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增收致富奔康同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 增收致富奔康同行

天全縣仁義鎮張家村村民忙春耕

受近期晴好天氣,以及春季早晚溫差影響,位於中高山區域的天全縣仁義鎮張家村,又頻繁出現每年春時常見的晨霧天氣。

“等10點左右,氣溫升高後,霧就會散去。”3月23日上午9時,驅車前往村委會的張家村第一書記羅磊表示。

稍時,車駛進張家村地界,又爬上一個山坡後,於通組公路邊停下,可清晰看見稍遠處翻出新泥的農田、培育種苗的地膜,以及片片金黃色的油菜花。

在距此不遠處,十多位村民通過就近就地就業方式,在土耳苕種植基地就近就地務工,進行著種苗栽植前最後一道工序——第二次壘土堆包。

在希望的田野上 增收致富奔康同行

村民在田間忙著壘土

就近好務工 學好技能促增收

鐵鏟撬土、鐵耙勾泥、循環往復,人工開挖出的溝道兩側,含水量十足的泥土漸漸堆成小土包。

在忙碌的村民中,就有脫貧戶高永慧。她腳蹬雨靴、揮動鐵耙,不斷勾起混合著草根的稀泥。“在這裡務工已十餘天,每天工錢80元。”高永慧說,加上此前在村裡其他地方務工,最近1個多月,她的務工收入已有2400元。

田壟另一側,同為脫貧戶的高全軍,也在忙碌著。靠著養豬脫貧致富的他,從去年起在張家村流轉土地發展土耳苕,初次種植面積約78畝。但因經驗不足和種苗原因,首次嘗試沒有完全成功。

好在去年生豬養殖賺了錢,他今年再流轉150餘畝。隨之而來的,是在他這裡用工人數、用工天數的成倍增長。高全軍簡單算了下,今年務工天數最長者將可達到約120天。

按與張家村村委會簽訂的協議,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有務工意願的脫貧戶是必備條件。以高永慧為例,去年她在基地務工收入達到7480元,今年則可輕鬆達到上萬元。

與部分村民家門口務工增收對應的,還有在去年試種或觀望中,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引導,以自發增加種植面積或新開墾方式,在今年加入土耳苕種植中的村民。

2015年成為該村首批脫貧戶的李定華,就是最好例證。去年,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了0.2畝土耳苕。“產量最高的一株,就收穫約20公斤。”由此受到鼓舞,今年開春後,他將種植面積增加到了1.5畝。

相似的,還有張家村第四職幹部方瓊。

村裡組織外出學習考察,她和3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村民一起,通過土地流轉、聘用村民,開出80畝地用於發展土耳苕。在其看來,無技能務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唯有自身擁有特色項目,才能可持續增收致富。

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明淑算了一筆賬:今年張家村將種植的土耳苕250餘畝,僅當地村民自願自發種植面積就佔100餘畝,涉及村民30餘戶。

村民產業發展積極性顯著提高的背後,還有張家村駐村工作隊的全力以赴。就在本月18日,他們邀請該縣農技專家,教授村民壘包、做地胚等技巧。

“下一步,我們還計劃與高全軍所在合作社合作,通過‘農戶+合作社+公司’方式,穩定、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鼓勵村民的發展積極性。”羅磊說,只待年底豐收、銷路暢通,種植面積必定會進一步增加。

在希望的田野上 增收致富奔康同行

羅磊(左)與村民交流刺李子長勢情況

基礎夯紮實 共同奔康不是夢

對張家村脫貧後增收產業停滯不前的原因,羅磊自去年7月接任該村第一書記擔子後,也曾焦慮過。

“歸根到底,還是村民內生動力不足,不願嘗試新生事物造成的。”羅磊說。

就此從去年開始,張家村駐村工作隊通過組織村組幹部、群眾外出學習考察,有針對性地鼓勵和引導村民發展刺李子(水果)、刺笆竹(筍用竹)等特色種植產業。

眼見為實。今年新發展的刺李子,地點就在村委會後不遠處一塊農田裡。即便是按照套種方式種植,所有果苗也都按相隔3米分佈。

“刺李子前期投入較高,但具有後期管護成本、技術要求、勞動強度不高等優勢,較適合勞動力較缺乏地區。”村文書高加惠說,今年1月種下後,至立春前開始發芽,並在春分前後長出新葉。

談及投產週期和市場前景,全程參與的高加惠打開了話匣子。

據介紹,張家村今年共發展刺李子100餘畝,涉及村民約60戶;品種為改良後的無籽刺李子,當年種植即可試掛果,次年就可初步投產;為保證銷路,所有種植戶都與種苗提供商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

採用相似方式發展的,還有今年2月新栽種的130餘畝刺笆竹。

依託村裡“農民夜校”,聯合仁義鎮農技站、縣農業技術專家,羅磊為村裡種植戶們分階段制定了培訓計劃。“等3年後,就可正式投產。”李明淑說,按天全縣現有竹筍加工企業產能,村民完全不用為銷路發愁。

產業要發展,基礎要提升,幫扶緊跟隨。

按照這一發展思路,張家村今年還將實施一項道路提升工程。該工程從梨新路(城廂鎮梨兒崗至新華鄉)與張家村交匯處,延伸至村委會,全長約1.2公里。

就在今年2月底,通過天全縣交通運輸局現場辦公,該項目最終敲定,初步確定了預計3月底動工、6月底完工的施工計劃。“道路有效路面將從3.5米提升至4.5米,待建成後,將可為張家村產業發展打下更堅實基礎。”羅磊說。

作為張家村市級聯繫幫扶單位,雅安日報傳媒集團這些年也沒閒著。

或採用“以購代捐”方式,實實在在直接提升群眾有效收入;或充分調動自身資源,依託自有“熊貓會”電商平臺,幫助村民拓寬農副產品銷路;或發揮自身主流媒體和大數據優勢,從立足整村發展、因戶施策等不同方面,建言獻策、促進發展。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助力張家村與全國人民一起同奔康!”雅安日報傳媒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首席記者 孫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