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7月,德軍離莫斯科380公里,此時分兵攻打烏克蘭到底是對是錯?

神啊52038


當中央集團軍群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德軍已經走完了從國境線到莫斯科距離的三分之二,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卻突然停下了腳步。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內,德軍並未再向莫斯科前進一步。不僅如此,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大先鋒主力竟同時南下和北上,一時間蘇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壓力驟減。在剛剛結束的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軍原本在莫斯科方向上遭到了重創,而德軍的這一舉動自然給了蘇聯人喘息的機會,於是蘇聯抓住機會在莫斯科周圍佈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線。

毫無疑問,德軍分兵攻打烏克蘭給了蘇聯人整備莫斯科防線的時機,而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颱風行動”的執行。德軍解決完基輔的蘇軍時已經到了九月下旬,而德軍再度恢復中央防線的攻勢都快進入了秋季,於是對德軍而言接下來的行動無異於是在同時間賽跑。可惜老天不作美,連日的秋雨讓道路變得越發泥濘,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也隨之變得困難重重,最終德軍不得不停下腳步,等霜凍到來後再繼續前進。接下來的情況想必大家都清楚,德軍最終在莫斯科城下嚐到了開戰以來的首次失敗。從這最終的結果來看,南下烏克蘭的確不是一個良策,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南下就是錯誤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時間調回到1941年的7月,來看一看希特勒同國防軍高層之間因下一步進攻方向引發的爭論。當古德里安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幾乎所有的國防軍將領都在摩拳擦掌準備衝向莫斯科,但希特勒卻猶豫了起來。按照他的戰爭經濟學理論,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烏克蘭才應該是德軍的下一個目標,而且他還有著另一個合理的理由——消滅中央集團軍群右翼的威脅。希特勒的想法遭到了德軍將領們的反對,但是這些反對的聲音卻並沒能改變希特勒的決定。事實上,無論是哪一方的理由都存在著合理性,但雙方的觀點卻也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點。

從軍事角度而言,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都屬於戰役的範疇,而戰爭勝利與否卻取決於戰略上的勝負,所以想畢其功於一役無異於痴人說夢。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戰略部署,德軍應通過大量殲滅蘇軍力量來逼迫斯大林“和談”,進而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實際走向卻嚴重偏離了德軍的預期,儘管他們殲滅了數百萬蘇軍,但蘇聯的實力仍在,逼迫蘇聯和談的美夢也就此破碎。換句話說,德國人挑起了戰爭,現在卻沒辦法“收場”,那麼勝利也就無從談起。顯而易見,德軍的問題出在戰略層面而非戰役層面。

基輔一戰德軍贏得的確漂亮,但是即便希特勒已經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資源,可他還是沒有解決戰略上的問題。那麼德軍拿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就一定會屈服麼?顯然不會!蘇聯人的抵抗仍會繼續,所以如何結束戰爭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即便德國人佔領了莫斯科,他們就一定能守得住麼?畢竟蘇聯還有數百萬兵力,而德軍自身又存在著補給困難的問題,因此誰也不敢保證德軍一定可以挺過蘇聯人的冬季反攻。總而言之,戰略出了問題,哪怕戰役層的計劃再完美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戰情解碼


客觀來說,納粹德軍分兵烏克蘭對錯與否本身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蘇德戰爭這場空前的鏖戰,實則是二戰的最核心部分。



整個戰場自北向南從波羅的海延綿到黑海,又自東向西從莫斯科反推到柏林城下,交戰雙方投入了千萬級的兵力和技術裝備,這其中每一場戰役的成敗都不是單獨可以定論的,不僅影響了整個戰事的進度,同時在戰役過程中也受到軍事、政治、民眾、外交等等各方面的影響。這場戰役不可能再去覆盤,哪怕再細緻的兵棋推演也無法完全復原全貌。

所以,納粹分兵烏克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正確和錯誤,只能說從戰役得失兩個方面客觀地看待這次戰略決斷。

一、收穫

儘管希特勒的決定當時就遭到絕大多數德國上層軍官的反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收穫了相當的效果:

1、基輔圍殲戰,遠比明斯克災難更可怕的圍困。德軍俘獲60多萬蘇軍,蘇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蘇軍在南方戰線遭遇了巨大的兵力虧損和戰略危機,高加索和黑海沿岸一線都受到了直接威脅。

2、烏克蘭物產豐富,不僅是大糧倉,更有對德國人極其重要的鋼鐵、煤礦以及錳、鉻等金屬礦藏。佔領烏克蘭之後,納粹把烏克蘭徹底變成了軍事工業基地,並且大肆徵用烏克蘭的青壯年勞力。烏克蘭給納粹帶來的戰爭紅利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沒有烏克蘭的資源,納粹可能更早陷入戰爭頹勢。

3、蘇軍一再遭受巨大挫敗和損失,士氣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這無疑給困境中的蘇聯軍民很大程度的打擊。納粹也高調宣傳,利用烏克蘭的成功鼓吹造勢,增強國內民眾及軸心國同盟國、僕從國的侵略信心。

二、對莫斯科戰役的影響

分兵烏克蘭無疑是對“颱風行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可以分多個層次進行分析。

1、是否直接決定了莫斯科戰役的成敗

德軍在“颱風行動”失敗後,將戰敗原因歸咎於天氣和情報戰的失利。

情報戰的失利,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蘇聯遠東情報站的巨大助力,使得蘇方探明瞭日軍的態度,得以把遠東的預備隊調往莫斯科,這支生力軍的加入無疑給兵力捉襟見肘的莫斯科前線巨大助力。同時情報戰線的成功,也使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對蘇軍的反攻一無所知,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損失。



而天氣原因,自然就是分兵烏克蘭的後果,“颱風行動”被推遲了四周,而且兵力也大打折扣。這使得冬季來臨前德軍未能對莫斯科造成致命性威脅並爭取拿下莫斯科。

然而,兵力分薄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然而所謂天氣寒冷導致失敗卻大有爭議。實際上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氣溫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還多次下過雨,造成道路泥濘),而11月8日的最低溫度是零度。雖然11月11至13日氣溫曾驟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這樣的天氣很難被稱之為“嚴寒”。 真正嚴寒(零下40度)的降臨是在1941年12月5日蘇聯紅軍轉入反攻之際。也就是說,嚴冬氣候只是在蘇聯軍隊轉入反攻追擊德軍之時起到一定作用,而殘酷的莫斯科城下阻擊戰卻是在並不太冷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

實質上,拋開莫斯科戰役,德軍除了在閃電戰初期拿下了明斯克和基輔以外,其餘重要的戰略目標(例如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等等),無一不是如同莫斯科般陷入鏖戰的困境。列寧格勒遭遇嚴重的圍困,在北有芬蘭軍隊難有佔德軍東線總兵力五分之一的北方集團軍群的情況下,堅持了900天。斯大林格勒也是在幾近成為廢墟之後,頑強地靠巷戰和外圍的包抄贏得勝利。

蘇軍的超強意志和頑強不屈終結了德軍無往不利的閃擊戰,以空間換時間,以生命換國運,無數蘇聯軍民的犧牲粉碎了納粹的陰謀。巴巴羅薩計劃在一開始就是有極大缺陷的,西線的成功、蘇聯大清洗和蘇芬戰爭讓希特勒狂妄的認為蘇聯已不堪一擊,德軍戰略家甚至認為對蘇戰爭可以在四個月內完成。

即使沒有分兵烏克蘭的舉措,德軍能不能拿下莫斯科也難有定論。

2、莫斯科戰役成敗對巴巴羅薩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假設分兵烏克蘭真是導致德軍颱風行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那麼如果不分兵烏克蘭,即德軍順利拿下莫斯科,對整個東線戰事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莫斯科的陷落將給蘇軍帶來致命性的打擊。不僅莫斯科方面參戰的蘇軍主力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其他重點戰場也會受到巨大影響。

作為蘇聯歐洲領土鐵路的核心樞紐,在蘇德戰場未推進到東普魯士之前,莫斯科承擔了在南北及中央戰線間調動兵力、運輸補給的關鍵任務。蘇德戰爭作為一場空前的機械化對戰,鐵路的暢通是取得戰事成功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士兵、彈藥、坦克、火炮、燃油、給養,都需要鐵路來快速調運,鐵路線成為了前線蘇軍的生命線,而莫斯科無疑就是匯聚了生命線的“心臟”。

莫斯科一旦陷落,最直接的影響恐怕就是列寧格勒很快會步其後塵。中央集團軍群可以從莫斯科前線釋放出更多兵力,從南面威脅列寧格勒外圍的沃爾霍夫方面軍,會同北方集團軍群驅趕甚至圍殲蘇軍這支用於解救列寧格勒圍困的方面軍級戰力。圍困中的列寧格勒方面軍本就瀕臨崩潰,外援一斷必將難以持久。

待等到列寧格勒也失陷,德軍將得以騰出更多的機動部隊,特別是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三個裝甲集團軍可以抽調大部分南下和東進,空軍活動範圍也可以大大向東推進,擴大轟炸區域、威脅蘇聯東遷的重工業。這時候再奪取烏克蘭,進而佔領高加索就有了更大把握,也不會再有頓河流域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慘敗。

再者,作為蘇聯的首都,莫斯科的失陷將對蘇聯軍民的士氣造成巨大影響,德軍在佔領區的維穩壓力大大降低。更可怕的是,盟軍和日本都會重新評估對蘇、對德戰略。盟軍內部的求和勢力無疑會開始為蘇聯徹底戰敗後的局勢做準備,爭取與納粹的媾和。而投機性極強的日本軍國主義也會重新考慮夾擊蘇聯的戰略,畢竟東北仍駐有戰力可觀的關東軍。屆時盟軍的外援可能中段,遠東面臨日本夾擊的威脅,無疑會給危機中的蘇聯雪上加霜。

3、從黑海和高加索的角度分析

德軍進攻黑海和高加索的核心目的無非是兩個字——石油。一是奪取蘇聯領土內的高加索石油資源,既阻斷蘇聯的重要石油來源,也即時補充德軍所用。二是消除克里米亞半島上蘇聯空軍對羅馬尼亞油田的轟炸威脅。



1940年,巴庫油田的供油量佔蘇聯石油供應的71%,剩下還有24%來自高加索其他地區,這意味著整個高加索供應了蘇聯95%的石油,一旦落入德軍手中,蘇聯就喪失了全部的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及制空權,工業基礎也會崩潰。

德軍南部戰線的一再擴張,並非是希特勒的乖張瘋狂,他是在尋求更多的戰爭資本,也切斷蘇聯的戰爭資本。

試想,如果早在40年德國就協助意大利搞定了北非截斷了蘇伊士運河,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如果牽制更多的蘇軍,德國海軍再給力一些,再把土耳其拉上軸心國戰車,德軍控制整個地中海到黑海的海域,那德軍真的有可能拿下高加索,奪取蘇聯的糧倉和工業資源為己用。同時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也可以北上策應其他方向的攻勢。

而這一切假設的基礎,仍是基輔圍殲戰的巨大成功。僅僅攻克烏克蘭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群緊急南下,70萬蘇軍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功後撤,可以加強第聶伯河到頓河以及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線的蘇軍防禦。該地區蘇軍在得到基輔方面撤軍的補充後,可以依託有力地形,以及黑海艦隊、航空兵的支持,牽制、遲滯南方集團軍群更長的時間。

如果德國人沒有分兵烏克蘭,莫斯科戰役的結果尚在五五之數,很可能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僵持局勢。而南方集團軍群將無法再突入到頓河和高加索一線,塞瓦斯托波爾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或許不再有,蘇軍也不再有機會在這裡實現整個戰局的扭轉。

但是應當看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功並不在於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地利,德軍兵力的嚴重分薄以及蘇軍實力不斷增強、戰法逐漸純屬才是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雖然沒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是德軍依然會遭受重大挫敗,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成功的代價是蘇軍在列寧格勒遲遲不能擺脫圍困,數以萬計的蘇聯人民被餓死在列寧格勒;莫斯科附近的勒熱夫地區,朱可夫親手策劃的火星行動遭遇重大挫敗,蘇軍在勒熱夫付出的傷亡代價不小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損失(只不過蘇德的戰損比歷來如此,德軍雖然歷次戰鬥的傷亡均小於蘇軍,但德國的青壯年兵源遠遠比不上蘇聯,裝備補充速度也不及蘇聯,此消彼長之下,德軍終是失敗)。蘇軍在勒熱夫戰役損失了1847輛坦克,甚至超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參戰蘇軍坦克數量的總和。

戰爭規則是公平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大部分兵力,同時也讓蘇軍投入了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等數個方面軍的主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投入的蘇軍兵力如果投入到勒熱夫和列寧格勒前線,蘇軍即有可能在這兩個區域實現二戰的轉折點,並提前擊潰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而中央集團軍群一旦挫敗,德軍的北方和南方戰線都難以為繼,第三帝國覆滅的時間可能會有所提前。

四、總結

巴巴羅薩更像是巴蛇吞象,蘇聯大清洗和蘇芬戰爭讓希特勒和德國軍方認為蘇聯已病入膏肓,需要“趁他病,要他命”,在蘇聯恢復元氣之前徹底消滅它,然而卻低估了蘇聯的頑強和恢復能力,也過於高估了德國的實力和戰爭潛能。

希特勒把精兵直指蘇聯要害,巴巴羅薩中的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以及後來擴充到任務中的斯大林格勒、高加索,這些無一不是蘇聯的要害所在。首都、經濟中心、重工業基地、糧倉、礦產地、能源產地,每個標籤都直接牽動著斯大林的神經,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都會給蘇聯帶來沉重打擊。

然而要害同時也必定是要塞,除開基輔,蘇聯的重點佈防和頑強奮戰把德軍的鋒芒阻擋在了這些要塞外。蘇聯軍民不畏犧牲,前赴後繼,把原本的要害變成了德軍的枷鎖,每一個要地都緊緊牽制住了相當數量的德軍主力。向前無法攻克目標,還要持續消耗彈藥、坦克、燃油、士兵等等寶貴的戰爭資源;向後,已經很難全身而退,蘇軍逐漸開始實施突擊和反包圍;向其他戰線,也無力提供有力支援。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沿岸,一座座蘇聯城市把德軍死死釘在了戰線上,不斷消耗其精銳。

蘇軍在抵抗的過程中,把全國演變為高度運轉的戰爭機器,輕工業工廠也轉而投入子彈、槍支的生產中。無數的蘇聯青壯年參加蘇聯紅軍投身戰場,這也是很多人覺得蘇聯是靠人海戰術贏得戰爭的根源。

實質上,人海戰術並非是蘇聯的本意,而是無奈之舉。大清洗給蘇軍造成了指揮層的極度空缺,從基層到高層都缺乏資深指戰員,這也是早期蘇軍大潰敗的重要原因。蘇聯人不得不在戰場上直接訓練部隊,用實戰提升將士的戰鬥技能和戰略戰術。當然這個訓練過程是極其血腥悲壯的,幾乎每場戰役蘇軍都要付出遠比德軍更大的戰損,無數的蘇聯青年犧牲在戰場上,同時也不斷地損失大量坦克、飛機、彈藥。

人海戰術勝利的根本不在於“人海”,而是在於消耗敵方有生力量的同時,自“人海”中精煉出自己的精英戰力,最終獲得致勝砝碼。

而一直奉行精兵政策的德軍,恰恰就被蘇聯海量的人員和物資不斷消磨殆盡,此消彼長,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霄林天


如果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攻佔明斯克後稍作休整即進攻莫斯科,看起來是“黑虎掏心”戰術,但德國必然無法拿下烏克蘭,特別是無法控制急需的烏克蘭糧倉與頓巴斯煤炭、頓河石油,甚至蘇聯最強大的西南方面軍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側翼,博克還能不能放心大膽進攻莫斯科都是問題。

如果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繼續進攻莫斯科,斯大林極有可能一方面讓朱可夫在正面組織次第抵抗遲滯德軍向莫斯科進軍的步伐,另一方面讓布瓊尼甚至換上華西列夫斯基從南方側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漫長的補給線,此時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可能更困難。希特勒看起來浪費了兩個月時間進攻莫斯科,其實這兩個月德軍消除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側翼威脅,讓德軍可以全力以赴進攻莫斯科 。

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從不認為德國有能力拿下莫斯科,因為德國嚴重低估了蘇聯軍隊數量特別是蘇聯軍隊補充能力。德國消滅了蘇聯近兩百個師,結果蘇聯又補充了近兩百個師,而且蘇聯軍隊中下級軍官在戰火中逐漸成長起來。那些認為德國提前兩個月進攻莫斯科的人,忽視了德國進攻莫斯科時還不夠冷,德國軍隊一個半月不能攻入莫斯科,也就耗盡了戰鬥力,古德里安都認為德軍山窮水盡。沒有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蘇聯百萬大軍即使只有一半側擊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德軍如何放心進攻莫斯科?

如果希特勒不在1941年控制烏克蘭,一旦兵敗莫斯科就不能通過烏克蘭的資源補充德軍後勤,也許1942年就會被趕出蘇聯本土。基輔包圍戰、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會戰、第聶伯河會戰,都發生在烏克蘭。失去了烏克蘭,蘇聯還可有繼續戰鬥。失去了烏克蘭,德國只能敗回本土。


一梭煙雨江湖行


這個問題講的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斯摩稜斯克之後,希特勒將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及第二軍團等部隊調走南下,與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會合,合圍基輔,從而耽擱兩個月的時間,沒能進攻莫斯科。


從我們現在看來,抽調兵力合圍基輔,打了兩個月,是耽誤時間了,但是,有沒有想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合圍消滅烏克蘭的蘇軍,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按照原本的劇本,都是覺得,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斯摩稜斯克之後,直接撲向莫斯科,一鼓作氣拿下莫斯科。而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的戰鬥並沒有那麼順利,但是烏克蘭卻有一整個西南方面軍,完全可以抽調兵力,回防莫斯科。



而且,基輔又是蘇聯糧倉,有大片農田等,德軍後面在東線支撐,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烏克蘭的糧倉。而且快速攻陷基輔,德軍才能進一步進攻蘇聯的工業區奪取石油等。否則,光憑德國後勤運輸,德軍很可能就崩潰了。


打掉基輔,等於斷了蘇軍一部分資源,同時自己又有更多的資源可利用。其實進攻基輔與否,也不是希特勒一個人腦子抽了。基輔戰役,殲滅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使蘇軍能夠回援莫斯科的部隊更少了。


軍武文齋


不能從結果往回推,武斷認為希特勒當時的選擇就是錯的,在他國土地作戰,保證補給的最好方式就是就地掠奪,而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和油庫,希特勒之所以要分兵打烏克蘭,我認為他也判斷對蘇戰爭不可能像西線那樣迅速結束,佔領烏克蘭和頓涅茨克,德國就有打一場長期消耗戰的本錢。所以他的選擇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他低估了的蘇聯的抵抗力,也過於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在西線和傾蘇初期的過分順利,使得他對敵我實力對比的判斷有了偏差,這個也正常,換了誰我想都免不了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