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在中國的黔、桂和湘三省(區)接壤的廣大地區下,山重水複,林木蔥龍,風景秀麗。這裡聚居著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民族風情

人口分佈

中國的侗族共有396萬人左右。其中貴州省是最大的聚居區,侗族人口約佔全族人口的55.77%,主要居住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從江、榨江、錦屏、劍河、鎮遠、天柱、三穗、岑鞏等縣及萬山特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佩族主要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湖南省境內的侗族主要分佈在新晃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以及城步苗族自治縣等地。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族源歷史

侗族自稱為“幹”、“金”或“龔”,相互之間又稱為“金佬”、“金絞”或“金坦”,而統稱為“侗族”的“侗”字,古籍上常作“洞”或“峒”,曾經是泛指嶺南、西南和湘西一帶的“僚人”,後來專指侗族為“洞人”和“峒民”。直到今天,侗族地區還有不少鄉村仍然叫做“洞”,如“貫洞”和“頓洞”等。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語言文字·文化藝術

由於佩族先民是西江中游的越僚人,因此與同為越僚後裔的壯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以及仡佬族是同源的近親民族,語言和文化比較近似。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由於長期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相處交往,因此吸收了不少漢和各族語言成分。侗族本來沒有本民族文字,一直通用漢字,1958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服飾裝束

侗族的服裝和飾物,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如喜用白、藍、青、黑和紫等色,大多數的男女都束腰帶;另一方面在服裝款式和頭飾等又因社區特徵和受漢族影響程度不同而有不少差異。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酒俗與禮儀

侗族人非常好客和講禮,客人入寨,人人都會熱情問候,留食留宿。在待客的宴會上,禮節更講究,要唱敬酒歌敬酒。喝換杯酒或轉轉酒是侗族特殊的禮節。主人敬酒之前先敬祖先,然後敬客,主人以左手端杯敬客時,客人應用右手接杯,再以左手舉杯回敬,互勸對方先飲,一般是年長者先飲,同輩則同時對飲。轉轉酒,是由主人右手舉杯邀大家,大家起立以右手舉杯敬右座者,用左手接左座敬的酒,通常是年長者先喝,然後向右輪流喝。除了這些禮節外,侗族人雖然喜歡喝酒,但對客人勸酒的方式比較隨和,所以不善飲者也不會感到有太大壓力。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節慶活動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和吃新節較普遍。有些地方在10月或11月過侗年,也有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還有一些節慶活動與崇拜祖先和鬼神有關。特別是“祭薩”活動,不但在各種節慶活動中常有祭薩儀禮,有的地方更有專門紀念聖母薩瑪的節慶。在現代,過去一些侗族地區較普遍但分散舉行的節日,演變成集中舉行的大節日,如“薩瑪節”和“鼓樓節”等。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從江碰柑節

貴州省從江縣盛產碰柑,在11月左右碰柑豐收時節,便擇日舉行碰柑節。節日由縣政府組織,舉行盛大的歌舞展演和展示分佈在全縣各地的各少數民族風情,包括侗族大歌、侗族抬官人活動等。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吃新節

南北侗族都過的節日,是祭祖和慶豐收的節日。北洞以農曆六月小暑後第一個卵日為節日,也有在七月“寅”日或“卯”日舉行。

南侗的節期更參差,六月十二日或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十四日都有。節日之前,各家挑來“新水”,用糯米釀酒備用,節日時準備豐盛的飯菜,先祭祖先,再全家聚餐。節日的慶賀活動少不了唱大歌和鬥牛等,歡樂一番。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東方欖球——“搶花炮”

“搶花炮”是侗族部分地區流行的一種體育競賽運動,成為許多節慶裡特別扣人心絃的活動。有些地方還有專門的“花炮節”。

“搶花炮”通常是村寨與村寨的競賽,男隊和女隊分別進行。在廣闊的地坪上,用火炮把一個用紅綢纏裹的鐵環射上高空,一降落,兩隊選手們馬上激烈地搶奪,還不時有人假裝已拾獲鐵環拼勁奔跑,以調虎離山計吸引對手追逐,最終奪得鐵環衝到勝利區者為勝。這種競賽既有激烈的爭奪,又講求技巧變幻,被譽為“東方的橄欖球”。

高聳如寶塔的鼓樓和帶長廊的風雨橋,就是侗族最獨特的聚居地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