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燭影斧聲”的背後是什麼真相?


歷史:“燭影斧聲”的背後是什麼真相?

宋王朝


歷史上總有太多的不可思議的事件可以影響一個時代甚至一個文明的走向。

比如終結五代十國局面的後周周世宗柴榮,年僅三十八歲病逝,後世普遍認為如果柴榮能夠多活二十年,也許北方遊牧政權對中原政權的威脅將不會那麼大。

不過作為柴榮後繼者的宋太祖趙匡胤其實也不差,除了與其對峙的北漢割據政權與佔據燕雲十六州的強大遼國外,接手後周建立宋的時候已經基本完成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版圖。


歷史:“燭影斧聲”的背後是什麼真相?

基本再次一統的中原王朝


為了完成一統大業,宋太祖趙匡胤甚至擬定了一套完整的計劃,如果沒出意外的話,誰也不能否定宋朝有可能將成為繼唐之後的又一個盛世帝國。

但趙匡胤的意外駕崩,這讓一切變的難以成為可能。

行伍出身的趙匡胤死時不過五十歲,甚至在正史上都沒有關於他的以往病例,而且作為宋太祖的繼任者卻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歷史:“燭影斧聲”的背後是什麼真相?

宋皇帝


趙匡胤的暴斃與他的弟弟趙光義的繼位之間也許隱藏不可告人的秘密,因為趙匡胤尚有皇子,自古兄死弟及猶如鳳毛麟角。

秘密之後也許才是真相。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976年,趙匡胤患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這裡便存在爭議,因為另有史料說實際上是召皇四子趙德芳,但在晉王的干涉下未能如願),趙光義單獨面見其皇兄的時候被人看見燭光下一人影單獨離席而去,那人最可能是趙光義,又聞聲太祖引柱斧戳地,並有聲“好為之”。

之後便是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

不傳皇子傳帝位於弟本身就很奇怪,但歷史上單獨記載燭影斧聲讓事件變得更加蹊蹺。

關於此事在史料上其實也說法不一,但大多表述得繪聲繪色也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宋史紀事本末》中有書: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也就是說皇帝病重沒有託孤之大臣,沒有遺詔,旁人其實只見燭影只聞斧聲,全憑趙光義在事後的一張嘴便取得帝位……

萌言以為這種事只能說是巧妙。

劇本猶如黃袍加身一般——

前者是目擊者眾多,皆以為皇帝之位非趙匡胤莫屬,天命於此無人不敢不從。

後者則恰恰相反,目擊者沒有,或者說是目擊者“聽到”的只有這些,而且很可能是導演只讓目擊者“聽到”這些。

所謂言多必失,很多事情如果編撰得太詳細才會給人尋找的蛛絲馬跡,如果只留下四個字——燭影斧聲,雖能引得後人無限的遐想,但要找到趙光義自編自導自演的證據之難度顯然要比“黃袍加身”難得多。

----

讀者們對燭影斧聲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與其他網友一起討論哦!

關注“萌言”,帶你體會更多更有趣的歷史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