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給予人民好處,也能救濟眾人,這樣的人怎麼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一個人能夠給予人民好處,也能救濟眾人,可以稱得上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啊,那樣做必定是聖人了,堯舜恐怕都難做到吧。

答完,孔子說出了一段名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認為,一個仁者,自己想要立得起來,也要幫助別人立得起來;自己過得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能近取譬”指的是能夠夠設身處地、而後推己及人,這就是施行仁的方法。

下面,分別來論述一下這二個方面。

能夠給予人民好處,也能救濟眾人,這樣的人怎麼樣?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這是兩個問題。把勞動成果分給大家,是“博施於民”。小到一個族群,大到一個部落一個國家,所有的決策都圍繞著每一個成員來部署,處處體現公平和合理,就是博施於民了。在此之外,若能儘可能的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可稱之為“濟眾”。博施於民,針對的是治域的每個人,需要利用體現公平正義的機制來實現;濟眾,面對的是個體或小部分人,更多地體現的是私德,屬於個人的道德覺悟。

在這兩個方面都能做得好的,孔子認為就連堯舜都還有欠缺。堯舜是諸子百家公認的聖賢之人,連他們都未全做到,誰還能做到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事兒,僅僅靠道德的自覺,是很難兼顧的。何況很多人並不像堯舜那樣道德出眾呢,就更是辦不到了。

能夠給予人民好處,也能救濟眾人,這樣的人怎麼樣?

立人達人

在這個問答中,孔子並沒給出一個仁者應該是什麼樣的標準答案,而是給出了一個接近仁的方法。一個人從自我的渴望出發去推己及人,就是最好的實行仁德了。比如,一個人想擁有在世間立得住的知識才學,自己立起來了,那就也要考慮周圍的人也去擁有知識學問,儘可能的幫助別人也立得起來。人往高處走,立起來後,還想活的通達一些,成就更大一些,那麼在自己通達了,也應去幫助別人去再進一步。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人達人是利益他人的精神體現,具有強烈的德性色彩。

很多人認為儒家是世俗的學問,孔子告訴的都是一些做人的根本,沒什麼高深的地方。這種觀點也道的是實情,儒家講“入則孝,出則悌”,這是做人的基礎,在此之上,“泛愛眾,而親仁”,把愛心推廣開去。

能夠給予人民好處,也能救濟眾人,這樣的人怎麼樣?

優秀文化的共性之一就是充滿普遍價值特徵,不高深卻貼近人心,處處閃現文明之光,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要做到也實屬不易。拿立人達人來說,真做到,並不比宗教徒堅守的清規戒律容易。當然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文教,人文主義背後的關懷和仁愛精神處處閃現,這與宗教卻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