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买4%-5%的理财,还是情愿去银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张大仙


年收益在4%至5%的理财属于不保本不保息的中风险理财产品,现中低风险理财年收益在4%以下,低风险理财在3%左右及以下,如低风理财余额宝(属于非保本活期理财)2.3左右。银行定存,一年期2%左右,二年期3%左右,三年期4%左右。银行活期0.35左右

二者对比,理财收益略高于银行定期,理财有风险不保本不保息,低风险理财保本不保息,银行定存无风险保本保息,银行破产50万内保险公司赔。灵活性,定期理财买进后中途有急用无法取出,只有到期拿到本息。银行定期存款有急用随时可取,提前支取只是利息损失,提前支取按活期计算利息。

两者一比较当然有部分人选择了银行定存,有部分人选择了理财。


平78514851


近期,有媒体报道,现在很多内地市民宁愿去银行存定期,也不愿意购买4-5%的理财产品。所以,该媒体得出的结论是,部分中老年储户理财思维不更新,不去学习,自然只能跟着惯性思维,有钱就存银行,几年下来,存单并没有增加多少钱,更跑不赢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理财的方式,并无所谓对与错。这些年来,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却变成了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或者飞单,这种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风险厌恶型的储户为了资金的安全,宁愿把钱存银行,这也无可厚非。

事实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与把钱存定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国家就不允许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产品,因此,现在我们购买的理财产品都属于不保本保息的。虽然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本身具有的风险性并不高,但是对风险极度厌恶者,是无法接受任何风险的。

与之相反,存款则不一样了,在我国,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在50万元的范围内,这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储户的利益,即使银行破产也可以获得全额赔偿。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存款是属于刚性兑付的产品,银行到期必须无条件还本付息。

而理财产品已经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财产品给出的4-5%的利息,对于存款来说差距不大,因为,如果你选择大额存单,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达到4%以上。既然这样,广大储户为啥一定要选择理财产品呢?

更关键的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只是预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着流动性不佳的风险。也就是说,客户如果买了理财产品后如急需要用钱之时,理财产品是基本属于封闭式运作模式,即在产品未到期之前是没办法赎回的,所以碰到这种事情就比较麻烦。虽然说银行推出了理财转让平台,但是挂单转让也要有人接手,否则仍然无法提前赎回本金。

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欠佳相比,银行的大额存单往往具有靠档计息的功能,属于随时都可以取现的产品,且利息损失也较小。即使不是大额存单,如果一旦客户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储蓄,本金还是能够及时提出来的。所以说存款的流动性远远高于理财产品。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很多储户更是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任何一个产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后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银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得出来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高一些,但是风险和流动性就会比定期存款要差一点。而一些中老年储户厌恶风险、追求流动性安全的,自然会选择银行定存,而且目前银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银行理财产品优势不太明显的情况下,人们选择把钱存银行存款也并不能说失当之举。


不执著财经


结论:其实,对于许多年轻人,无论是4-5%的理财,还是2-3%的定存,都已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了;如果一定要对这种情况做分析,那放在老年人身上比较适合——老年人宁愿定存,而不是理财,核心原因就在于“信任”二字。


对于不愿意买4-5%的理财的人们,胡兄身边就有许多,简单归纳如下:

1、第一种,不信任。以老年人居多,前些年,老年人买理财结果被忽悠,买成了保险的例子,还历历在目。


2、第二种,看不上。以青年人居多。胡兄有好几位朋友,都是某上市公司员工,由于近年来,该公司股票走势甚好,就类似茅台股票这么些年的走势;朋友们有余钱,宁愿买公司股票了,收获也颇丰;至于这些4-5%的理财产品,肯定是看不上了,更不说2-3%的定存了。


对于宁愿去银行做2-3%的定存,我感觉身边朋友几乎没有属于这一种的。说实话,这年头存银行确实太浪费了。


如果一定要说有,就是上一辈的人,由于缺乏很好理财观,只认得存银行这最原始的理财方式。


3、对于胡兄而言,说实在话,除了很多年前用过存折外,现在几乎都快忘记存折长啥样了,银行卡倒是有多种,但是里面余额却基本为零,存定期这种古老的储蓄方式确实不适合自己,至于理财,顶多放在各种“宝”里,但是也只是暂时的,个人更倾向于,搭配自己的投资组合,包括基金、股权投资等。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辈人的区别所在吧。


胡兄财观


很简单,对理财产品不信任,不了解,这是最根本原因。

理财思维不更新,不去学习,自然只能跟随惯性思维,有钱就存银行,存银行保险,而固定期限的利息又比活期高,所以只有这一招。

这是比较可怜的,而且有一大群这样的人。比如小山村的农民,我老家有人就这样,他觉得理财产品就是骗人的,又要签协议之类,而且到期还要去取去存,他们没有这种知识背景和能力去区分不同的理财方法。

存了十几年的钱,钱并没有长出更多的钱。

第二的原因,我们多数人的钱太少了,觉得不值得这么干。比如我们可以存银行的钱就一两万,甚至只有几千块,你说有4%-5%的理财和定存有啥区别呢,就是几十块的事。

我们没有钱,一有大几万了,就开始动心思买房子,买车子,或者借出去了。凡是钱有上十万的人,更别说百万千万,自然就会去思考如何组合式理财。有关学习都是要有基础的。

我们没那么干,说明我们的钱不多。

我本人这两个原因都有,存定期不愿意买银行理财产品,钱攒得稍微多一点就用到其他地方,哪还去想什么5%左右的银行理财呀。

最后原因,理财方式跟年龄、性别都有关系吧。现在的新兴消费群体,所谓90后,更没钱存了,他们玩贷款消费挺起劲呢。


财经作家邱恒明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买4%-5%的理财,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个账就大概清楚了。

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100万买一年期理财,一年下来能有4万块钱收益,大银行低风险理财已经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银行存款就不同了,50万以内有存款保险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没必要一定选大银行。现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万存一年,2.25万元,比理财产品只低1.75万元,但根本不用担心风险。

如果资金长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收益超过理财产品。

问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财和存款,你选择哪一个?

要是二选一我会选择存款,理财我只会买一年以内期限的,而且一般银行发行理财也以短期为主。实际上存款和理财我都买了,确实也是理财买一年,存款都存三年,这么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过一年的理财逾期收益率,整体下来都能超过4%。

其实买理财的人并不少啦,要不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会持续降低了,去年这个时候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5%左右的。

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是有亏损可能性的,部分投资人曾经投P2P损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银行,安心工作挣钱也挺好。


财来不会晚


确实在同等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4%-5%的预期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2%-3%的收益高出不少。既然同样是银行的产品,为什么有的客户不选择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选择收益率低的定期存款呢?

在银行工作多年,个人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选择定存产品类客户群体多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这类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弱,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偏好保守型的安全性高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动型收益类,许多老年客户一听到“非保本”这三个字就顿时一阵迷糊,没有了继续了解下去的欲望。

二、购买手续复杂

理财产品的购买不像办理定期存款那么简便,只要将现金交给柜面,在业务受理单上签字或按手印就行。

理财产品购买,需要填写风险评估单、产品协议书、风险揭示书等,还需要抄写一段风险揭示说明,很多老年人识字不多或者眼睛老花,抄着抄着就烦躁起来了,有的索性在办理的途中就放弃了产品的购买。

三、客户偏好资金长期理财

这点是不分客户选择定期存款而不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认为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定期存款,在前几年这个论点是肯定的。但是最近两年,理财产品收益率逐年下降,现在三年期大额存单的收益几乎和理财收益率持平,收益差距越来越小。

很多客户在外地工作,年初除去年尾回来,没有时间购买短期内就到期的理财产品。存个三五年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保证的同时,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理财产品购买门槛高

虽说最近两年有的银行推出了一万元就能购买的理财产品,但是发行的规模小,利率不高,并没有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5万元起存,以1000元的整数递增。很多客户的资金达不到5万元的购买起点,即使想购买理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理财产品多为电子式凭证,很多老年客户不为理解;理财产品中途不能赎回,提前支取不灵活;很多银行在同等条件下,向客户推荐的是存款而不是利差更小的理财产品,所以在实际客户购买选择过程中,还是倾向银行定期存款的客户多。



财经札记


因为二者之间的风险不同;

理财产品所宣称的4-5%的收益率一般都是预期收益,没办法完全保障的,而定期存款收益则是完全保障的,本金是安全的,而理财产品则会有很多不同,安全性相比定期存款则要差一些。这种安全性的好处现在看不出来,可是如果利率快速下降,那么理财的收益可能就会下降,甚至达到和定存差不多的水平。

很多人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对于这些风险的丝毫变动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这些理财 产品虽然多出来一些预期收益,可是潜在风险增加了,对于部分人来说,其风险溢价是不够的。

总结一下: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人是高估了理财产品的风险,另一种人是风险厌恶者,他们要求的风险溢价比较高。


以股易金


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认可了,习惯了,懒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荐过理财产品,结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两个点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你们的长辈推荐过理财产品,我反正推荐过,因为我理财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长辈推荐过理财产品,当然都是些风险很低的,结果他们的反应却让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说,不就比银行还那么一点吗,搞来搞去多麻烦,我才知道对他们来说那一两个点的收益根本就没入人家法眼,还是习惯了放下银行了,懒得折腾了。

现在理财骗局的频繁出现让人们对理财产品望而却步

e租宝等的理财骗局,骗取的金额高达几百亿,说明我们国人对还是很喜欢接受这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的,当时长期银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财观念让大家都忽视了理财风险,人们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还以为这些理财产品跟银行一样,保本保收益呢,结果随着这类理财骗局的不断出现,人们的理财观念也从不考虑风险到看什么都是风险。人们无法分辨甚至懒得分辨现在这些4%,5%到底有多大风险,本着不投资就不被骗的思想,人们还是更认可银行理财产品的。现在有人给我家人推荐理财产品,他们一律都是按骗子对待的。

所以现实就是很多人不懂复利,不在乎那一两个点的收益,况且理财骗局频频出现也让人更愿意接受银行理财产品。


出海抓鱼潜水摸虾


在如今通胀日益严重的年代,把闲钱放在理财中赚收益已经是理财的基本操作了。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买理财。而开始投定存了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不论是收益性还是流动性都很差,并不值得推荐。但是事实上,这是大家的一个误区。

首先,我们从安全性的角度来分析。

现在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收益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很多时候,这些产品并不适合普通人理财。真正低风险的只有四类:国债、定期存款、货币基金以及R3级别以下的理财产品。

其中的货币基金和R3级别以下的理财产品虽然风险低,但是并不承诺保本保息。所以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国债和定期存款都是首先。

而且银行理财违约也已经不足为奇了。2018年初,银行资金不断收紧,最终招商银行被爆出10亿理财产品违约,那时的银行理财已经不是“保本保息”的代名词了。也正是因为银行理财打破了刚兑,使得人们对于银行理财的看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与基金一样,理财产品也是间接投资工具,它主要投资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安全性较高,因此受到老百姓的青睐。2018年新颁布的“资管新规”放开了公募理财产品的限制,允许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公募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各类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这么一来,理财产品的可投资范围就更广了,风险自然也就更大了。习惯了保本投资的老百姓们自然也就不适应了。

第二,我们从收益性的角度来分析。

理财无非就是为了收益,那自然是哪里收益高就投哪里。

先说说定期存款,作为传统的国有大行,其实定期利率并不那么高,但是很多地方的中小银行,一年期的利率能达到4.1%,比很多R2及以下的理财产品都高了。毕竟这些理财产品一年的收益率也仅在3%~4.5%而已。

而货币基金更不用说了,从2018年开始收益率就开始下跌,跌出3%也是常有的事。

至于国债,虽然年利率有4%~4.27%,但是毕竟期限长,多的那点利息能不能跑赢通货膨胀也很难说。

而且很多银行也推出了结构性存款。本质上就是将你的存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钱存入存款,另一部分则投资于期权、期货等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这时当衍生品价格上涨时,你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也会放大。如果是保本型的,损失也会有一个保本的基础收益。

比如,某款指数类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浮动区间在0.2%~5%,即最低有保本0.2%,最高可能获得5%。当某标的指数触及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某个点位时,该产品的收益会随着指数的上涨而上涨,反之亦然。

不过整体来说,银行理财的风险水平还不算太高。目前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均未出现违约。普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产品说明书上的公示信息来判断是否安全,比如资金的投资范围、托管人(银行)的资质等一些可以间接反映该产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第三,我们从流动性的角度来分析。

比起国债来讲,银行定期存款的流动性算是比较人性化了。毕竟银行定期存款的期限是可以选择的,小至三个月,大到五年,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而且,如果在存入期间有急用,也是可以定期转活期取出来的,只是收益少一些而已。

而且,有些中小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推出了新型存款产品。有的平台该类存款利率年化收益可达4.5%,期限从14天到299天不等,收益从4%至4.8%不等,计息方式为分档计息。

第四,我们从省钱性的角度来分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定期存款会比货币基金更容易省下钱来。因为钱如果存在余额宝里,是可以随存随取的,不仅可以扫码支付,而且冻结了也能马上解冻。所以手机根本存不住钱。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意外,是不会有人愿意定期转活期取出来的。再加上,定期转活期也必须去银行办理,很多人因为怕麻烦也会放弃。所以,定期存款更容易存到钱。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银行定存的优点。这也是很多人宁愿去买银行定存,也不愿意买理财的原因。


徐涨涨


之所以有很多人宁愿选择利率低的银行定期存款,而不去购买收益率看起来更高的理财产品,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相对于收益来说更看重本金安全。


近年来金融领域乱象丛生,骗局层出不穷,P2P平台爆雷事件一茬接一茬,私募基金都有跑路的,可以说怵目惊心。资管新规的实施,在一些人看来更像是银行的一种甩锅福利,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理财风险将全部归于消费者身上,理财风险将急剧上升。


实际上,银行资金池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银行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和资产,以较高的利率发行理财产品,完全可以通过资金池消除坏账风险,哪怕利率低一点,不会损失本金。但是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发行将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专利,最坏的情况下理财子公司破产,银行不会损伤分毫。实际上,当消费者承担全部风险时,银行子公司几乎可以躺着赚钱了。


购买理财产品,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一是收益率不等于最终实际收益,二是一旦出现亏损,可能本金减少的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实际上,当下的定期存款,如果有5万元,存三年就有很多银行达到4%的年收益率,跟理财产品相差无几,但是更安全稳定,旱涝保收。哪怕没有5万元,也可以选择购买三年期国债,或者选择民营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享受差不多的收益率。


对于资金较多的家庭来说,如果资金达到20万元以上,还可以选择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可以达到4.20%左右,超过了相当多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知道如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不过是这个水平,2019年5月22日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更是下降到了4.11%。


P2P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新,但是由于没有设立严格的规则,没有诚信体系的制约,在平台有爆雷征兆时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止损并介入,使得P2P成为诈骗与非法集资的乐园。消费者有追求高收益跑赢通货膨胀的意愿,但是显然还没有满足这种意愿的土壤,于是过去的二十年炒房才成为最赚钱的项目。


保本理财产品明年就会退出,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远低于P2P平台,但是存在一定亏损概率。投资P2P资金得不到保障,将来投资理财产品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100次的盈利也许比不过一次彻底的亏损,这将是理财产品无法回避的问题。未来敢于投资理财产品的人,一定要资金分散,并且选择靠谱的产品,风险级别低的产品。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降低,风险增大。与其选择理财产品,就不如选择民营银行、国债、大额存单、中小银行存款,获得更稳定安全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