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廢銅賣掉的青銅文物,價值媲美“馬踏飛燕”,現成為鎮館之寶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農民在地裡做農活的時候,突然挖出了一個洞穴。膽大的農民繼續往洞中深處挖去,竟然從洞穴中挖出了兩個銅馬和一個銅牛,因為時間久遠,而當時人們有沒有什麼保護文物的意識,所以兩個銅馬被當場遺棄,銅牛因為質地比較厚實,所以被村民們運回了村中。

被當廢銅賣掉的青銅文物,價值媲美“馬踏飛燕”,現成為鎮館之寶

被村民拉回村中的銅牛並沒有受到好的待遇,而是被輾轉拉到了廢品回收站,不過當時廢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員有著一定的文物知識,拒絕回收這個銅牛,並囑託村民回去請示領導來看一下這個銅牛。於是這個銅牛再一次被拉了回來,村民們請示過領導卻沒有受到重視,下令將其丟在庫房中。就這樣一丟就是六年的時間,在村民們的重新收拾庫房的時候決定再把這個銅牛拉倒廢品回收站,而且還換了180塊錢回來。

被當廢銅賣掉的青銅文物,價值媲美“馬踏飛燕”,現成為鎮館之寶

幸好當時天祝自治縣文物館的一位領導聽說了此事,在銅牛進焚化爐之前出了雙倍的價格買回了這個銅牛,並且將它放到了博物館之中,不過銅牛的價值只是提升到了文物這一等級,其真正的價值依然沒人發現。直到1990年,這個銅牛意外的出國展覽,並且引起了當地專家的重視,這才正式的進入人們的眼球。回國之後,甘肅博物館將其視為國家一級文物,並於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如今收藏於甘肅博物館,與“馬踏飛燕”媲美,成為鎮館之寶。

被當廢銅賣掉的青銅文物,價值媲美“馬踏飛燕”,現成為鎮館之寶

青銅牛的價值得到承認之後,卻依然有著許多的未解之謎。它是何人的物品?又是從何而來的?在何時製造的?這些問題都讓專家們一頭霧水,困惑了專家們四十多年,卻一直得不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