不同了,是在万历二十年就开始驻守辽东,过了大半年才开始进攻。

本次攻打平壤的兵力也十分充足,前后共集结了3.52万人,步兵,骑兵,炮兵等各个兵种应有尽有;而日本只有小西行长率领的日本第一军团共计1.5万人驻守平壤城。

^虎蹲炮,能射出百枚铅弹

武器装备上,当时日军只有刀,火绳枪以及弓箭等武器,而明军不光带来了冷兵器轻火器等,还带来了几百门火炮,弗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

明军在开始攻打的时候,采取四面围城的战略,东南北三方是明朝的军队,西方虽然也是明朝部队,但是却佯装朝鲜军队进行进攻。

日军“吓破胆”

日军在抵御进攻的时候,也会观察敌军动向,发现只有西面进攻的是朝鲜军队,因为之前攻打朝鲜的时候,朝鲜军队溃不成军,所以日军对于他们十分的轻视,当是当明军脱下身上朝鲜军的伪装之后,日军才发现上当了,四面攻击的都是明朝部队。
至于题目中说的吓破胆,可能是因为日军本来还认为就算打不过,还可以从西面突围逃跑,但是发现四周都是明军后,觉得后路没有了才会害怕吧。

二次战争大捷

当时战争情况十分复杂,明军虽然已经围城,但是后方还是有其他的日本军队在增援的路上,而城中的小西行长还拼死抵抗,很难攻下城池,但如果再不成功,很有可能被敌人来个反包围,所以负责人李如松让日本战俘写信给小西行长弃城投降。

小西行长回信要求李如松撤去包围,让他们出城,李如松明面上撤去包围,暗地里在日军后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在日军逃跑的路上伏击,成功让日本第一军团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通过平壤战役的胜利,重创日军第一军团,收复了平壤让日军撤退到汉城,而且朝鲜的半壁江山因为这次战争也快速收回,彻底击碎了日本想要征服朝鲜之后再攻打明朝的幻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壤战役,打出了明朝的威严,也让东南亚的和平时代延长了三百年。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万历朝鲜之役,明军参战的主力是辽东铁骑,当时世界最强的陆军部队,戚家军属于剿匪部队,跟辽东铁骑不一个凳次,辽东铁骑人数始终保持在三千,精悍骑兵搭配机动炮兵,骑兵装备的是三眼铳、弓箭、马刀,已经是脱离肉搏近战,打蒙古骑兵都是吊打。那时的日军没骑兵,将领骑的马跟狗似的,平均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步兵,面对人高马大的精悍骑兵,后者还是远程攻击闪电战,场面相当于国足踢德国队。

万历皇帝哪么昏,打丰臣秀吉轻飘飘,关键是保证了辽东铁骑的后勤补给,建州女真造反,辽东铁骑轻松将其灭了,抓了努尔哈赤到兵营当奴隶。大明从根上说忘于了东林党,神宗后期东林党势力抬头,削减了对江南富商的税率,断了辽东铁骑军饷,导致辽东铁骑成色下降,后金乘机崛起。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干掉了东林党,用从江南富商身上刮来的钱,建了关宁铁骑,本来能灭了后金,可惜崇祯上台,全面重用东林党,杀了袁崇焕,又给了后金机会,等崇祯上吊自杀,东林党带头投降了满清。


柳条箭


万历朝鲜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之一,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对日本、朝鲜半岛也是一次很大的影响。
但如此重要的战争,在明代史书上的记载却不是很多,而且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调动军队最多的时候,人数不过8万,而相比之下,丰臣秀吉所率领的日军数量却有十多万,双方根本就不成正比。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大明王朝在日本眼中,一直都是庞然大物。
丰臣秀吉一同日本以后,由于其采取了适当的策略,使得日本国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在势力极度膨胀之下,丰臣秀吉的野心也跟着一块膨胀,妄图建立一个亚洲帝国,然而想要建立一个大国,就必须要有及其广的国土面积,另外也是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
所以丰臣秀吉制定的计划中,先征服朝鲜半岛,再征服中国,可以想象,这个策略一直影响着日本,一直到二战时期,日本始终都是沿着丰臣秀吉的规划一步步的走。
明朝虽然强大,但是隔壁的李氏朝鲜却陷入内斗,因此对于丰臣秀吉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在初期丰臣秀吉的逐渐进军中,李氏朝鲜根本不敌,全国八道全部丢失,仅剩下平安道以北。
即便是进兵顺利,但日本内仍不乏有人认为,要小心警惕大明的威慑,有人曾劝说丰臣秀吉小心从事,但由于进军顺利,丰臣秀吉虽然明知道大明军队比朝鲜军队更强,他仍然决定要冒一次险。
同样李氏朝鲜也认为,如果没有大明王朝的帮助,想要复国基本上不可能。
在千呼万唤之下,大明王朝果然派出了军队,但也只有区区1000多人。
明朝一开始认为,朝鲜是和日本同谋,想要攻取辽东地区,在李氏朝鲜反复请求之下,才最终确认,于是决定派遣援军,不过要打仗显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军需补给等等,在辽东地区集结的明军。
但朝鲜为了让明军赶快出兵,谎称日军只有千余人,本来按照明军计划,要等所有的部队集结以后再出征,然而禁不住朝鲜方面反复恳求,于是决定率领先头部队出击。
《宣宗实录》记载,这次出兵是由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士兵只有1029人,马匹1093匹,加上后来陆续赶到的部队,人数2300多人。
朝鲜方面除了要求大明尽快出兵外,还想要军事指挥权,说白了就是让大明王朝出兵,然后让他们的大将指挥。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过也可以理解朝鲜的行为,他们是害怕大明出兵以后,坚决不撤离。
与此同时,日军也似乎并未做好和明军交战的准备,双方这第一战,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打到一块去。
明军第一战只有区区2000多人,遭遇日军上万人攻击,伤亡惨重,事先情报根本就不清楚,朝鲜为了让大明多出兵,谎报日军就只有千余人,后期更是物资补充也都不齐全。
而日军在交战初期,也当大明军为朝鲜军来打,等到第一次交手以后,双方这才真正的视彼此为对手。

漫步史书


在平壤之战中,明军主帅为李如松统率四万大军。战争还没开始,日本军队就先胆怯。日军虽然装备了鸟铳,而明军此时虽然单兵装备不如日军,但奈何明军火炮巨多,且明军四大边镇的精锐都被戚继光训练整编过。日军虽然据守平壤城,但被明军的火力优势优势压的抬不起头来。

战神李如松的部下祖成训耍了一个诡计,利用日军轻视朝鲜军队,先派朝鲜军队攻打南城门,这时再亲子率领一只化妆成朝鲜军队的明军跟在朝鲜军后面,日军看到南城门突然冒出大股明军吓破胆子,因为在第一次平壤战斗中,明军虽然中了日军埋伏,但是凭借着兵强马壮,明军付出二三百人的伤亡从日军包围圈中冲出来,日军死伤的人数比明军还多。日军第一次见到明边镇军队凶悍的战斗力,而现在这些凶悍的军队竟然已经突破南城门,平壤又被团团围住,日军只能依靠城内房屋进行巷战的殊死抵抗。

为了降低日军的抵抗决心,李如松派人送信给日军守城将领小西行长要求他放弃防守平壤,让出一条生路来。结果日本人真相信了,又在唯一的退路被明军骑兵围追堵截,死伤惨重。


陆弃


这个说法有点意淫,日军可能吓一跳,但不可以吓破胆。而且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打得并不顺利,但结局完满。

开局不利

先头部队是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五千精兵,都是东北汉子,个个长得高大孔武,骑着高头大马,突然出现在平均身高一米五几的小日本身边,那肯定会吓一跳,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长了明军的士气,坏的是增长了明军傲气。

祖承训去之前就没把小倭寇放在眼里,认为小个子拿把破鸟铳成不了大事,明朝天兵一到,吓也吓个半死,一定会杀他个片甲不留。

祖承训得到情报,平壤日本守军大都调往京城,平壤城空虚,觉得机不可失,认为倭寇小脑袋没有什么计谋,于是想都没想率军冲向平壤城,很轻易地攻破城门,杀入城中,与日军展开巷战。明军先头部队以骑兵为主,如果在开阔地打仗日军不是对手,但是打起巷战明军施展不开,吃大亏了,战马跑不起来,日军打的是麻雀战,不与明军正面接触,而是利用城中的建筑物作为掩护,居高临下向明军放冷枪冷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5000明军精锐被700多日军打得摸不着北。

明军派李如松增兵

首战失利后,明将李如松率4万多大军亲征朝鲜,双方再次在平壤展开攻防战。当年火器已经相当发达,日军用的是鸟枪,射程远,在明朝算是现代化武器了。但明军有攻城利器大炮,威力无比。

日军抵挡不住明、朝联军猛烈进攻,平壤城被攻克。日军败逃朝鲜都城。

丰臣秀吉病死为战争画句号

之后的战斗明军并不顺利,碧蹄馆战役、南原城战役、岛山战役等都损失不小,后来明、朝联军稳住阵脚后,双方互有胜负,呈胶着状态。

战争的转机是日本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忽然病死,日军开始撤军。大明朝海军发威,发动露梁海战,消灭日军上万,打得倭寇200年才恢复元气,为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聋王异史


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原本日本根本没有把朝鲜军队放在眼里,在他们势如破竹的攻势下,朝鲜军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1592年,明军第一次以副总兵祖承训3000辽东明军攻打平壤的时候,日军初次接触明军,明军遭到700日军火绳枪手伏击,损失300多人,初战失利。实际上日军在获得这一胜利之后,虽然知道明军的实力远胜朝鲜军,但是却也生了轻慢之心,认为明军虽然优秀,却也没有朝鲜宣传的那么厉害。

第二次战争,明朝方面派出了驻扎辽东的最强选手、最精锐力量--李如松带领的戚家军,战争开始的时候,明朝军队都套着朝鲜军队的制服,很让日军看不起,骄矜之心顿起。突然上百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一起开火,攻势猛烈。顿时把日军打蒙了,远超日军想象,本来是极度轻视,突然就变成了排炮轰击,这种巨大落差让日军产生了巨大的恐慌。

  朝鲜史载:“战云蔽日,血光冲天,天朝军队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见有歇。”明军在取得战争先机后,纷纷脱掉朝鲜军服,露出了明朝军服,日军顿感上当、措手不及。

而且明朝将士作战英勇、气势如虹,悍不畏死。蓟镇游击吴惟忠左臂被炸断,胸口多处负伤,依然挥刀冲锋。

  

 连主将李如松都在一线冲锋厮杀,负伤2次,2次重新站起来指挥战斗。李如松在战后致朝廷的战报中称:“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战后, 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及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其实日军本身对明朝就有一种敬畏,只不过第一次战争让他们生了轻慢之心。在第二次战争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之下措手不及,又看到之前以为的朝鲜军队突然变成了明朝军队,更是有了已经陷入包围的震慑,这才慌乱不已,溃不成军。


谢金澎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军重创倭寇,取得平壤大捷时期。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100多年军阀混战的历史,完成了统一。打下了江山肯定要论功行赏,但日本久经战乱,丰臣秀吉根本拿不出像样的赏赐,满足武士们的要求,于是他打起了邻居——朝鲜的主意。

1592年4月,丰臣秀吉集结了十个军团近16万人进攻朝鲜。而此时朝鲜因常年内讧、武备废弛,仅一个月就几乎全境沦陷。于是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宗主国”大明求救。

明朝廷接到求救国书后准备出兵,于是询问倭寇有多少兵力。朝使臣们竟回复只有1000多人和少数“朝奸”,大明朝廷震惊不已,1000多人就能占领朝鲜?经反复询问后,朝使臣仍坚持此观点,这点人不是分分钟剿灭吗?

1592年6月,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受命率精锐骑兵2300多人渡过鸭绿江进军朝鲜。结果7月17日当明军一到平壤,就遭到倭寇包围。


祖承训一下懵圈了,不是说1000多人吗?而现在平壤光倭寇就有17000多人,还有为数众多的“朝奸”队伍。2000多明军面对十倍之敌,结果可想而知,除祖承训和少数亲兵突围外,几乎全军覆没。

首战告败后,明朝廷决定再次出兵朝鲜。但这个时候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朝鲜已被完全打残,无法提供大军粮草,而大明筹集粮草需要时间。其次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倭寇兵力。

为拖延时间,大明派游击将军沈惟敬赴平壤谈判,顺便打探倭寇军情。不过沈惟敬并没有摸清倭寇的具体兵力,随后回报约五万人左右。

1592年10月,大明令陕西提督李如松领精兵四万开赴平壤。此时平壤守军是倭寇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兵力18000人。

李如松观察完地形,摸清敌情后,下达了作战命令:蓟镇游击吴惟忠、辽东副总兵查大受领兵攻打攻打北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西门;祖承训领兵攻打南门。


为防止倭寇拼死抵抗,李如松留出东门让倭寇逃窜。再安排李宁和查大受领兵沿途埋伏。李如松考虑到平壤城易守难攻,强行攻城必定伤亡惨重,于是授祖承训一条妙计。

1593年1月18日,攻打西、北门的明军先行隐蔽。攻打南门的祖承训部队伪装成朝鲜军在城门叫阵,什么时候朝鲜的“渣渣军”都敢如此嚣张?小西行长勃然大怒,马上派兵出城教训一下这帮“朝鲜军”。

当倭寇打开城门出来决战时,“朝鲜军”突然脱掉军服,露出了亮闪闪的明军盔甲。倭寇顿时大惊,队伍也乱了阵脚。祖承训趁机率军一顿猛烈砍杀,不久南门城破。

祖承训得手后,西、北门百炮齐鸣,杀声四起。经过一下午的激烈战斗,倭寇西、北门相继失守。当天夜里,大势已去的倭寇在小西行长的带领下向南门突围。不料路上又遭遇伏兵,又多留下了几百具尸体。

这次战斗明军大获全胜,歼灭倭寇近万人,而己方仅阵亡790人。平壤战役后,明军趁胜追击,再创倭寇。1593年6月,无力再战的丰臣秀吉遣使到大明议和,第一次援朝战争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