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作有哪些特点?

大黄蜂11181831


\r

荷花—叶圣陶先生把荷花这文章写得有声色,有动有静\r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r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r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r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r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r

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其作用是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刘敦杰


提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节日使者五阿哥


掌中乾坤,以小博大


z1荷锄月下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先写了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叶圣陶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普通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直接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这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温暖的。譬如他去看望叶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门越阶,鞠躬致谢,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转身回去;叶圣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去拜访叶圣陶不遇,第二天就接到叶圣陶的信,信中叶圣陶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从留言地址推测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总之,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荟文堂主


简洁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