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怕死的皇帝经常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吗?

用户2440528890959347


在中国历史上,身兼皇帝与名将者不在少数。然而,在当上皇帝后,还能亲临一线打仗的人就不算多了。有一些皇帝虽然有“御驾亲征”之名,其实除了添乱之外,并无多大作用。以下列举几个当了皇帝又在战场上有杰出表现的英雄人物:

第一,汉高祖刘邦

似乎有不少人看不起刘邦,把他当流氓看待。其实刘邦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一般人当了皇帝后就是享受了,只有刘邦几乎是逢战必亲自指挥,非常了不起。

刘邦是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称帝,不久后,就发生臧荼叛乱,刘邦亲自领兵平定;同年,又有项羽故将利几造反,还是刘邦亲自出马,击破之。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韩王信投降。刘邦再度亲征,击破韩王信,在追击匈奴时,中其埋伏,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

公元前199年,刘邦亲征韩王信残部。

公元前197年,陈豨叛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并于次年击破叛军。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反。当时英布料定刘邦年迈无法亲征,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是,刘邦又亲自出马了,最后击破英布。

在刘邦当皇帝后,六次亲征,都是亲自指挥作战,这种精神,的确是皇帝中少有的。

第二,光武帝刘秀

论军事才能,刘秀尚在刘邦之上。在刘秀当皇帝前,指挥过无数的战役,其中包括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他在称帝之后,仍亲自指挥了一系列战役。

公元26年,刘秀亲征,大破五校起义军,降其众五万余人。

公元27年,刘秀亲统六军,围歼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以下全部投降。同年,刘秀破邓奉于小长安,斩之。

公元29年,平狄将军庞萌反,刘秀亲征,破庞萌于桃城。同年,刘秀破董宪于昌虑。

公元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至高平第一城。

可以说,刘秀在当了皇帝后,打过的仗,不比刘邦少。这两位开国皇帝,都是好样的,身先士卒,怪不得大汉是最伟大的朝代。

第三,刘备(附曹丕、孙权)

除了西汉、东汉之外,自认为继承汉室衣钵的刘备,也刘邦、刘秀一样,在当上皇帝后,也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紧接着,刘备就大举发兵攻打吴国。但是比起刘邦与刘秀,刘备功力稍逊,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陆逊的重创,不久后就病逝了。相比之下,他是比较倒霉,但是应该说,勇气还是值得点赞的。

在三国时代,除了刘备之外,曹丕有过三次亲征。但是曹丕与刘邦、刘秀、刘备不同,他的亲征基本上就是坐镇而已,他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亲征技术含量不大。而刘邦、刘秀与刘备,都是亲自指挥作战的。另外一个技术含量低的皇帝是孙权,在他当皇帝后,曾于公元234年亲征魏国,也只是当当花瓶而已。


君山话史


倘若怕死,那就必死,这是战场的规律。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亲自上阵搏杀,乃至于身负重创,这可是常事。

一、先说说,大家所熟悉的皇帝们,无不是战场上的佼佼者

1、汉高祖刘邦。刘邦给人留下个总是逃跑的印象,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千古战神项羽。除了和项羽的战争,刘邦指挥的其它许多战斗,大部分都是获胜的。史书记载,刘邦曾被项羽伏弩射中胸口,又在征讨黥布的战斗中再受箭伤。其实,刘邦征战一生,大小伤口有好几十处,有几处伤是贯通伤,十分严重。所以,别以为刘邦只靠耍耍流氓手段,就可以建立大汉天下。

2、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是很会打仗的,而且见小敌怯、见大敌勇。由他所指挥的战斗少有败绩,而且刘秀也是亲自上阵搏杀的。东汉建立后,刘秀因为征战太多,开始厌恶战争,采取收缩战略。

3、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亲自上阵的。这点不用多说。

4、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亲自上阵搏杀是出名的,而且他自己都认为自己运气很好,在战场上除了生过病以外,几乎没有受什么大伤。

5、宋太祖赵匡胤。人家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军州,赵匡胤堪称武术皇帝,亲自上阵太正常了。甚至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也学他,结果征辽时挨了好几箭。

6、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都是马上天子。这不用多说了。

7、明太祖朱元璋。他当了皇帝后,亲征是少了,但他当皇帝前,那肯定是亲自上阵的,而且很会打仗。他儿子明成祖朱棣,那是数次亲征漠北的。

8、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那都是亲自上阵的,马上民族嘛。

二、再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战斗皇帝,大多都是当时的战神

1、宋武帝刘裕。少有的以南打北,屡屡取胜的皇帝,光被他亲征给捉住的皇帝就有好几个。可谓南朝最能打的皇帝。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打平了北方,又南下攻击刘宋,和宋文帝双雄并世。

3、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洋有英雄天子的名号,多次亲征柔然,身先士卒,打得各国都怕他。

4、北周武帝宇文邕。身患重病尚且抱病亲征,灭了北齐,统一北方。

5、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末帝李从珂。两个人同岁,虽然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时的战神。

6、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打仗,感觉比赵匡胤还要厉害,短短四年,打得南方的南唐、北方的北汉、契丹等国都怕他。若不是他早死,恐怕天下轮不到赵匡胤来统一。


星火辰


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吧。

刘邦自沛县起兵,一直征战沙场。先后参加了灭秦战争和汉楚战争。

汉五年二月,刘邦即位为皇帝。

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代地。高祖亲自将兵击之,俘获了燕王臧荼。

其秋,利几造反,高祖亲自将兵击之,利几逃走。(利几原是项羽部将,后降汉王。)

汉七年,韩王信和匈奴勾结在太原谋反。高祖自往击之。匈奴围汉王军于平城,十天以后才撤军离去。

八年,高祖向东攻击韩王信残余力量。

汉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于代地。九月,高祖亲自东向击之。至邯郸,高祖喜曰:"陈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我知道他没什么作为了。"又听说陈豨部将多是商人,所以用许多黄金去引诱陈豨的部将,陈豨的部将有很多人投降。后樊哙斩陈豨于当城。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前往击之。大破之,追斩黥布于鄱阳。

高祖攻击黥布时,被流箭射伤,病势沉重。吕后请来一位好医生。医生对高祖说:"你的病能够治好。"高祖辱骂医生说:"我提三尺剑得了天下,这是天命。即然我的命是天定的,神医扁鹊来,又怎么能改变我的命运呢?"于是不让医生治病,赏赐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逝世。

汉高祖刘邦,真可算得上是不怕死的经常带兵上前线打仗的皇帝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皇帝不怕死,是假的。皇帝亲征,是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不得不带兵上战场。这时,皇帝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只有亲自上战场,努力一搏,还可以有挽回的余地。皇帝敢上战场,在于皇帝武功盖世,能带领骄兵悍将在战场上立功打胜仗。皇帝上战场,说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后患无穷,后果严重。通常,皇帝汳大将,名将代表自已去和敌人打战,还能胜任打胜仗。没必要皇帝去拼死拼命去冒险,时刻都有危机,危险,生命之忧。皇帝亲征,这场大战争,十分凶险,危险,关糸国运。皇帝是大将,名将出生,才敢御驾亲征。赵武灵王,不当皇帝,当山大王。他这个山大王,其实是皇帝。他不做皇帝,做山大山王。他这个山大王太爱打仗,把皇位传给儿子们。由于儿子们争权夺利,赵武灵王死于内乱中。亲情冲不出皇权,儿子们互相仇杀,还祸及,祸害了赵武灵王。其实,赵武灵王不当皇帝,爱带兵打仗拼死沙场,这太不聪明,十分愚蠢了呀!可惜,自己辛苦打下的万里江山,拱手送人,不得善终,还死于内乱,内斗中,死不暝目,死得不开心,死得很难看。爱带兵打仗的皇帝,不能以身犯险,稍有不慎,必有生命之忧和危险,甚至死于乱军之中。聪明的皇帝,把打仗的事,全交给大将,名将去舍身忘死,不折不扣去认真,努力,尽力去执行,相信自己文臣武将们的忠心和能力,一定能打大胜仗来证明来给你看的呀!


中国美6220


历史上的皇帝,位居九五至尊,万人之上,除了少数开国皇帝百战而得天下外,大部分皇帝都是居于深宫禁苑之中,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自带兵上战场。

凡是总会有例外,贵为天子之后的皇帝,总有一些不怕死的皇帝,满腔热血,热衷于领兵上阵,与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

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漠北尘清。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以藩王身份,通过靖难之役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拉下皇帝宝座,而得以登基为帝。

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朱棣领兵亲自冲锋陷阵,属于为自己争取最后的胜利还可以理解。

但是,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之后,面对周边蒙古残余势力,依然会御驾亲征,而且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都是自己亲自领兵,同士兵一起冲锋陷阵,可谓威武雄壮,气吞山河。



明武宗朱厚照,应州大捷,杀敌一人。

明武宗朱厚照算是明朝中期的皇帝,本来生在深宫,是没有机会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的。

但是明武宗朱厚照从小对军事感兴趣,热衷于领兵作战,专门在深宫之中建立豹房,演兵习武,研究战阵。


正德年间,蒙古小王子屡屡犯边,侵犯明朝边境。

明武宗朱厚照抓住机会,偷偷逃出深宫,亲临前线,指挥千军万马,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取得了应州大捷,而且朱厚照亲自手刃鞑子一人。

应州大捷之后,蒙古部落数十年不敢犯边,边境取得数十年和平。

应州大捷,明武宗朱厚照能够亲自指挥,在战场上亲自杀敌,而且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太平皇帝之中非常难得。


花开花落缓行客


说一说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吧。

刘邦自沛县起兵,一直征战沙场。先后参加了灭秦战争和汉楚战争。

汉五年二月,刘邦即位为皇帝。

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攻下代地。高祖亲自将兵击之,俘获了燕王臧荼。

其秋,利几造反,高祖亲自将兵击之,利几逃走。(利几原是项羽部将,后降汉王。)

汉七年,韩王信和匈奴勾结在太原谋反。高祖自往击之。匈奴围汉王军于平城,十天以后才撤军离去。

八年,高祖向东攻击韩王信残余力量。

汉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于代地。九月,高祖亲自东向击之。至邯郸,高祖喜曰:"陈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我知道他没什么作为了。"又听说陈豨部将多是商人,所以用许多黄金去引诱陈豨的部将,陈豨的部将有很多人投降。后樊哙斩陈豨于当城。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前往击之。大破之,追斩黥布于鄱阳。

高祖攻击黥布时,被流箭射伤,病势沉重。吕后请来一位好医生。医生对高祖说:"你的病能够治好。"高祖辱骂医生说:"我提三尺剑得了天下,这是天命。即然我的命是天定的,神医扁鹊来,又怎么能改变我的命运呢?"于是不让医生治病,赏赐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逝世。

汉高祖刘邦,真可算得上是不怕死的经常带兵上前线打仗的皇帝了。

欢迎点评。


Emma解说


皇帝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以我们通常所说的御驾亲征。当然就算皇帝御驾亲征,也不会真真正正去到前线冲杀。皇帝御驾亲征的作用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鼓舞士气。比如在宋辽澶渊之战中著名大臣寇准曾极力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看到皇帝亲自在前线坐镇,士兵们士气盛,英勇杀敌,结果宋军大胜。


中国历史上御驾亲征并亲自到战场上杀敌的皇帝我所知道的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他曾经参与了昆阳之战,魏武帝曹操,刘宋武帝刘裕,前秦皇帝符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庄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等。

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在冲锋陷阵中被箭射中,不久箭伤复发而亡,宋太宗赵光义被箭射中大腿,由于箭伤治愈不彻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明成祖朱棣更是一生冲锋于战阵之间,当上皇帝之后还六次御驾亲征蒙古,取得了不少意义上的战绩。



其实不要说皇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名将,他们也不经常出现在杀敌报国的前线。因为将军不是士兵,他们不需要奋勇冲杀,只需要坐镇指挥,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靠武力的高低,而是靠智慧的大小。所以皇帝御驾亲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名义上的形式。


旧事旧人历史说


历史上有不怕死的皇帝经常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不是皇帝,而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此人就是不喜欢做国都当君王,而喜欢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为赵国开疆拓土。

赵武灵王取消王号。

赵武灵王原名叫赵雍,即位之初内忧外患,此时时间已经到战国中期,在诸侯国林立称王的年代,赵武灵王却觉得自己国力疲软,不足以称王,于是自行去掉王号,并且终身不再称王(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原话为:无其实,敢处其名耶)。

现在我们习惯的赵武灵王,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其中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其实也是对赵武灵王一生最恰当的总结。

赵武灵王继位之初,不怀好意的五个诸侯国,却以国丧为名,想试探一下这位君主的能力,这对赵国来说是一次继位极为的考验,赵武灵王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一边接待使臣,一边让军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在接到使臣的过程中,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天下人刮目相看,这位年少继位的赵武灵王,成功的保住了赵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社稷得保,接下来就是发展,赵武灵王最为佩服的人是他的祖辈,赵简子和赵襄子,于是他就相仿先人,把赵国的战略从南下中原,转移到先人的老路北上发展。

当时赵国北部是游牧民族活跃的地方,赵武灵王感觉到胡人在马上的战斗力,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衣着的便利,于是乎他在赵国内,开展了非常有名的胡服骑射。

别小看这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是赵国在战国末期能独自抵抗秦国十余年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胡服骑射呢,说白了就是效仿胡人的穿着(重点是裤子,中原人能穿上裤子,其实就是得益于赵武灵王),在马背上练习射箭。

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军备实力大增,赵武灵王也对胡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分别消灭了林胡、楼烦、中山等国,让赵国向北扩展近千里。

赵武灵王死于政变。

打仗打上瘾的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常年在战场上,在赵国政治上的作为难以顾及,自己又不会分身,想想坐在邯郸内的约束,还是马上更能慷慨激昂。

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的小儿子赵何立为赵王,而自己自称主父,一心对外作战,这下看似两全其美的办法,其实是致命的。

因为一国不能有二主,而赵何也并不是赵武灵王的长子,他原来的太子赵章,因为打仗十分勇猛,像极了自己,赵武灵王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攻城略地。

后来,赵武灵王宠爱的赵何的母亲去世了,赵武灵王又觉得对不起长子赵章,想把赵章也立为王,这下彻底搅乱了赵国的政局,结果导致了赵章叛乱被杀,赵武灵王自己也被活活饿死,着实令人可叹。

飞鱼说: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但这只是他的前半生,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却认为亲情会冲破权力的欲望,从而埋下两子争权的祸根。

不得不说的是,赵武灵王还扶持了燕昭王和秦昭王即位,这两人最后也都成了赵国的大敌,可以说赵国成也武灵王,败也武灵王。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么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


飞鱼说史


亲自率军打仗的皇帝知多少?

一、汉高祖刘邦没做皇帝前亲自上战场就不说了,只讲他做了皇帝后,亲自带兵上战场打仗的事情。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反叛,自称代王,汉高祖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

经过几场战斗,斩杀了陈狶,平定了叛乱。淮南王英布反叛,也是刘邦带病坚持亲自率领军队平定了英布。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被弓箭射中,不久死于箭伤。

二、隋炀帝杨广

隋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围攻辽东城,大臣杨玄感趁机反叛,隋炀帝只得收兵。

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农民起义遍及全国,最后议和收兵。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2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讨伐高句丽。唐军渡过辽水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加上天气寒冷,粮草不继,只得退兵。

四、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自率军讨伐北汉,包围了太原城,在石岭关附近击溃辽国增援北汉的军队,迫使北汉投降。

五、明成祖、永乐帝朱棣(di)

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平定鞑靼、瓦剌等的反叛和入侵,巩固了北部边防。

六、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侵入边境,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宦官王振鼓动英宗率领20万人御驾亲征。结果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围,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20万人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其他还有很多亲自征战的皇帝,就不一一赘述了。


南宫外史


在中国古代,皇帝可谓是一国最为尊贵之人,称为“天子”。基于这个前提,则,皇帝的命是最为贵重的,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帝,基本上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安全,一般不会去主动涉险。即使古往今来有不少皇帝能够做出“御驾亲征”的英勇举动,亲自带兵去与敌人交战,但很多时候,皇帝在军营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即便是久经沙场的皇帝,很多时候在军营中也处于运筹帷幄,指挥全军的位置,而很少有亲自披坚执锐,与敌人短兵相接者。毕竟刀剑无眼,战场局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测,但凡皇帝在战场上遭遇不可控因素,则整个帝国将陷于危机。

但凡事总有例外,中国将近三千年的帝国时代,还真有几个不怕死的皇帝,亲自上战场与敌军接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此人,未登基为帝之时,便以勇武著称,乃是后周皇帝郭威手下的一员虎将,为郭威南征北讨,屡建奇功。郭威由于两个儿子均为后汉皇帝所杀,膝下再无子嗣,故立自己的外甥柴荣为太子。郭威驾崩之时,柴荣年纪轻轻,自然得不到郭威手底下一班老将的支持。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北汉联合契丹趁机进攻后周,局势万分危急,郭威亲自率兵北上,抗击来犯之敌。

战前,柴荣对北汉部队进行了精心部署。然而,在真正交战之时,樊爱能,何徽两位老将所率领的右路军忽然不战而退,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情况,柴荣的中路军由此压力陡增。至此危难之际,柴荣冒着箭雨刀光,亲自上阵,与士兵一同杀敌,后周军心大振。与此同时,后来的宋太祖,当时还是后周禁军首领的赵匡胤振臂高呼,召集后退士兵,以弓箭手抢占左侧高地,与张永德一同支援柴荣。在后周的英勇抵抗之下,局面很快便发生了变化,后周转守为攻,北汉契丹联军则仓皇后退,柴荣一鼓作气将北汉和契丹军队逐出后周境内。

从此战可知,周世宗柴荣的武艺在历朝历代君主中,必然处于顶尖水平,否则其不可能在逆境之下上阵,既保全自身,又能击破敌军。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此战中柴荣亲自上战场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樊爱能等人能够给予柴荣应有的帮助,一国天子,何须亲自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可见,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除柴荣之外,另一个敢于亲自上战场的皇帝,便是顽童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天性顽劣不堪,继位之后,更加荒唐,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怪诞之事,如召孕妇入宫宠幸,离开宫禁去民间寻花问柳,令人与豹子搏斗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爱,此人非常喜欢打仗,曾经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他曾背着大臣偷偷离开京城,前往边境,与来犯的蒙古小王子交战。

在应州之战中,朱厚照亲自上阵,斩杀蒙古士兵一人,小王子也完成了自己打草谷的任务,退回漠北。此役,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斩首蒙古军首级十六。

不得不说,朱厚照虽然荒唐,但于军伍方面,还是稍有天赋。然而,受制于自身的性格和能力,此人终究没有能在军事方面有大的建树,反而在他治下,哈密卫被吐鲁番所夺取,明朝势力彻底退出西域,自此蜷缩于嘉峪关以东,明朝进一步衰败。

除了以上两位皇帝之外,虽有不少皇帝进行过“御驾亲征”,但真正能上阵杀敌者,寥寥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