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偏向全资收购(高德、优酷、饿了么等)?腾讯只是投资?

白话战略


因为是投资所以关系搞不好或者利益不合理小弟就发脾气,把你踢出去,如果是全资本收购,那么小弟要么走人要么无条件服从安排,马云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而马化腾需要考虑到所投的工资的未来发展方向好不好,还要考虑这些投资公司的创始人愿不愿意接受他的决策,而马云就不同了,他考虑的是,只要阿里巴巴集团有盈利,就好,


离婚找我


腾讯之前也是全资收购,但后来发现这个策略有问题,于是改为做大股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收购易迅网。

当初易迅跟京东不相上下,一南一北。据传,腾讯最早看中京东的,但刘强东不同意全资收购,最多给20%。马化腾一生气就收了易迅。当时微信正火,易迅老板也觉得背靠腾讯流量绝对碾压京东。可结果是,短短几年,京东彻底碾压易迅、当当、卓越(亚马逊中国)、苏宁在线这几家自营电商。

腾讯痛定思痛,加上跟360的杠杠,决定“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于是开启了大股东的道路:入股京东,并将自己的拍拍网易迅网打包给京东;入股搜狗,将自己的搜搜打包给搜狗。

入股京东这件事儿上,有几个注意的点:

1.许多业务,不是钱和流量能够搞定的。腾讯模仿了许多产品,比如农场、飞车等等成功的,但也有拍拍、搜搜等等失败的。简单的说就是对手弱的都能成,对手强的都成不了。

2.人才的重要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京东不止干掉了易迅,也干掉了当当、卓越,这跟刘强东的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他就认准了一点:再赔钱也要自建物流。而同时期甚至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互联网就应该轻资产”。是否轻资产,取决于能否满足用户需求。阿里巴巴现在大规模建设菜鸟、甚至直接入股快递公司,由此可见刘强东当初的眼光!

3.激励作用。全资收购,好处就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全资收购的前提是你自己或团队里有人更熟悉这个业务,能够将这个业务做的更好。如果没有这样的角色,那么,全资收购进来,被收购的创始团队肯定就没了斗志。就像易迅,被腾讯收购,看似获得微信流量,但创始团队谁还卖力?反正干好了也是小马哥拿大头,谁认识卜广齐?当初微信做大之后就有传言张小龙要跳槽,后来立马升为副总裁,微信也独立为事业部,各种采访报道也是全由张小龙出面,甚至各种对张小龙的特殊优待。

4.示范效应。腾讯入股京东成就了刘强东,入股搜狗成就了王小川。哪个创始人没有独立发展的欲望?如果想背靠大公司,当初也不会苦逼创业啊!所以滴滴、摩拜、美团铁定投腾讯啊,投阿里那不是死路一条吗!

至于阿里收购的几家,高德现在还算不错,微博只能说余威尚在,优酷这种视频平台目前阶段拼的就是烧钱拿版权反正阿里有钱。

只是,这么继续下去,阿里的对手会越来越多,腾讯之前也是很多敌人,后来换了策略,变成朋友越来越多。创始人但凡有点志气的,都不愿意跟人做儿子,最多给人做兄弟。腾讯CEO、京东CEO、阿里CEO同桌吃饭,阿里的副总裁就得靠边站!


水滴的声音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在很早以前,马云创业的时候找过马化腾,希望马化腾能够投资阿里巴巴。

但是马云让出的股份不符合马化腾的预期,马化腾希望是超过51%,完全控制阿里巴巴公司,或者直接收购。

在腾讯发展的一段时期,腾讯对于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是采取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做法。但是后来有几件事触动了马化腾,所以后来的腾讯的策略就是以投资为主。

但是阿里巴巴反而现在走上了“买、买、买”的道路。不过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商业逻辑。

阿里巴巴缺乏流量安全感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用户的粘性是附着在商品的丰富度和价格的,所以很容易就是。

这几年京东的不断赶超,还有拼多多的突然崛起,都抢占了阿里巴巴一定的市场份额,也侧面的说明了阿里巴巴对于流量的焦虑是正确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所有收购都是为了给自己导流,如果只是入股的话,是没有办法要求被投资公司一定为自己做流量贡献的。

腾讯有流量,缺乏的是变现手段

腾讯跟阿里巴巴恰恰相反,社交软件的垄断,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被撼动的。

用户粘性非常强,新公司可以让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但是几乎不可能改变使用微信的基础,因为这是成本太大。

拥有巨大流量的腾讯需要更多的变现手段,而任何公司都不会拒绝流量,因为任何变现都是以流量为基础的。

所以腾讯投资公司,可以给予被投公司流量支持,而被投公司利用这种流量做大做强后,可以成为腾讯布局中的一环。

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都证明了这一点,腾讯需要一个打败,或者挤占阿里的公司,但是腾讯不需要自己去做。


小渔的创业信条


这种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来我是没有发言权,但是下图这个回答,我真是没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来看

腾讯腾讯更像是商人,以市场为试金石,来检验自己的资本。所以腾讯只管投资,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产品,很少参与经营。只需要按照资本市场那一套,看好报表,有钱赚就行,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就算自己的核心产品,据说也是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最终哪个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哪个就活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既参股京东,又扶持拼多多,既参股虎牙,又扶植斗鱼。这种做法短期看可能会有资源浪费的嫌疑,当然也不会很明显,毕竟明摆着赔钱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因为他已经360度无死角地深入了市场。

阿里像是在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和习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而适应了他们。所以阿里在投资一个行业后,就不会任其发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让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市场,达到革命性的改变。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史例,老蒋在败逃台湾时,为什么要拼命争取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购为主。

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探索中求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算了,泡面要凉了,吃完睡觉。。。🙃



理想贩子


阿里为什么要全资收购?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阿狸如果和腾讯采用相同的策略,这投资成为大股东不控股。能不能达到他的需求呢?我认为是不能的。阿里为什么非要全资收购呢?因为阿里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并且一直在受到其他公司的攻击。像京东,像现在的拼多多。还有其他很多一些跟电商企业,他们都能够在一定的时间给予淘宝很大的冲击。面对攻击的时候,淘宝就需要拿出资源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或者反击。反击需要资源,淘宝本身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而全资收购的这些企业,就是他反击的资源。如果仅仅只成为大股东,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这些企业不一定会百分之百的,这些企业的立场可能不会倒向阿里。所以阿里只能选择全资收购。而腾讯不一样。不管是微信也好,QQ也好。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他有阿里没有的客户粘性。虽然他一直也受到其他各方面社交软件的攻击。但是对于已经形成了。我稳固腾讯来说,各种攻击。基本上动摇不了腾讯的根本。所以腾讯可以选择。更有效率的。投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商业帝国。从这方面讲,阿里和腾讯。投资的一些企业。目的是不一样的。阿里是为了强化生态圈保持竞争力。是处于防御状态。腾讯就通过一个个企业来获利。始终处于进攻状态。所以腾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投资。都是可以的,它的灵活度比较高。我可以选择防守,我也可以选择进攻。而你在进攻这方面,比腾讯要求差很多。

所以了才有了以上阿里和腾讯在收购上的不同。总体上来说来说,腾讯在他所在的领域的地位更加稳固。不出现一场电脑向智能手机过渡似的技术上的革命。很难有公司去挑战腾讯的地位。现在有几百腾讯只能从技术上来。从商业上来。没有实现的可能,除非国家出手。

总之就一句话,腾讯只要有QQ和微信,天然上立于不败之地。而阿里如果失去了这些收购起来的企业。其实生态是很脆弱的。


我心飞翔time


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

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

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

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

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两家对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为何阿里要全资,腾讯只要投资!

互联网赚钱的核心就两个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说,没量你东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个国内互联网都是围绕这流量在转的,官方点的说词就是运营。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目前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宝系电商平台,腾讯就是社交平台。但是这对流量的取向却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个黑洞,不断吞噬流量(内部和外部)来为自己的电商服务,而腾讯是不断往外传输流量给扩张自己的地盘。

阿里吞流量:为何阿里需要不断吞噬流量来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服务呢?因为这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淘宝系的本质就是一个搜索平台,和百度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搜的是各种资讯信息等,一个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电商这块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样,淘宝必须得将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台才能让买卖双方在这上面交易,从而才能让阿里自身获得稳定的收益,如向卖家提供竞价排名,收取各种技术服务费等。如果淘宝系流量外流,那平台显然就废掉了,人都跑光了还怎么做生意赚钱。

所以阿里必须让淘宝有流量,圈住卖家,然后再拉来买家,最后再从卖家身上赚取各种费用。依靠这种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电商仍旧是阿里最核心的赚钱机器。

也正因为为了保证淘宝系平台的流量,最终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购基本以全资收购为主。些收购的产品在自身行业内基本都数一数二,拥有不菲的用户基数,这样的产品就能为阿里提供稳定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些产品也能让阿里补自己的短板,对现有的产品线做出一定的补充,使得整个阿里战略体系更为完整。

此外,由于对外部流量很依赖,阿里也很担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对于不能收购或无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杀蘑菇街这种导流平台。

腾讯流量输出:腾讯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电商平台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来生存,而社交属性又导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断的产生流量。这种流量溢出的情况下,腾讯能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流量导出然后来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撑的产品。

因此,我们能在腾讯的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资合作的产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滴滴,以及当年的摩拜等产品,都通过微信的流量输出再进行扶持。

此外,腾讯现有的投资模式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和当年的3Q大战相关,经历此役之后的腾讯承诺搞开放,也就是此后腾讯不再简单的复制人家的产品,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新产品以及创业公司。

我想也正因为承诺开放,因此腾讯对于投资的产业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钱,不干预实际运营。再加上腾讯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撑,可以较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综合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由这两家的基因或者业务体系所决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为自己服务,但又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挟持,就只能全资收购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杀掉。而腾讯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资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获得效果,也就没必要搞全资收购。



Lscssh科技官


先抛核心观点:

阿里的全资收购和腾讯的投资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气、盟主怀柔的区别,是业务逻辑的区别,也就是基因问题,和价值观没什么关系。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很多人都觉得阿里很霸道,像秦灭六国一样,吞并高德、优酷、饿了么,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开启投资,那么被投业务大部分会以并购或者占据控制权而终,包括最近重整并入阿里的车联网企业斑马网络。


投资圈内,看中控制权的小巨头、独角兽都不太喜欢和阿里合作,愿意站队腾讯。


美团的王兴,就是因为在控制权这件事情上,和阿里闹翻了,即便当时美团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腾讯对于合作者广结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来扶持投资对象,投出了一系列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团都先后从阿里投靠到腾讯。


因为这种业务模式区别,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局面,腾讯和阿里之间是代理人的战争。阿里每条核心战线都是亲自下场,腾讯是用流量扶持京东、拼多多VS天猫、淘宝;同程VS飞猪;美团VS饿了么……


造成这种业务差别,大部分说这是马云和马化腾性格使然,其实这只是占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刚才强调的业务逻辑、基因: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通俗讲,这是个人奋斗和“躺赢”的区别。


腾讯的佛系、对被投资对象的怀柔,是因为腾讯社交基因打造了一个大的流量池,流量是腾讯业务的终点。一旦建立起强大势能,就可以积蓄一个巨大流量池,后续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渔利了。


所以,腾讯这些流量就像发电厂的电一样,不用白不用,腾讯可以靠流量投资,这对于被投资对象就是个巨大筹码,比如微信九宫格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腾讯自然是比较佛系了,就像个中央上国向朝贡的打赏一样。


但阿里则完全不同了。


虽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为什么说阿里的流量就是业务的起点呢。


阿里的基因是电商,大部分业务的逻辑也是按电商来操作的。


流量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断圈入新的流量来刺激GMV(成交总额)增长,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兽。



更多流量才意味着业务增长,阿里投资高德、优酷,也是为了让流量不要离开这个生态,为自己的成交服务。控制力,意味着我圈进来的流量,要为我核心目标服务,生态企业从属于我成交目标。


这些流量兜兜转转都是还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个不断奋斗的穷小子,要拉流量进来,才能捍卫自己增长、成交。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会长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头,腾讯还比较佛系的规模。是因为是前者需要不断裂变,不断扩展边界,寻找一切可能流量;后者势头起来就是考虑分流量收过路费了。



新的业务盒马、天猫精灵也是这样,一个是语音打捞流量近体系,一个是从线下打捞流量到线上。


而且,由于现在app封闭造成的信息孤岛,阿里还要不断收购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态。


这种业务逻辑,当然不能像腾讯那样纵容自己被投资对象野蛮生长。


归根结底,这是业务特征决定的,和谁霸道谁慈祥无关。阿里真是赚得辛苦钱。



更多财经、房产内容请关注我——姆们研究者。


财华社社长


两家并购战略不同

阿里全资收购,阿里思维全面覆盖,成为阿里战略的一员

阿里一直助力于中小企业发展,这于阿里的思想息息相关,而现在阿里不仅在电商方面强大,在其他方面,也采取全资并购的方式,来覆盖阿里行业的空缺,比如收购高鑫零售、高德、优酷、饿了么、考拉海购等国内外很多企业,他们分别代表零售、地图、互联网视频、外卖、海外电商,在阿里云技术支撑下,实现全行业发展,基本上阿里收购产业,都会让该产业迎来更好的发展,像大润发的创始人带着高管离职时留下了一句话“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所以阿里的战略基本是全资收购或收购实际掌控的股份,创始人走人,阿里思维全面覆盖,该企业成为阿里战略的一员。

这种战略的好处就是,阿里对收购企业具有实际控制全,多行业协同发展,缺点是阿里负责每个被收购企业发展,承担所有风险,如果经营不好会给阿里带来损失。而且全资或拥有实际控制权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增加了资金的风险。

腾讯一般收购部分股份,不剥夺实际控制权,资金灵活

腾讯一般情况是收购部分股份,创始人依旧拥有控制权,比如入股京东,刘强东依旧有对京东的实际控制权,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如果腾讯对入股企业之后的发展不是很看好,就会撤资,比如腾讯在拼多多的撤资。

这种战略好处就是灵活,随时撤资,不对企业的发展承担风险。缺点是没有对入股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不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说白了这种方式就是为了最大的资金收入,而减小了投资风险。


技术型宝爸


不过行业内认为在投资这事上,阿里倾向于收购,腾讯倾向于间接持股。其实这样的结果主要是腾讯与阿里的商业模式本质不同,腾讯主要靠QQ、微信占据了用户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发,所以现在腾讯投资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占坑(比如在社交领域里面的投资)和丰富自己的生态体系。

再来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电商但是不产生流量的,但是从商业本质来看电商相对来说业务是个消耗流量的业务,因此阿里需要花大价钱去买产生流量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诸如优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实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与阿里和腾讯的文化有关,阿里控制欲太强,腾讯相反就比较包容。

所以基本上来看,阿里收购的大部分是在为它的核心服务,通过收购来控制流量流向电商,腾讯投资的更多是通过社交的微信QQ去给他们倒流比如京东,是通过流量给投资的企业变现,是以点到面的过程,这又与腾讯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样,连接世界万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拥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产生联系就可以。

所以两者投资的目的不同,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对于腾讯来说,其他企业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赚的越多。而对阿里来说,其他企业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能把流量引过来,自己业务赚到更多钱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