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给予人民好处,也能救济众人,这样的人怎么样?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给予人民好处,也能救济众人,可以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啊,那样做必定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做到吧。

答完,孔子说出了一段名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认为,一个仁者,自己想要立得起来,也要帮助别人立得起来;自己过得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能近取譬”指的是能够够设身处地、而后推己及人,这就是施行仁的方法。

下面,分别来论述一下这二个方面。

能够给予人民好处,也能救济众人,这样的人怎么样?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这是两个问题。把劳动成果分给大家,是“博施于民”。小到一个族群,大到一个部落一个国家,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每一个成员来部署,处处体现公平和合理,就是博施于民了。在此之外,若能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可称之为“济众”。博施于民,针对的是治域的每个人,需要利用体现公平正义的机制来实现;济众,面对的是个体或小部分人,更多地体现的是私德,属于个人的道德觉悟。

在这两个方面都能做得好的,孔子认为就连尧舜都还有欠缺。尧舜是诸子百家公认的圣贤之人,连他们都未全做到,谁还能做到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事儿,仅仅靠道德的自觉,是很难兼顾的。何况很多人并不像尧舜那样道德出众呢,就更是办不到了。

能够给予人民好处,也能救济众人,这样的人怎么样?

立人达人

在这个问答中,孔子并没给出一个仁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了一个接近仁的方法。一个人从自我的渴望出发去推己及人,就是最好的实行仁德了。比如,一个人想拥有在世间立得住的知识才学,自己立起来了,那就也要考虑周围的人也去拥有知识学问,尽可能的帮助别人也立得起来。人往高处走,立起来后,还想活的通达一些,成就更大一些,那么在自己通达了,也应去帮助别人去再进一步。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达人是利益他人的精神体现,具有强烈的德性色彩。

很多人认为儒家是世俗的学问,孔子告诉的都是一些做人的根本,没什么高深的地方。这种观点也道的是实情,儒家讲“入则孝,出则悌”,这是做人的基础,在此之上,“泛爱众,而亲仁”,把爱心推广开去。

能够给予人民好处,也能救济众人,这样的人怎么样?

优秀文化的共性之一就是充满普遍价值特征,不高深却贴近人心,处处闪现文明之光,看似简单,却直指人心,要做到也实属不易。拿立人达人来说,真做到,并不比宗教徒坚守的清规戒律容易。当然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文教,人文主义背后的关怀和仁爱精神处处闪现,这与宗教却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