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紅白事都需要有人幫忙,可是為什麼白事幫忙的人要多呢?

新大風歌


關於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白事因為是已故的人,所以死者為大,並且生前跟亡者有交情的走親戚的,都會趕過來瞻仰一下儀容,也就是見最後一面,然後就要被安葬了。

第二點:農村很多都會選擇土葬,土葬的話就需要很多人,要挖坑,要抬棺材等等,所以大家不管生前有沒有交情或者矛盾的,都會過來幫一把,畢竟死者為大。





星宇能量


我現在在外面工作,但是老家有人去世我都趕回去幫忙兩三天。這是我結婚後給自己的規矩。紅事很多都到飯店去了。白事都是在家裡,在農村一個人的人緣好壞,白事上顯示的清清楚楚。你給別人幫忙了就有人給你幫忙。記得有一家人兄弟三個都不愛給人幫忙,而且不愛理人。他們的父親去世的時候,連守靈的都沒有。在我老家一般守靈的都是自願的寫上名字守靈。這家人緣不行,在大街上拉人都拉不到,因為人們都繞著他家走。而人緣好的屋裡屋外,院子街上都有人給幫忙。我現在也是幫忙守靈,報喪的活都幹。一般只要需要我出車出人的幫忙。


吃菜不喝粥


我們這裡農村對於紅白事(紅事是指結婚生子過滿月遷新居等喜慶的事。白事指辦喪事),都是人情禮往,也能體現這一家在村裡為人處世怎樣。尤其是過白事更能證明。

我父親在我們村管了一輩的紅白事,我們這裡叫大櫃,按照習俗安排事,一般紅事都是自己院裡(一個姓的人)負責自己院裡,比如結婚,從安排迎親隊伍娶親到家裡邊的接親,從菸酒瓜子糖發放到親朋好友的入席情況,都要及時安排到位,突發情況要合理解決。 白事就更操心啦,從穿壽衣到送殯入土,待三天,事不一般的多,白事的禮法也多,稍有差錯親戚就有挑理的。

白事注重的主要是人情,都是全村有各姓氏的人都自發的來幫忙,十幾年前出殯全靠人抬棺材,人少可能不行,棺材抬到墳地中間不能著地了,為人不行的肯定要丟人了,有的挨門子去磕頭請人家。這是紅事沒法體現的,紅事注重的主要是禮往,有的出差在外把禮錢隨上,人就不參加啦。

另外白事也是一個人最後的一個儀式,肯定能參加的都參加,畢竟送他最後一程。父親一直教導我們,給別人為臉就是給自己為臉,能去必須到。這也是白事人多的一個原因吧。


農人蘇哥


這事我很清楚,我就是農村的,再一個我爸就是我們那裡的儒教掌壇,紅白喜事很多都是去找他的。

在農村,如果你家嫁娶,喬遷,祝壽等喜事,需要幫忙的,都是要自己去請人,而且都是有來有回的,洗菜做飯,掌勺切墩,收禮登記等。喜事簡單點,也就是一兩天的事。

如果是白事,家裡有老人過世了,不用去請,村裡面基本上都是自發的過來幫忙,只要有消息說不行了,去看望的都非常多。一是農村人情意重,二是生老病死大家都很看重,都是一個村的,誰家沒老人。我們那白事事情繁多,必須有一個村裡面有點威望的人做總管,安排事宜,有幫忙報喪的,有安排香火的,有采購物品的,有抬棺材等。少則三天,多要七天,主要看家裡經濟狀況。


zt張淘淘


紅白喜事,古今移傳民風鄉俗。紅喜事,親朋好友聚會,禮尚往來,增進友誼,我湖南邵陽地區,過去和現在男女結婚,先擇黃道吉日,下聘禮,再擇吉日結婚,辦一歺喜酒,有些辦在自家,有錢的和城市的辦在酒店,吃了就走,每人吃酒時發個紅色,一般20,50,60不等,根據男方家條件而定。喪事,現在還是舊傳統習俗,人去世請和尚超度亡靈,有錢人還拜昌三天,請鄉下專業廚師辦喪事酒,過去是,現在也是,好多錢一桌,沒開錢捁義工的很少,死一個人,最低要用四,五萬,有些七,八萬,富豪幾十萬,上百萬以上做都有,死人沒得什麼,就是活人吃了。這就是鄉俗。


封興田


在農村,紅白事確實有這種情況。

一,紅事也就是子女結婚,孩子生日等等是種喜事,他一般就是一二天熱鬧,提前通知族人,親朋好友,像我們這裡,紅火兩天,也就是大家吃兩天飯,這樣導致親朋好友一般會不去的,畢竟大家工作忙第二天正式入席,第二天邀請的客人或者族人基本到齊。但廚師在前三天已經把席整好了,不用別人忙。但有一點上禮錢,這是大家頭疼的事,現在普遍出現了一個攀比現象,交禮錢有多的,當然也有少的,很複雜,因為禮錢最後也有的不歡而散呢。

二,白事也就是活的人以故或者是亡。一般白事停留的時間長,當然地區也有差異,像我們這裡最少放一個星期,在這一個星期基本上是族人鄰居天天去弔孝和幫忙,而且吃飯時間長,由同族和鄰居們自願發起的。等出殯那天,遠處近處的親朋好友和族人鄰居們都來,比紅事交的禮錢少,中午入席,大家互相介紹,吃完飯親朋好友都走了,剩的事情就是族人鄰居們給打裡照外,處理完畢。


老張139819200


在農村,“紅白事”都是農民的大事,為何白事來幫忙的人多?

紅白事都是人生大事,升官發財、結婚生子都是人生一大的喜事。當然,有生命的物種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有什麼事情親戚朋友、鄉親鄰里都會互相幫忙,但是為什麼紅事(喜事)來幫忙的人比較少?而做白事來幫忙的人就多呢?

小蘭本地是這樣的

辦喜事(婚慶、小孩子滿月等)

辦喜事,來幫忙的都是要主家提前去請,而且還有很多鄉俗是不可逾越的,記得有次去一家做滿月酒那裡幫忙,看見那小傢伙超級可愛,忍不住想上去抱兩下,我婆婆看到趕忙阻止了我,開始莫名其妙,回家後婆婆才告訴我,別家小孩不能亂抱,不然以後有什麼問題會怪罪曾經抱過小孩的人。

還有結婚的也是,離婚或者二婚的主家是不會叫去幫忙的,聽老一輩的人說,離婚或二婚的人不能參加婚慶是怕兆頭不好。不知道你們那裡有沒有種植習俗?

辦白事,就是人去世了做後事

這個去幫忙都是自願,沒有人請的,鄉里鄉親知道了都會過來幫忙,因為白事沒有不要哪些人幫忙的說法,沒有禁忌,加上人都有這麼一天,你幫我,我幫你,更顯鄰里和睦。再一個就是,做白事累人,有些還要幫忙熬幾個通宵呢,這種情況在我們這裡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在家裡老人去世時不至於措手不及。

前年我奶奶沒有跨過2018這個年,2017年臘月二十二那天沒有任何症狀,突然離開了我們,我家裡只有公公婆婆和小孩子,等我兩公婆第二天回到家裡,所有的一切鄉親們都幫忙張羅好了。

喜事都是要提前選好日子,也要提前去請適合幫忙的人,而白事不一樣,誰都不能預知誰哪一天會掛,根本沒有準備之說,也沒有限制那些人不能幫忙,所以做白事來幫忙的人自然就多了。


農村蔣小蘭


一、逝者為大。

雖然紅白事對一個家庭而言都是大事,但畢竟“人命關天,逝者為大”。鄉里鄉親在一個村子裡住著,祖祖輩輩都有“剪不斷”的感情,如今故人已去,於情於理都要送最後一程。如今農村一年到頭,外出打工的多,而在家鄉工作的人,除非有事脫不開身,不然都會來幫忙的。

二、結婚不缺人,喪葬怕沒人。

過去農村人結婚,大都在家裡辦喜事,宴請賓客則在鄰居的家裡。鄰居不但要騰出房間,還要準備桌子、板凳、茶具等物品。另外還要請村裡的廚師掌勺,年輕人大都端盤子當“服務員”。那時可真是一家人辦喜事,半個村莊都跟著熱鬧。如今結婚都去飯店訂酒席,如此一來,便減少了人力。

白事卻不同,白事最怕沒人湊合,尤其到了抬棺的關鍵時刻。有的人平日裡人緣不好,等老人去世後,沒有人來“維護”,實在沒有辦法,村裡的主事人帶著他到處去磕“孝子頭”,雖然人是“請”來了,大都不是情願的,給人落下了話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別人家有白事時,都會盡量去幫忙,避免以後有事時沒有人,這也是一種積攢人緣的事情。

三、白事幫忙,更能顯出重要性。

人生在世,有如意的時候,也有失意的時候。結婚時正逢春風得意,這時候去幫忙有點類似“錦上添花”;相反白事時去幫忙,更多的是“雪中送炭”,給人溫暖。另外,有句俗語道“結婚凸親朋,喪葬顯友鄰”,結婚宴請親戚朋友,如果誰沒來,主家人一般都知道,除非特殊情況,主家人還可能怪罪,相反村裡人誰沒去,則沒有人去惦記。白事時,至親都披麻戴孝,好多事情要依靠村裡人去辦,這更能突出他們的重要性。



黃兄隨心日記


“紅白事”對農民來說是大事。只要一聽說,村裡的人會藉口傳言,很短的時間裡就成了村裡的大事情。但是總會發現紅事上鄉里鄉親也有捎來了“份子錢”,因故而不來幫忙的;白事就不同了,即使再忙、再遠,他們還是要趕過來幫忙的。其實設身處地的想想,就知道原因在這裡:

都不請自到。農村老人常說“紅事叫,白事到”。意思是村裡誰家要辦喜事,一般都會提前通知關係比較近的鄉鄰和親戚叫他們來幫忙;白事就不同了,你要“趕過來”,才是最大的禮數,也是同村人早已達成的“默契”,更是村裡人形成的一種傳統。白事來得都很突然,根本不可能完全做好準備,要忙的事一大堆。主人家在這個時候處在悲痛與慌亂中,很難有精力去安排這樣那樣的大小事情。大家彼此生活了幾輩,就算和逝者沒有直接的親戚關係,過來幫個忙,也算是對相識幾十年感情的一種回報。




想留個念想。生活在一個村裡人,抬頭不見低頭見。也或許對自己家人、家庭有過幫助,或許都是熟人,忘不了的是鄉情,也或許故去的人曾是你兒時的記憶等等。面對逝者,上香點紙,是對他的一種尊重;再說出殯抬棺這些有禁忌的活,親朋好友又搭不得手,非常需要村裡人的幫忙。也算是見上逝者最後一面,送上最後一程。


留一條後路。誰都有老人,也有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如果平時人緣不好,也懶得去給村裡大事小事幫一把手,難免讓人覺得沒有人情世故;如果還有愛佔別人便宜,欺負別人的等等的“惡習”,待到自己或家人故去的時候,村裡幫忙的人一定很少。農村如今還都實行土葬,這用人的地方多著呢!僅出殯下葬那一件事,人少了寒磣的是自己,也是最丟人的事。
因此村裡有白事了,今天幫了別人,是為將來的自己及家人留下後路,都會心甘情願的去幫忙。


為生活而提神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白事不請自到是人情更是德性

北方農村有句俗話叫“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再簡單點說是“紅事請、白事到”,“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其實說的都是一個理,誰家老人去世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最好去人上禮幫忙,不要等人家請或者正式通知。各地風俗雖說不一,但大多是約定俗成,其中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是尊重,人死為大入土為安,親自前往弔唁幫忙都是對老人和家人的尊重,農村是個人情社會,同姓的上追幾輩都是一家,五服以內的自是孝子賢孫,必須去,略遠一點的也是一個姓氏,追不到五百年前,不同姓的也是人老幾輩子抬頭不見低頭見,相幫相扶多少年,輩分已經在異姓間打上了記號,對他人老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社會普遍的認可,甚至有些恩恩怨怨在一次葬禮中已經化解消失得無影無蹤。不請同時也是對你的尊重,人家身戴重孝,到你家門前也要避嫌的。

其二、是聚力,葬禮這事是個集體合作分工才能幹好的活,一句罵人話說出了其中原因,“您爹死了哪可不是一個人殺的豬”,話糙理不糙,一般人家老人去世,從主事的“大總理”、到禮賓、迎客、知客、司儀、禮桌等“白領”,管廚、菜買、大廚、幫廚、洗菜、蒸饃、上菜等“餐飲部”,打墓坑的“工程部”,桌椅板凳、茶水、散煙、衛生、清潔等“後勤人員”,再有回禮、撕孝布、發孝布的“內勤人員”,通知跑腿查報客人數量、車輛數量的“情報人員”,算下來最少也得十幾個人,少了不行啊。

其三、是聲望,農村老人葬禮實際上是全村人或者附近幾個村的人全力辦的一件隆重的大事,也是對死者及其家人聲望的一次肯定,雖說現在流傳“金錢萬能”,但在葬禮這事上真的不能,我們這裡有個至今還傳播的例子,一大官做事從不顧及家鄉面子,大隊幹部、左鄰右舍去拜訪從來都吃“閉門羹”,連打發要飯的心都沒有,老爹去世,人家是鞭炮一響,不請自到,他家是鞭炮三響,遠遠觀望,最後挨門叩頭,家家落鎖,後來真的花錢僱人把他爹給草草埋了。

其四,是買路,國人講究個禮尚往來,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誰家也沒有高掛免事牌,人人都得走這一遭,其實說白了是給自己家買條路,自己也有老人,自己也有駕鶴之時,為他人的忙碌也是對自己的回報,是為自己築一條路。

紅事預期,提前相請,白事天降,炮響必到,低沉的哀樂中流淌的是親情、友情、鄉情、人情,是傳統、是文化也是血脈的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