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導讀:未來貨幣發展趨勢最終指向公共貨幣,這便意味著人類貨幣史將進入一個“返祖”的新時代——貨幣的原教旨時代(重回一般等價物)。

近年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出經典貨幣理論的變化是:錢從線下轉到線上,由最初的電子化向數據化進階,一場激烈的貨幣主導權的爭奪戰也隨之悄然打響。

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這其中,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誕生,直指貨幣主導權。

因不滿各國大肆發放貨幣,2008年金融危機後滿載著去中心化理想的比特幣應運而生。隨後,各種數字貨幣風起雲湧,一度成為全世界的焦點。

如今,又一輪肆無忌憚的全球性貨幣大投放再次拉開序幕,貨幣又將何去何從?由數據、代碼組成的貨幣真的是未來貨幣的發展趨勢嗎?

01

貨幣演進的兩條主線

經典貨幣理論把貨幣定義為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最新的貨幣理論將貨幣比作一種在市場交換中主體自發認可的“看不見的協議”,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經濟協作關係。

由此觀之,貨幣從根本上就與經濟存在強聯繫——貨幣內涵與外延隨著商品產生流通、經濟發展程度的變遷,不斷髮展演變。

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而縱觀貨幣史,其演進基本沿著兩條主線:一條是形式的演進。在農耕時代以生產為主、交易為輔的時代背景下,錢就是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工業經濟深化,面對量大面廣、反覆交易的市場經濟,錢是紙幣。

另一條是信用的演進。“金銀天然非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稀缺性、價值大、不可偽造,形成了嚴厲的貨幣信用。而到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則標誌著國家信用最終大勝金屬信用,從此貨幣由國家法律規定、強制流通、獨立發揮貨幣職能。

02

數字貨幣應運而生

順延這兩條主線發展的邏輯,數字貨幣的出現自在情理之中。

信息文明拍岸,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大規模運用開闢出一個全新的線上世界,貨幣形式不僅會從物理意義上的紙幣變成電子、比特意義上的代碼;貨幣的信用基礎也將從國家向數字世界轉移。

從17年前的Q幣到17年後的Libra就體現了貨幣順應信息文明的階段性發展。Q幣完成了貨幣電子化,並初顯數字化特徵。

Q幣由騰訊發起、多充值商主導,支持在騰訊系業務中使用,如QQ秀、王者榮耀等,在2003—2006年,Q幣發展之迅猛,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是Q幣)收入在總收入中一度佔比超55%(7.867億元)。

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Q幣還不甘心於充當電子代幣在騰訊系圈地自萌,而是衍生出更大的數字化生態,不僅在網上虛擬世界流通,一度有中小型論壇用Q幣付版主工資;而且出現專業交易場所,據《京華時報》2006年調查,出售Q幣的淘寶店鋪多達8000餘個;甚至還有線下交易趨勢,一位江蘇網友就成功用100Q幣換到了一個硬盤盒。

但殘缺的貨幣功能卻限制了Q幣“出圈”,Q幣是單向流通,即人民幣可購買Q幣,但正常情況下Q幣卻無法兌換成人民幣,這從根本上決定了Q幣僅能在獨立的、閉環式運轉的網絡世界流通,不可能大範圍走進現實世界,變成真正的通貨。

Libra的設置架構,較Q幣又進了一大步,是在貨幣數字化基礎上疊加加密技術。

根據白皮書,Libra本質上是“中心化的錢包+聯盟鏈的支付架構+國際化的貨幣”,不僅設定無縫接入主流社會,支持多支付場景的外匯兌換與購物平臺;而且通過聯盟鏈設計出標準的外匯管理模式,錨定一籃子貨幣,並由100名Libra協會成員保駕護航;此外應用範圍更大,旨在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若白皮書落地成現實,臉書將成為一個事實上的超級央行,潛移默化中將信用從央行向科技公司騰挪。只不過,從Q幣到Libra,理想有多遠大,現實就有多慘淡。

從2007年2月中國14家部委以及央行聯合發起了針對虛擬貨幣交易行為的專項打擊行動,到2009年6月《關於加強網絡遊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出臺,Q幣流通空間被監管不斷擠壓。

而Libra落地步履之艱難有過之而無不及,先是兩次高壓戰美國國會,再是遭遇了來自瑞士、法國、德國等歐洲官方的強硬抵制,後是接受26家央行質詢,面臨史無前例的高壓監管。

雖然Facebook計劃在2020年年中推出Libra,但在強大的監管壓力下,至今還沒有啟動穩定幣的明確時間表。

03

數字貨幣難以突破“兩座大山”

數字貨幣理想照不進現實,究其根本在於,貨幣圍繞兩條演進主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從貨幣功能而言,不僅無法規避金融原罪的內在宿命,甚至為此提供便利。

貨幣形態可以顛覆式的變化,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往往都玩出了脫實向虛、擊鼓傳花的金融遊戲。即便是扛著“顛覆”大旗的數字貨幣亦無法擺脫魔咒,反倒是在技術的加持下提供了更多故事可以炒。

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2018年爆出的一段錄音中,李笑來指名道姓講幣圈三十多個大佬割韭菜的套路便是實證。幣圈早在數學家、IT專家、資本玩家的聯合下變成了一個超級賭場。

從貨幣權力而言,國家這個對手太強大,初生牛犢的數字貨幣與科技巨頭們“太年輕,太簡單,有時又天真”。

金銀、紙幣的權力交替是國家從貴金屬手中要權力,而從紙幣到數字貨幣的交替,則是科技公司從國家手中要權力。

殊不知,一方面,互聯網還沒有擺脫國家的影子。當下IPv4架構極端偏向美國,13臺根服務器中,美國不僅佔了唯一1個主根服務器,還將75%輔根服務器納入囊中。在此基礎上衍生的IPv6架構依據美國的網根,改變不了美國主導域名管理的問題。互聯網儼然是國家主權博弈的新戰場。

另一方面,公司也難擺脫其歸屬國國家意志。哪怕在市場經濟鼻祖的美國,無論是電氣領域被肢解的阿爾斯通、半導體市場遭打壓的東芝,還是如今通訊設備被頂在槓頭上的華為,都是跨企與國家機器一唱一和的套路,背後是維護美國核心利益的私心。

04

未來將形成統一的公共貨幣

綜上,貨幣形態、功能、信用會愈發契合信息文明,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但問題是現階段的數字貨幣顯然難擔此重任。福卡認為,與信息文明、數字經濟真正相匹配的是公共貨幣。

從根本區別於數字貨幣,公共貨幣是“用於交易的,不是炒的”,迴歸一般等價物的意義上來,讓貨幣的歸貨幣、金融的歸金融。

更關鍵是,在信息文明時代,由任何一家公司、一個個人來推出這麼一個具有一般等價物支付功能、保障功能的貨幣,都是有侷限的。

全球開啟大寬鬆!貨幣的未來在數字貨幣?

說到底,數字世界與國家主權並不意味著絕對對立,在可預見的未來,國家的力量難動搖。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還是盧梭、斯賓諾莎等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社會契約論,都在不同程度揭示出在人類經濟活動後,國家就出現了,其形態的存在與發展遠長於經濟文明迭代週期。

尤其是進入20世紀後,國家與經濟力量越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不說中國從落後的小農經濟國家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體現國家的政治力量對經濟制度塑造、鞏固的歷史作用;即便是自由的市場主義也逐漸建立了以“法國”為代表的有國家調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

在一定意義上,每一次經濟變遷中的制度革新與政權更迭都是國家形態表層結構的變動,讓其深層結構越發成為一個超穩定體系。

由此觀之,在公共貨幣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國家仍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下各國央行緊密佈局數字貨幣,尤其是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當然,要真正解決信息文明時代的貨幣需求,還需要一個不斷試錯與修正的漫長過程。

從趨勢角度講,從Q幣到支付寶,再從比特幣到Libra、央行數字貨幣,各幣種在形式上出現電子化、數字化、加密化的變遷;未來或出現各幣種貨幣大混戰,走上武裝割據道路、各自搶佔市場。

最終在幾番廝殺後,或由國際機構出面協調,形成形式、功能、信用與信息文明統一的公共貨幣,屆時,人類貨幣史也將進入一個“返祖”的新時代——貨幣的原教旨時代(重回一般等價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