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澄清一点,书法创作水平与书法学术水平完全是两回事,二者的关系及评价标准非常复杂,并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我的一个基本论调是:

如果书法研究算是一个学术领域乃至一个学科,那么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学科)相比,这个圈子非常封闭,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普遍低下,总体学术水准、成果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其总体学术水准自90年代初至今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而讽刺的是,这个圈子的规模却是在不断扩大(因为体制和利益链形成了)。

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这个圈子基本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参与的人数不多,主要依托一本名叫《书法研究》的刊物而持续。参与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全凭兴趣。但90年以后,书法研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进入了高校,这发生了质变——专业化的知识生产和培养模式出现了。这些高校中的主力便是南艺的黄惇,吉大的丛文俊、首都师大的欧阳中石、央美的邱振中、浙大的陈振濂。这些人培养的学生基本占据了现今绝大部分书法专业的高校以及构成了书法学术圈的主体。其中南艺黄惇最为成功,培养学生最多,质量最高(培养出十几位博导),而其他师门从学术存在和学术资源的占有角度来说已经日渐消亡。高校之外,学术圈还有一个体制在参与,这便是中书协的学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绝大部分人基本也都是高校中人。

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书法学术圈的第一代学人大都出自名校,师承较好,综合素养很高,研究成果大都非常扎实。但遗憾的是这个传统未能延续下去。对于这个圈子来说,最致命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其学术生态和环境。

与其他人文学术圈子最大不同的是,中国书法学术圈与中书协这个社会组织羁绊太深。高校中人大多参与书协事宜,喜欢社会兼职。这背后最大的动力便是社会组织头衔(主席、理事)所赋予的现实经济回报(卖字)。且不知从何时开始,高校所培养出的所谓的书法专业博士,其博士论文便是他们的学术代表作,甚至是其学术终点。获得学位之后,便一头扎入书协和社会活动之中。

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更现实的是,书法研究没能像艺术史学科般取得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从而在人文学科和正规高校中得到支持。没有学术共同体,有时候研讨会评委的水平都不如参会人员,学术期刊成为赚钱工具(中国书法),文章抄袭层出不穷。

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最重要要的是,现在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书法专业的实际需求是技法教学而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于书法专业来说,不过是教师评职称的环节,一旦完成职称评定,从事学术研究与否全看个人兴趣。

对现在书法圈来说,创作、技法教学是核心,书法学术不过是体制的要求(进高校需要学位然后评职称)和快速换得金钱回报和社会声望的工具。因为有了学术的面具,会吸引更多信徒。

中国的书法学术界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关注晓舟书法,阅读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