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们都喜欢的研究生二,具备这些“软品质”的同学,是个宝贝!

有些品质看不见,但是与研究生学习成败息息相关!

导师们都喜欢的研究生二,具备这些“软品质”的同学,是个宝贝!

前几天推了一篇帖子《又到一年招生季:导师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里面提到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师肯定喜欢。同时也提到了,学习好的同学背后还有一些品质能支撑他学习成绩比较好。另外就是三观要匹配,否则师生之间的关系会不怎么融洽,这就比较难受了。如果说成绩是“硬指标”,那么有一些品质是“软的”它隐藏在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当中,你可以慢慢发现和咀嚼。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对待老师安排的任务、布置的作业、交代的工作态度不同、完成度不同、对自己要求也不同、路径方法不同进而导致了效果也不同。


先说一个故事,有个学生我非常喜欢,她每次提交的工作都干净整洁,而且内容到位。后来我跟她交谈,她说自己有强迫症。哈哈,你知道吗?我最喜欢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对做事情有自己的要求,老师交代的工作必须先做到让自己满意,就害怕自己哪里考虑得不周到做得不完美,所以他都会很细致的检索、很细致的作图、很细致的校对并且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脑补哪里还有漏洞。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强迫症患者。老板交代的工作我一定想象一下让老板满意是什么样的工作,然后我就一遍一遍地跟手头的工作磨合,直到把这份工作磨合好了,自己满意了,才能过了自己内心这道坎儿。这样的学生,你不用担心他不用心,不尽力。他一定已经是拼尽了全力,效果自然要比一般学生好很多。所以,强迫症,我喜欢!


我还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她每次做完工作之后都会付一些相关信息,或者是外围的,或者是二线的,也就是说我没有让她做的工作,她考虑到你可能需要一并处理提交了上来。还有就是,如果你让她检索个材料,她一定会分类,做表格,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这说明什么?首先这个学生有好奇心,在检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一并检索了,并且担心老师也会不明白,就把外围检索的内容也附在给老师的报告中。Good!其次,说明她喜欢秩序,检索完的东西喜欢分类,而不是一股脑的提交给老师,为什么喜欢秩序?因为她希望能够将这份检索工作做到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方式,我喜欢这样的孩子!她有好奇心,她在做一份别人安排的工作的时候有主动的参与感,加入自己的理解并把工作变成自己学习的过程。好奇心和主动意识,我喜欢!


我还有一个学生,很有意思,他的性格是我特别羡慕的那种,

包容度非常高,你几乎看不到他着急、生气、和别的同学有不愉快,我经常会认为有一个宽厚平和性格的人是上天的恩赐。所以有这样的同学在团队里,他做什么事情都不抱怨,也没有什么负面的情绪,每次还都感恩老师的付出和同学的付出。这样的人其实特别适合当学生团队的老大,性格宽厚平稳,容易让大家团结在他的周围。每一年我都坚持新生要见面之后再决定个要不要招进师门,我其实就是通过面聊看看这个女孩或者男孩身上带不带“戾气”。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写邮件的时候感觉还很好,见了面以后就觉得太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还有的学生你指导他,你还没着急,他就先着急,眼见着肾上腺素就往上串,按不住自己也就按不住别人,这样的学生容易搞不好师门关系,还会把我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师门规矩和传统给破坏掉了。所以,我觉得读书人要宽厚平和,要有公私界限。宽厚平和,我喜欢!


还有一个性格特征我觉得很重要,那就是有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勇气,换一种说法就是乐观。有一句话讲,人间正道是沧桑,读博士也还是满沧桑的,写论文也是一个蛮难的工作。真的挺难的,我之前写帖子分析过,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难的学习方式(《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这样一个比较长期和难度较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挫折和打击是必然的,比如论文始终写不出来,写出来投出去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秒拒,大论文没有思路,小论文发不出去。看了好多书合上都是马X梅。这个时候除了寻求老师的帮助,最主要的是自己要有勇气面对挫败,要乐观。那些跳楼轻生、放弃学位、失眠焦虑、纠结压抑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也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其实就是那个瓶颈期,坚持一下下就好了,但是就是有很多人倒在了那个门口,一生再也没有走过去。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强调,有好的成绩是很好的,但是研究生学习是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新的开始。能不能顺利并且收获满满地度过,一方面取决于老师怎么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软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