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二百年后通古斯人造反,如何看待这种农夫与蛇的故事?

放学后的teatime


“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粉丝用来比喻明末叛乱的“后金国”,这是有根本原因的。


题主所说的“通古斯人”其实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建州女真人。

明末有四大女真部落,分别是,建州女真,海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从哪里来?

今天,位于黑龙江省伊兰县,两条闻名遐迩的大河汇聚于此。

一条松花江,被称为母亲河,它曾经孕育了3000万东北儿女。一条牡丹江,在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

汹涌澎湃的松花江,见证了一个骑射马背部落的崛起。

这个部落,就是建州女真,依兰县城,它一直被认为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

那么,他们从哪里来呢?为什么叫“建州女真”呢?

建州女真人说满语,他们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因此,大家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通古斯人。

历史上,通古斯人大部分聚居地就在西伯利亚。这里有两个后来都自称自己是女真的部落,一个是建州女真。一个是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彼时并不叫女真,在元代之前都在变化。后来,用得比较多的名字,叫胡里改人!

胡里改人,曾经被金国统治。这就是后来他们也自称女真的根本原因。但是,“女真”,在明末的时候,的确已经成了东北各民族的“泛称”。

究其原因,当时东北各个部落都处于落后状态,相比较而言,已经成功入主中原的“女真”名号很大,而且,女真有了自己的文字,进入了封建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而落后的部落部族都愿意自称为“女真”。

这应了那句俗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能成为文明相对成熟的富贵“女真”的“贵族”梦,是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下,多数部落部族的梦想。


所以,著名的民族历史学家、女真民族历史研究泰斗——孙进己和他的女儿,著名学者孙泓共同编著的《女真民族史》史书里,对明末时期的“泛女真”现象做了如下权威解释:

那么,既然是泛称“女真”,都包括了哪些“女真”呢?

对此,孙进己先生做了补充解释。

至此,问题已经很清晰明了。原来,我们平时都习惯了用“女真”的称呼,但这个最容易“顾名思义”的称呼也最容易让我们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实际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为什么呢?

因为,明末时期的“女真”早已经不是金国时期的“女真”了!他们既不同源,也不同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此女真非彼女真”的历史原因!

两个“女真”概念,原来不是一码事。那么,怎样才能不犯错误呢?不混淆两个概念呢?

有识之士曾经多次呼吁,在历史教科书里进行明确,势在必行。

金国女真和明末女真不是同族,应该成为历史常识!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遭到一些“特定人群”的质疑。他们的质疑,源于一个始作俑者,他就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了后金国,因出于特殊“目的”——为了反明,而有意把建州女真和金国女真混为一谈。

究其原因,在于努尔哈赤建立“割据政权”,为了延续金国的正统地位,赋予其“叛乱”以合理性。

但是,我不能不指出的是,努尔哈赤本是明朝建州卫的指挥使,他后被明朝廷封为龙虎将军。

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搞叛乱,可以掩人耳目,除了自欺欺人,能有正当理由吗?

那么,建州女真的最直接祖先,胡里改人,怎么又变成了“建州”女真的呢?


事实上,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开始向南迁移有两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一是生活条件太差,苦寒之地,不适合居住。以北山女真为例,他们活动范围较大,却没有继续南下。今天,300多年后,人口依然很少,生活在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除了少数人依然会说通古斯语,多数人开始讲俄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二是受到当地哥萨克人等其它强势部落的压迫侵扰,被迫南迁。

而当胡里改人一直坚持向南迁移的过程中,命运多舛。他们在最初来到东北后,尚处于极其落后状态。各个部落之间,相生相杀,一直没有安定的生活状态。

元朝末年,胡里改人部落首领带部落进入朝鲜,虽然受封为官,但不断受到朝鲜人的排挤,压迫,一度聚集在边境线一带,还经常和其它“女真”部落不断发生摩擦,部落冲突导致生存环境变差,被迫四处迁徙。


直到明朝建立,明朝开始全面治理东北。《明实录》记载,“永乐二年,置建州卫”。自此,曾经被称为胡里改人的部落,告别了漂泊不定的“北漂”生活,有了固定的生活空间——他们从此可以建设自己的家园了。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他的父亲和祖父,他们都是明朝的建州卫指挥使。由此可知,一个从西伯利亚来到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的确确是在明朝廷的关照下获得发展空间的。

尤其是,明朝廷对这些自称“女真”的部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三司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以“都司和土司”的制度对边疆部落民族实现了优厚的待遇。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直接管辖边疆部落部族。

明朝首创的“三司制度”,是我国最早期的“区域自治制度”,其土司制度被清代保留,对西南边疆部落一直沿袭使用到清朝末年。

享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建州女真部落却在明朝末年发生了叛乱。

在对待“女真”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明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对汉族百姓的待遇。为此,著名清史学者孟森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但是,拥有极大野心的努尔哈赤,不但不领情,为了和明朝分庭抗礼,开始借用了“金国”的称号,史称“后金”。然后,他以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镇压部落冲突中,被明军误杀为由,编造了“七大恨”的谎言,起兵反叛明朝。


事实上,在管辖建州卫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东北各个“女真”部落的征战。这些,没有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庇护,他是无法完成的。

努尔哈赤之所以借用“金国”之名号,一是为了更好地统一东北各个部落。二是为了摆脱部落之间“野蛮落后”的历史。妄图成为名正言顺的金国继任者,再堂而皇之地成为一个“正统政权”。


但其建国号后,发动的“辽东之屠”导致百万汉人被杀,从此背上了恶名。

不但如此,他创建的八旗军,长期在明朝关外劫掠袭扰,并多次入关劫掠,最多一次劫掠人畜多达97万。这表明,他们一直不愿意放弃“奴隶制社会形态”,抓回去的人被迫成为“包衣”奴才。这种落后制度一直影响到清军入关,对后来的奴性制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此,民间一直用现实版本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谴责努尔哈赤,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反叛明朝,袭扰中原,并最终成功以东北为跳板,入主梦寐以求的中原,给明朝的灭亡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卓尔艾米


满族人是不是宋时期的女真人,最科学的办法是做基因检测,找一些满族皇族后人,再找一些洛阳地区的汉人抽点血就可完事。

为什么是洛阳一带呢?当年成吉思汗攻金,几乎杀光了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女真人被迫迁都到洛阳,数量有上百万。最后蒙,宋联合灭金,这些女真人也大都被杀戮了,留下来的就汉族化了,但有明显的人种特征,就是体型粗壮。

满族人也有很明显的特征,从留下的满族皇帝画像上看,面长,鼻梁骨很细很长,四肢也长,这是典型的高寒,雪厚地区人类特征。而东北地区土族如鲜卑,契丹,就是现在的锡箔,达斡尔等则没有这么样的极端体型。

满族人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来自高加索通古斯,主要是为了淹饰自己外来民族这一事实,也就表明东北是其古居地,是天然合法的拥有权。

不管如何,历史已经过去,满族人建立的清朝虽然落后,愚昧,专制,黑暗,但也对大一统的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如平定蒙古,新疆,西藏,这是满汉联盟的功绩,是要记录在历史上的!


百家争民


朱棣哪有这么好心啊?

应该说是明朝对不起忠心投奔他的女真人——猛哥帖木儿,于是,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努尔哈赤就报复回来了,让明朝彻底破灭。

明朝没收留过任何人。

所谓收留,就是说别人的家毁了,于是投奔到你那里去住下,这叫收留。

明朝和女真人不存在这种关系。事实上是明朝派人去招抚女真,要求女真对其朝贡。这种关系不叫收留。

恰相反,女真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并把明朝逐渐驱逐了出去。总而言之,关系的实质不要误解。

其次,还要辨析通古斯的意义——这里想说的是东北女真人吧,但通古斯并不是你想的意思。

到底什么是通古斯呢?

通古斯(Tungus)并不是女真人的泛称,更无法特指清朝。

所谓的通古斯人的说法,其实是俄国人的发明。17世纪初,俄国人进军西伯利亚时,发现在雅库特语中,称鄂温克人为“通古斯”(Toŋus)。

也就是说,真正的通古斯人是指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集团,其指代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20世纪初期,随着阿尔泰语言学的系统化,人们转而将这些人归纳为阿尔泰(Altaic)语系中的满-通古斯语族(Manchu-Tungus)的成员。换言之,通古斯从民族的概念,变成了语族的概念。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这句话都是荒谬的。明朝对女真人谈不上有什么恩情,大家是各取所需罢了。

此外,也不能称女真人为通古斯人,这是有特指的说法。


HuiNanHistory


首先,朱棣根本就算不上是农夫,在农夫与蛇的故事里农夫象征的是善良的一面,可是朱棣在面对通古斯人上算不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其次,后来的女真人造反,女真人只是通古斯人中的一支,比较大的一支。

历史上通古斯人这个称呼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后来俄国人在扩张的时候沿用了这一名称。

通古斯人是生活在中国东北以及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而且通古斯人的族语为:满-通古斯语,这说明通古斯人里面满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族群。

在历史上,朱棣曾多次北伐,并将原来雄霸大草原的蒙古族赶到了更北方的偏远之地,在明朝势力范围最盛的时候,明朝疆域南至安南(今越南),北至大兴安岭以北(今俄罗斯远东地区)并再次设立了奴儿干都司。通古斯人就生活在这片领土中。




这片土地上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领地,而且游牧民族向来都是桀骜不驯,不服管教的,所以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想象一下朱棣征服这些游牧民族的过程,为非就是铁与血的屠杀而已。


事实上,我们客观一点看就是朱棣征服了这片土地,然后将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纳入到了朱棣的统治之下,并对此声明,是大明帝国收留了你们,给了你们活命的机会。这才是征服战争的本质。

之后的叛变,只不过是明朝中央对于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大减弱了,再加上明帝国自身也在逐渐衰落,所以就有了女真造反。

然而很不幸,就在当时明帝国所有从朝廷大佬都以为女真作乱就更以往一样,边缘小族无关紧要,但事实确实由于中央的无力而逐渐放任女真的做大,然后最终崛起,入主中原,数百倍于满族的人口都匍匐在满清的脚下,并自称为“奴才”。


这个历史很正


那个大东北人说满族高贵,说其他民族猥琐,要遭报应,我只能呵呵。我在他发言下回复如下:高贵?你奴才当上瘾了?汉族哪儿不高贵了?统治中国大地几千年的人没有那267年统治历史的人高贵?魏晋时期削弱了汉族的尚武精神,但注入了高雅士人情怀;满清一代却给中国人注入了浓烈的奴才意识,使奴才性根植于民族血液,丧失国的意识,而专注于家,这其实是后来抗日时期汉奸泛滥的原罪所在。从这一点看,怎么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都不为过。


草原飞鹰196862420


关于“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

女真人是肃慎氏的后裔,肃慎是东北地区的古民族之一。生活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流域,汉晋时期为悒娄,南北朝时为勿吉,隋唐时期称为靺鞨。女真人来自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明朝朱棣时期,从黑龙江依兰迁徙到图们江右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朝鲜东北部,斡朵里部的女真人,斡朵里部首领是猛哥帖木儿。明朝为了遏制李氏朝鲜对辽东(东北边疆)的入侵和蚕食,朝鲜的北拓精神,历史上从汉江以南,到明朝朱元璋时,边界已经到了鸭绿江和图们江。明朝将斡朵里部的女真人迁徙到了抚顺以东,苏子河上游及各支流流域,鸭绿江以北地区,成立了建州卫女真部。在明代辽东的东北部和东部边界外,居住着董鄂、完颜、哈达、叶赫、辉发、朱舍里和鸭绿江等部落,也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朝的政策是远夷竞争,希望女真人与朝鲜相互牵制,不让一方做大。所以题主讲的“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这是讲不通的。明朝只是将斡朵里部女真人南迁到了抚顺以东地区。


黑龙江原住民图片,好像是赫哲人


关于通古斯

通古斯指的是以满语为代表的族群,称为通古斯满语族群。语言是确定民族族属的基本特征。所有以语言结合成亲源群体的部族,在其民族学面貌上多少都要保留一些共同的成分。古代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如今的满洲人、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锡伯人都属于通古斯满族群共同体。通古斯满语族群的共同文化特征有:射箭习俗、桦皮船、摇篮、滑雪板、男子辫发、喜养猪等等。

努尔哈赤的家谱上溯到明初的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尔,从母系方面,努尔哈赤是另一位重要女真首领王杲的外孙。所以建州女真是通古斯满语族群。


“二百年后通古斯人造反”

建州卫女真部,确实属于明朝的管理,接受册封、纳贡、服从明王朝的诏令。努尔哈赤被明朝册封为龙虎将军。万历年间,倭寇入朝鲜,努尔哈赤曾请出兵为大明去参战荡平倭寇。后来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政权,向明朝发动军事战争,这确实是造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中,也得到过明朝的支持,努尔哈赤的仇人尼堪外兰逃往辽东,但是被明朝官员将他交给了努尔哈赤,尼堪外兰被处死。这就相当于明朝在东北的军区司令员造反一样。


结语:明朝短视的东北边疆政策,导致辽东局势失控。明朝下定决心解决东北问题还是太迟了,让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丧失了整个辽东地区。对明朝统治的真正威胁不是来自草原,而是来自内部叛乱以及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随着明王朝突然的灭亡,满洲人的机会到来了!



黑土边疆


先说说广义上的通古斯人。



(通古斯人分布区域)

通古斯族群生活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外东北,以及中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一带。他们的语言与东北的满族语言相近,因此这个语言群体被称为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族前面冠以“满”字,说明满族人十使用这个语族十分权重。事实是:因为有了满族的成立,满-通古斯语族才引起人们的研究。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这就形成了满族的雏形。

1683年刊行的清代沈启亮编著的《大清全书》是研究满 -通古斯语言最早的著作。

乍一看通古斯人,好像是游离于华夏民族的外部民族。

其实不是!

1820年代,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说法,说明通古斯民族起源于东胡。

东胡亡于公元前200左右,因为其和匈奴时期的冒顿单于发生战争,战败后部落联盟遭到解体,从此东胡的名字在历史上消亡。东胡中的一支,取道中国东北地区、向北移动, 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和其东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后来分为南北两部: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称南方通古斯人, 即后来满族的核心;居住北部的称北方通古斯人, 分布极广, 但语言上还是基本上一致的。

综上,通古斯人的祖先依然属于华夏民族,南通古斯人的主体满族人,则更加属于华夏民族中的一员,这一点勿庸质疑。

题目中说“通古斯人造反”,这是狭义的通古斯人,专指建州女真。

元末明初,女真族大体分为三个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或叫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脱胎于胡里改(乌德盖人)、斡朵里二万户的部族族民,酋长分别是纳哈出、猛哥帖木儿。其中,斡朵里部的猛哥帖木儿被确认为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后被追封为“清朝肇祖原皇帝”。


(明成祖)

在永乐朝以前,这两个部族的确混得很惨。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女真”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胡里改部的女真人在酋长纳哈出的率领下一路南迁,斡朵里部则在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带领下辗转抵达图们江下游,后又继续迁移到今朝鲜国北境。

胡里改部因为回到了大明的怀抱,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因为纳哈出是明成祖的岳父,被明朝授予建州卫都指挥使的职务。

而斡朵里部就十分遭罪了。他们寄居在朝鲜国的名下,自然得受朝鲜的管理,朝鲜国的建立者李成桂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向其部摊派佣兵的名额。所谓佣兵其实是炮灰,拿着身体挡弓箭的那种。因为受够了这种非人的待遇,猛哥贴木儿率领残存的1000部众日思夜想回到大明。

朝鲜人不愿意干了,他们关闭了庆源集市贸易,企图阻止斡朵里部归明。

1406年(永乐四年),愤怒的女真人“入庆源界抄掠”,结果被朝鲜军击退。因为害怕报复,纳哈出率部众西南徙至回波江(今辉发河)流域的凤州。猛哥帖木儿也参与了“寇庆源府”,所以在1411年(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住在从凤州通往开原的地方。同年,建州卫被折分出建州左卫,猛哥贴木儿被任命为左卫的都指挥使。

以上,是朱棣收留“通古斯人”的整个过程。从当时情况来看,明朝对建州女真的确有施恩的成份。

孟森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孟森是专修后金建国之前女真人历史的权威学者,想必他的结论是十分准确。

建州女真知恩图报

1422年(永乐二十年),为了表示对明朝的感激,猛哥贴木儿还率领部众参加了明成祖发起的对鞑靼部阿鲁台的远征,并在战争中建树了功勋,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见。

1433年(宣德八年),猛哥帖木儿因为积极协助明朝钦差裴俊刷、要回被杨木答兀从开原引诱叛逃到牡丹江、绥芬河一带的“漫散军官”及兵丁。冲突中,杀死“野人”头目阿答兀。

因为这件事,同年闰八月,杨木答兀“纠合各处野人(即所谓“七姓野人”)约八百余名人马”,袭击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及长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权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仓(董山)被俘,房屋被烧毁,弟凡察等“俱各失所”。

以上,为了报达明朝的收留之恩,建州女真也是十分尽力并且损失惨重。

建州女真和明朝的关系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发生在1449年(正统十四年)。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 明朝大震。而董山对明朝的态度也发生变化,渐渐由“不顺”到“寻衅”。

黄道周《建夷考》中记载 :“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在猛哥贴木儿死后,董山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在建州三卫中,他获得明朝支持最大,在当时的实力最雄厚。

《建夷考》:“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  凡此种种,理由竟然是“以赏赐太俭失望”。

董山纠合毛怜部落、海西女真,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疆,以至没有哪个月不犯边的。不仅如此,尝到甜头的他,为了扩大战果,在朝鲜边境也实施了抢掠。

总之,董山这人不但心里没谱,而且还蹬鼻子上脸。这样一来,就惹恼了爆脾气的明宪宗。



(爆脾气的明宪宗)

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联络朝鲜部队向建州左卫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大规模搜捕和围剿,杀死女真人千余名,并将其多年积畜劫掠一空。搂草打兔子,毗邻的建州卫也未能幸免,李满住及其长子古纳也被乱军杀死。 李满住是上文提到的纳哈出的孙子。

此役指挥明朝总兵赵辅描绘说:“一夷而见逃,剖心而碎其脑,粉其骨而涂其膏,强壮就戮,老稚尽俘”,“旬月之内,虏境以之萧条”。

从文字记载中看出,明朝对建州左卫的杀戳近乎种族灭绝。

关于“200年后通古斯人的造反”



(清太祖)

后来,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颁布“七大恨”诏书,摘录如下:

大金国主臣努尔哈赤诏告于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七大恨诏书,究其实质是一份战争宣言。至于努尔哈赤到底有多恨、恨还是不恨,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结语:

首先,我认为用“农夫和蛇”来比喻明朝和建州女真的关系在现阶段是不合适的。

其次,明朝和建州女真的关系是动态的,他们之间有过相互扶持,也有过相互伤害。

最后,以史为鉴,自强不息才是现在中国的立足根本。


链天绝


😒生活不容易的… 只能说谁也不干净。

通古斯又好,女真又好,朱棣是对他们不错。

但老人家去了,后边的子孙们啊…

换你是努尔哈赤。

你会怎样。

李成梁为了剿灭威胁的女真部族,让努尔哈赤的爸爸去做说客。但趁他们不备,发兵屠杀。问题,人家老爸是帮你的。好了,连他都顺手干掉了。

事后,赔了点钱。就了事。连歉都没道。

这样你不起兵啊?

说真的,我们干的事啊,也没厚道到哪去。边疆问题要得力的人处理的。

大唐在西域干的不也这样? 李世民处理,突厥都称他天可汗,突厥皇族见他死了,呼天抢地,要自杀,追随天可汗于地下! 好容易才拦住。

但你看李隆基干了什么? 突厥施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用计,把人给剿了!

谁给你干啊?


陈国涛38800043


这里说的恐怕是满清吧,不过恐怕算不上是朱棣收留了满清的祖先,因为满清一直待在东北那个化外之地,那个地方明朝也很难真正掌控到,所以满清的祖先和朱棣收不收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明朝的女真族开始的实力比较小,所以和明朝是朝贡的关系。当然,如果明朝能够意识到后来女真的那种巨大危害性,抢先将女真给歼灭,自然是可以做到的的。不过谁也不是神仙,当时在众人看起来那么弱小的女真,谁也不会想到后来会灭掉大明王朝,因此朱棣时代也就没把女真当回事。



当然到了明宪宗的时候,女真强大起来了,还骚扰了明朝的边境,给明朝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当时明宪宗非常的恼怒,派军队重创了女真,差点将女真给灭绝,在历史上称为犁庭扫穴。在这之后,女真也老实了100多年。女真再次强大起来的时候,是在明末万历皇帝时期,当时是李成梁主持辽东的防务。



女真之所以能够得到兴旺发达,主要就是李成梁的纵容和默许。李成梁这么做,一方面是要在辽东扶起一个自己人,而努尔哈赤正好被他选中,另外也有养寇自重的嫌疑。不过不管怎么样,满清的兴起确实是李成梁所做的,因此罪魁祸首就是李成梁,和200年前的朱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是平安独立的,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既然您把这道题归于历史类,那么就该至少讲一点历史常识,而不是和某些脑残皇汉那样整天喊些莫名其妙甚至狗屁不通的口号。

明代推翻蒙元统治,重新在中国腹地建立起汉族的、大一统的王朝,武功之盛,在唐以后的汉族帝王政权中固然是首屈一指的,这个王朝对中原和江南的统治力度、地方和基层政权行政力,也都是空前强大的,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甚至汉代的州郡,都不同程度带有监察机构的色彩,缺乏完整的省级行政架构,甚至首创“行省”概念的金和元也未免粗疏混乱,只有到了明代建立“三司”(提醒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才首次在省级完成了行政、司法、治安三种体系的完全落实,以及这三种体系的完全受中央指挥(当然,还缺个省级最高领导,这要等到清朝设立实任的巡抚),明对内地的赋税管理也是空前严密的,此外,科举制直到明代才真正具备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层级制,此前地方上的选拔主要是“解式”,也就是保送。

但明代也是中原汉族王朝中对边疆控制力最差的一个。

由于蒙元势力退出中原后仍然很强大,明朝虽曾几次远征漠北,但都无法巩固,仅有的哈密卫、朵颜三卫两个关外据点,后者在朱棣靖难之役爆发后,原本戍守此地的宁王被朱棣裹挟南下,三卫故地变成了归附蒙古人的牧地,哈密卫则由于无法长期负担巨额戍边费用而不得不收缩放弃。

在东北,明代山海关外实际控制区,其实只有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辽西寥寥几个府州县,相当于今天河北东北部、辽宁南部这一小块,号称建立了130多个卫所(永乐时数据,到万历时号称384个),但实际上就是把各地来进贡的部落首领封一个“某某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如此而已——比如后来成为清朝发迹起点的建州三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一直到努尔哈赤起兵都存在,清朝即便在号称对东北控制最得力的李成梁时代,也只能做到“畔则讨之服则舍之”,且即便如此也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夷制夷,又何来“收留”?

东北是明代几处边防中控制较差的一处,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军冯胜部20万出关,迫降长期割据辽东的元朝太尉纳哈出,但明军随即收缩到辽东一带,原本纳哈出控制的地区,绝大多数被本就定居或游牧于此的关外民族,或刚被李氏篡夺了王氏政权的某半岛占据,这其中就有属于关外女真的胡里改部,他们早在金代就居住在今天黑龙江依兰一带,后来被“野人女真”逼迫,南迁到牡丹江流域,在元代成为建州、毛怜等五卫,后相互吞并变成三卫,明取代元后建州三卫只是照例向中央称臣纳贡换取承认和“赏赐”,朝廷也照例给予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的“三卫都指挥使”封号,既没有在三卫等地建立真正的地方行政机制,双方也未建立和内地一样的赋税关系、兵役制度,建州女真和更北的叶赫女真、野人女真,早在明成立前就住在关外,其居住生活的大部分地方,明代各级官员终明代一世不但未曾控制,甚至都未必去过,“收留”云云从何说起?“农夫与蛇”又从何说起?

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固然假话连篇,但明朝又何尝“收留”过女真各部落?去查查关外女真三部(建州、叶赫、野人)在明朝成立之前生活在哪里,明朝成立之后又生活在哪里,明朝在东北实际建立的最北、最东的府州县是哪一个,并非很困难的事,跟着皇汉鬼喊鬼叫的,并不会显得自己很有力量。、

最后说一句——思考要用脑袋,而不是屁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