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在中華美育傳統的視野中反思當代美術學科的相關歷史淵源、精神寄寓和美育價值等極具現實意義,是當前美術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家國大德潤濡個體至善

美術承載了中華美育大德至善的社會理想。自古及今,美術都是中華美育的重要承擔者和傳播者,蘊涵了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美德結合的價值觀念。


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談到中國傳統美育,人們常會追溯到《禮記·樂記》之“樂與政通”和《詩大序》之“美教化,移風俗”的樂教、詩教思想。在這些思想中,美育具有近德、輔政的功能,並通過詩文、圖畫等形式共同實現。因此,從上古三代至秦漢魏晉,美術與“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的道德教化緊密相連。

近代,雖然“美術”概念與相關學科建設均緊隨歷史進程不斷更新,但以美輔德的美育核心觀念依然未變。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說道:“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上世紀50年代,張蔥玉在《古代繪畫的厄運與幸運》一文中指出:“人民和一切藝術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並認識祖國藝術的偉大傳統,從這些藝術品中得到營養和教育,從而發揚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些論述可知,古今眾多大家學者都認為美術能夠滋養人心,進而輔翼德化、補益家國正道。

另外,從古代以壁畫、雕塑中的形象和故事來勸善止惡,到近代李叔同、豐子愷等人以護生等題材繪畫引人向善,從諸種實例中都可以發覺:家國大德潤濡了個體的至善,個體向善又融匯成國家和民族的大德。這其中,美術的功效不容忽視。以記錄時代精神、蘊涵正能量的美術創作弘揚中華民族的大德與至善,恰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和美育實踐之所需。這種凝注道德關懷、家國意識之陽剛大氣的藝術風範,既是中華美育傳統賦予美術創作的天性,也是抵禦和匡正時下某些形式浮華而本質虛空、一味推崇淺薄娛樂而忽視高遠追求的藝術創作之利器。


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傅抱石《山水》(局部)

天地大美交融人文情懷

中華美育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厚壤巨川之中,自帶文化胎記,“天人合一”即是其中之一。美術則能夠寄寓中華美育天人合一的宏大情懷。

鍾嶸《詩品序》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可知中華美育強調藝術之美與天地萬物通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開篇在“成教化、助人倫”之後即推衍到“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講的是美術也具備這般品性和特質。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大格局、大情懷在古人納千里江山、四時風物為心底畫本的美術創作中,已展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從何處尋》一文中也講道:“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們都是從目觀耳聽的世界裡尋得她的蹤跡。”這些古今論述都指向同一命題:中華美育天人合一的大情懷,標誌著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通融。它需要發現美的眼睛,需要人們培養日常審美能力,而這些,都對美術提出了要求。


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華夏乃美術大邦,在悠久的歲月裡積累了大量瑰奇的美術遺存。這些古人創作的美術作品,與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風俗觀念和文人趣味等交結一體。走近它們,不經意間就會產生逾越千年的心靈共振。因此,到博物館、美術館觀看經典美術作品,自然是推廣美育的重要途徑。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都呼喚並推動了中國現代博物館、美術館建設,百年來偉業興達。時至今日,在互聯網上便可隨時欣賞數字化藝術作品。

欲利用優秀美術作品親切可感、陶鑄性靈的品質,多角度培育公眾對美的感受能力,必須先使一部分人學會感知美,才能去傳播美。美化了自己,推而化人。

除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外,讓更多青少年走出館舍,深入體驗廣闊自然也很重要。有了對清風明月、嘉山秀水的真切感受,必將會增益對美術作品體察的深度和溫度。重視健康的身體和鮮活的心靈,將天人合一的宇宙大美和對藝術品的深度感知融為一體,挺拔其間的大情懷將成為公眾美育的核心力量。

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知行並重擔負文化使命

美術應擔負起中華美育知行並重的實踐使命。《荀子》雲:“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中國文化素來講求知行並重,中華美育導源於此,這一特徵隨之浸潤其身。

全面、系統地研究美育理論是推進美育工作的必要基礎,而進行多層次、多途徑的美育實踐探索及相關經驗總結也是望中所期。以美術為立足點,觀察當前的美育實踐,有如下幾點有待思索的問題。

其一,在融媒體時代,需要找尋契合現代節奏和年輕人接受習慣的美育途徑。比如,嘗試更新經典美術作品傳播手段,使其與大眾審美習慣、思維方式對接,滋育年輕人親近經典的旨趣和能力。把美好的思想與情感傳播給大眾,才能在融入當代氣息的同時承古開新,承嗣中華傳統藝術淵雅精微之美。

其二,我國公眾,包括整個青少年群體,與博物館、美術館的常態化親近程度,還有深化、提升的空間。同時,目前還存在地區、城市之間美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面對這一現實困難,藝術類院校眾師生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美育普及工作。目前,部分院校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如成立美育實踐基地,連續開展美術等藝術專業支教,每年使大量學生受益。

其三,努力構建一個崇美、知美、弘揚美、實踐美的社會環境,讓美育突破學院圍牆,拓展到整個社會。近年來,文博事業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在硬件上為普及美育提供了一定支撐。但以美術全方位滋養民眾身心,營造寬宏的美育空間,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風眠曾說:“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藝術的第二種利器,是他的力!”這美與力,也是中華美育傳統給予當代美術的一份殷殷希冀。以美術之美化育個體的醇雅人格,以美術之力推動全民族的文化責任。果能至此,自可恆久鐫銘這一時代裡波瀾壯闊的崇閎、剛大之美,當代美術也無愧中華美育傳統的澤溉和哺育。


中華傳統美育語境中的當代美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