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古代官员们退休(致仕)以后,都会回自己的老家。

如果这个官员是地方官,退休后回自己的老家生活。这一点,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直在京城当官的人,退休以后,他们也要回自己的故乡,这一点我们就不太理解了。

(官员致仕,图取其意)

为什么说不理解呢?

其一,退休京官的妻子儿女在京城。俗话说,妻子儿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既然妻子儿女一般都在京城,意味着他的家也在京城。可为何退休后,他们要带着妻儿老小,离开京城回老家呢?

其二,退休京官的人脉关系在京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宰相贺知章这首诗说的,正是一个“故乡的陌生人”的形象。他虽然是出生于他的故乡,但是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间)里并不在故乡,他的朋友他的人脉关系都不在故乡。退休后却让他回到故乡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对于一个退休老头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

其三,退休京官的经济在京城。如果一个人能够做京官,自然是仕途走得比较通畅。同时,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做京官,说明他的仕途一直走得比较通畅。虽然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顾况调侃白居易的话),但是,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京官,要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搞几套房,搞一些产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为什么退休后,他就要回乡呢?他回故乡去,那他留在京城的房产和产业该怎么办呢?

(告老还乡的官员)

不过,虽然我们不理解,京官退休后,确实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皇帝不允许京官留在京城。

事实上,古代退休制度和今天咱们的退休制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退休制度,是以年龄为限制的。当的官越大,退休的年龄越大。古代退休,尤其是高级京官的退休,都是根据身体状况和皇帝的需要来决定的。如果身体一直很健康,皇帝也一直需要,那么,退休的年龄就不会有限制,可以一直干到去世。但如果皇帝不需要,不喜欢,就算你的年龄还很小,身体也很棒,皇帝让你退休,你还是得退休。

因此,事实上如果你是因为皇帝不喜欢让你退休,你退休以后,肯定不能一直留在京城里,因为皇帝不允许。如果一个皇帝不喜欢的官员留在京城,因为这个官员是有人脉的,因此,他可能就会对朝政产生影响,而皇帝是绝对不允许这种影响存在的。因此,皇帝为了避免麻烦,都会让京官回乡。

(佟国维剧照)

二、京官一般不会在京城购房置业。

我们前面说,京官会在京城里购房置业。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多的。为什么说不多呢?

因为古代的经济情况和我们现代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经济是商贸经济,如果我们有钱,想投资。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房地产,或者投资某个产业,乃至于炒股什么的。但是古代不是这种经济。投资了房地产,房子不会升值,只会降价。投资商业也不靠谱,因为古代会对商业进行严厉打击。一个官员,如果去搞商业,在品格上都会被人看低。

古代的经济是农耕经济,官员们要么就是积累钱,要么就是用钱买土地。古代的货币是金银珠宝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不会贬值,所以古人都会藏金银。有的甚至还会把金银窖藏起来,留到后世。除了藏金银来,古代官员的置业,就是买土地。要买土地,只能回自己的故乡去买。自己作为一个京官,回故乡买也有优势的。

(康熙剧照)

三、退休京官回故乡才会继续发挥作用。

我们刚才也说了,京官都不可能留在京城里,因为皇帝不允许。就算京官留恋京城的生活,一定要留在京城里,他也不敢发挥任何作用。如果皇帝发现你在干预朝政,结果可能就是满门抄斩。佟国维退休后,因为给康熙上奏过立储的问题,就被康熙严厉打击。

不过,京官要是回故乡,却肯定会发挥作用。为什么呢?古代政权不下乡,地方上的事务,都是靠地方名流来处理。一个从京城回乡的官员,那自己绝对是地方名流中的名流,过的绝对是土皇帝一样的生活。

这样看来,京官退休以后,哪有不愿意回乡的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还乡,衣锦还乡,乡愁等等,其实,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围绕皇族服务的内亲外戚们居住的地方。你为官时,为了服务皇族方便,或赐或买一家宅子,当官做事。你辞官了,再占着,不合适。因为,人满为患。这就相当于现在,领导退休了,办公室,也就没了。

第二,退休下来的官员,实际上,还是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活着,不知不觉,就想使用这种影响力。一旦使用,皇帝就会顾忌,因此,还是离开吧,免得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想怎么作为了,起码,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培养后人。说不定,家里再出一个大官,就能再繁荣几代。

出于这三点的考虑,古时候官员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观的讲,古时候官员,生于京城长于京城的,不多。因为,京城是皇族和皇亲国戚们住的地方。


董江波


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无外乎是以下四点:

1、落叶归根

2、个人财产

3、人身安全

4、颐养天年

但是,这四个观点,大多是现代人对古代人的臆测;如果站在古代人的角度,他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当代的官员退休了,都挤在大城市?告老还乡岂不更好?

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回家最重要的原因是告老还乡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意识,所有官员的惯性思维。在商业不发达的古代,这是一种普遍意识,他根本不会做别的选择。

另外,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是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传统,也有者因果轮回敬鬼神的朴素价值观;如果不回乡,一无法按时祭拜父母祖先,心理惶恐;其次,无法安葬在家乡,那就无法享受后人的祭拜。所以古代官员告老,也称“乞骸骨”。在古代,一个人,少年,洞房花烛;青年,金榜题名;中年,高堂明镜;老年,归葬桑梓;应该就是一个圆满的人生了。


雪野孤客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在古代,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几乎是绝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也是最好的出路。然而人终有老去的那一天,这些做了一辈子官的官员到了退休年龄后都会选择回老家。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成为了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并且尊崇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后朝后代,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就是宗族意识,出生到死亡都要记入族谱,生于祖地,回归祖坟。而古代的官员不论在哪里当官,等到退休后必然会选择回归故里。借用著名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就是所谓的“落叶归根”,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

还有就是儒家文化强调的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代官员选拔时对于孝道的考察是极为重视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如果家乡还有父母双亲或者直系长辈在,回归故里侍奉身旁也是必须要做的。

功高震主,唯有告老还乡。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这么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朱元璋之所以可以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打下大明朝的江山伟业,离不开谋士刘伯温的计谋。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刘伯温却主动提出告老还乡。难道刘伯温真的这么淡泊名利吗?或许他是,但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担心“功高震主”,让朱元璋“惦记在心”。打江山时自然是兄弟情深,但到了坐江山时心思就完全不一样了。看看后来朱元璋一系列的大杀功臣之举,刘伯温虽然还乡后没活多久,但至少在名誉上得到了善终。



同样的秦朝的王翦、汉朝的张良,无不是因为看透了帝王的猜疑和担忧,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既解除了帝王的“心病”,又可以保全自己。所以说,对于一些有着卓著功勋的官员来说,避免帝王动杀心也是其告老还乡的重要原因。

远离权力中心,方得始终。

对于普通的到了退休年纪的古代官员来说,告老还乡比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来说更加安全。

首先,退休养老住所问题。古代官员的府邸大多是朝廷提供的。但是一旦退休后,府邸往往都是需要腾挪出来给下一任的官员。权力交接没问题,但住所交接可能就会发生“摩擦”。避免这种潜在的风险,没有了住处的这些退休官员通常会主动离开,而家乡就是他们的第一考虑。

其次,有权利的地方就有斗争。所谓“伴君如伴虎”的风险就在于突发偶然性以及不确定性。原本已经退休,就因为仍然身处权力中心之地,就有可能会被牵连。而远离这权力中心之地,可以大大降低被牵连的风险。

第三,人脉宽广麻烦事多。能够熬到退休年龄自然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拥有的人脉必然不会少。试问,门生故吏时不时的请你帮忙,你是帮还是不帮?不在官场却仍然与官场权力经常触碰,总有失足的一天。退休后远离就任地是明哲保身的最好办法,而故乡就是他们最佳养老的地方。

光宗耀祖,锦衣还乡。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代人之所以挤破脑袋去当官,论公是为国为君为民,论私就是为了大富大贵,为了自己和家族更好的生活。虽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样的贪污腐败之人,但不可否认古代官员的俸禄和待遇还是远远高于普通百姓的。他们为官期间所得的俸禄利益等通常会在家乡购置房产田地,不仅可以用来养老,也可以世代相传留给子孙后代。况且古代读书少大多注重颜面,更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现一番成就。这不是低俗的炫耀,而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思想。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有着如此多的益处和讲究,如何选择显然不用再多说。


月关略萌


清廷三朝老臣张廷玉在给乾隆帝的最后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颓唐笔调这样写道:“愿祈骸骨,告老还乡!”

结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个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称其为一老而无用的老匹夫。无君无徒,自私之至。

显然,像张廷玉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汉臣首魁,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人来说。乾隆把他放到哪都总归有点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担心他灯下黑。把他赶出京城,又担心他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


(张廷玉)

彼时,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张廷玉是因病告老还乡,而不是年老昏聩告老还乡。

年老昏聩这种托辞,有点演技都能忽悠过去。但病这种东西,像张廷玉这等级别,乾隆不可能不派太医去看的。一番望闻问切下来,什么病,能不能治,还能活多久都一目了然。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张廷玉就是一个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例子,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远离京城政治漩涡。

几乎所有退休后的官员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还乡。

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不是一般大,随便几个诱因便能把你卷进去弄得一身黄泥身败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职的官都不会小,退休后不离京,皇帝会以为你有所图。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伤。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门生部下让你出面去斡旋计划某些事情。去则乱政,不去则不义。就是知情不报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连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谓人走茶凉,既然离职了,就应该干干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别让后面的人做事左右为难。

综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点,武则天就屡次在狄仁杰办完差事后把他实权搂了,给个虚衔,更主动给他选个修养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杰)

为什么呢?

武则天很清楚,狄仁杰门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给那些想恢复李唐神器的人机会。狄仁杰能力通天,所幸志虑忠纯。

与其让陷入两难,倒不如顺水人情,让他远离朝堂不问政事养老去。

当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素来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圆满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话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虚荣心,这是每一个古代士大夫都无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点的就是埋在我华夏瘠土里的乡土情节了。不管是谁,一辈子到老只要不在故乡,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乡。这种民族血脉里的品质,不好解释。

只有回了老家,一辈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生于斯,止于斯,与祖祖辈辈同居一方瘠土,这是中国人的传承。


不书


第一个,真的是落叶归根,在外去哪里都是游子,因为当官的仅仅是自己出去了,撑死了再带上妻子和孩子,剩下的父辈,兄辈都是搁老家待着呢,整个家族在一个地方没变啊,所以古代经常有的叫做回家奔丧;

第二个,当官的,要真有好处都对的是家人,尤其是家乡,所以,后期经常有的官员,两袖清风的,但是在家乡可不是了,当官总有特权嘛,所以生活水平要高好多好多;

第三个,远离政治中心,可能你是个五品官,在京城,六品官员,可上面一大堆顶头上司呢,玩不转,但回到家乡就不一样了,京官啊,这叫衣锦还乡,虽然可能在外面很菜,但回去谁知道呢,地方官肯定不敢为难,京城当官的,关系肯定比地方官的关系要硬实,这就可以活的自在;

第四个,谁屁股都不干净,谁都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回到家,这些关系慢慢都会淡的,只要不是特别恨的对手,都不会老揪着不放,当然前提是后人不要撤进什么纠纷,那基本意味着可以安安心心养老。


许愿的泥菩


古代当官退休的法定年龄在七十岁,相当于七十岁才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自西周时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的说法,致事也叫“致仕”,退休的意思,到后来的朝代,一直沿用七十岁的法定致仕年龄。

面临退休就一定要回老家的原因:

一是“落叶归根”。 古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是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事情。当了官就离开了故乡,从此成为“游子”,远走赴任。仕途几十年,在外风雨飘摇的,其实心中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没有人喜欢客死他乡,只有人期盼着落叶归根,因此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着在古人的心里,无论是为官、为商都是这样,年老就想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二是“衣锦还乡”。对于乡下地方,如果有人能当上朝廷的官员,那必定是整个家族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在迟暮之年,他们会带上自己的荣誉称号和成就回到家乡,受当地乡邻的敬仰,有的德高望重的会被认为是楷模般的人物,所以在官员们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时,便是他们一生到头最想做的事情。


三是“财富所在”。在古代,经济不够发达,做官后的俸禄长年累月的积累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在家乡购置土地,是很多官员都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已经在想好,在告老还乡后没有退休工资的日子怎么生活。乌纱帽丢下,而后人做官的前途也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退休官员们也就靠着这些积攒下来的土地去发家致富了。

四是“避世求安”。古代的官场看似不如战场凶险,但其实暗地里,官员不是选边站势力,就是看眼色行事,小心翼翼的做着官,生怕一句话说错就遭遇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回乡安享晚年,而不是留在就任地或者京城,更大的原因是想要远离朝唐上的纷争,做个明哲保身,进退自如的人。

那退休了就一定要回老家?也有人说留在靠近天子的地方或者很熟悉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吗? 是的,虽然古人确实大多会选择回老家养老,落叶归根,但也有选择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养老的,目的自然是为儿孙仕途发展考虑。


狂热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况下是七十岁以后,或者是老病昏聩无法处理政务时才会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后,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会返回故乡,然后在老家终老余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会返回老家,难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吗?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利益、自身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人传统观念。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说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非常显著。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定居繁华都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而古代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差无几,因此提升生活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众所周知,古代为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资源谁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亲国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皇帝的皇庄拥有土地37500顷,古代一顷地等于50亩,这也就是说皇帝拥有187.5万亩土地。

清朝时,皇庄规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两地有896处皇庄,占地337万亩。

既然皇族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土地,这些官员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中购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乡购田置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汉朝凿壁偷光的匡衡飞黄腾达后占据了家乡31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非法侵占了4万多亩。清朝时期李鸿章的房产和田产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据统计,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产竟然达到了60多万亩。



有人问,既然京官无法留在京城,那么外放的官员,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购买大量产业呢?这个也不行。

原因在于每一个地区都有地主豪强,比如清朝时期山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山东牟氏庄园的牟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一个普通的退休官员根本无法抗衡当地豪强,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问题

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退休官员也希望告老还乡远离危险。

以唐朝李靖为例,他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诬告谋反。虽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这也让李靖害怕到了极点。这件事之后李靖选择了告老还乡,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最终这一方法也让李靖获得了善终。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两人分属不同派系,一个属于淮西集团,一个属于浙东集团,因此斗争不断。



朱元璋大封功臣后,刘伯温和浙东集团率先发动攻击,依法杀了李善长的亲信,结果两派因此结仇。后来淮西集团发动全体成员弹劾刘伯温,最终刘伯温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选择了告老还乡。

后来李善长失宠,也同样采取了刘伯温的方法告老还乡。但李善长却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团中仍有巨大影响力,最终被朱元璋打入胡党,判处了死刑。

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来看,古代中央官员告老还乡确实是一种向皇帝展示退出权力斗争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国人传统观念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中国人有很深的故乡情节,即便是强如霸王项羽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再者,家族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后返回老家是必须的。在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时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运回家乡入祖坟。


我是越关


1:古代儒家思想,纲常伦理等观念影响。

直到现在,“落叶归根”这一思想也依然流行,那更不用说实在古代了。古代官员一般除了可能本县的地方官以外,一般都不是在故乡任职,而几乎所有人都不想自己老了以后死在外地,所以就算再艰难他们也会想办法回老家,让自己死在出生的地方。



2:明哲保身,减少风险,降低嫌疑。

一般在朝廷为官的官员,都会在政治生涯有过政治对手或者派系之争,而当他们告老退休之后,手中权力便大幅下降了,所以为了免招在朝廷的对手报复,一般都会离开京城,远离朝廷。有时也会为了向其他朝中大臣和统治者表现出无干政之嫌而回乡养老。



3:归园田居,享幸福之乐。

官员们在官场打拼一辈子,在退休之后也自然想回归享乐悠闲生活,而故乡一般都有田有地,山清水秀,实是养老之地。这一点和现在许多富人喜欢在山下买别墅,建庄园差不多。



4:交通不便,归乡路远。

古代交通不便利,大多只能依靠马车,骑马,甚至步行,而官员们长期在朝堂,对故乡少有顾及。如今退休自然是想风光的荣归故里,以不至以后太老难以回去,甚至在途中客死他乡。



5:京城消费颇高,难以支撑。

官员在退休之后,朝廷俸禄将会大减,而少许的养老金不足以支撑京城的房产,消费和家中大量的仆人,因此置卖房产,回故乡养老不失为一正确之举。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观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蘑菇雅说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会回到故乡养老呢?因为古代人和现代人的想法不一样,认为辞官职必须返老还乡,回归故里,也就是叶落归根。认为年轻的时候出去闯荡江湖,做官奔事业。但是老了以后,他就应该回到自己出生的家乡。还有中国古代,家庭家族观念十分强烈,一个人生下来以后,就会进入族谱,去世以后,他的墓地也该进入家族的祖坟地,他的灵位也会放进家族的祠堂里。另外古代官员退休回到故乡后,仍然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以自己的名义和威望,为乡邻主持公道和伸张正义,闲达乡里。因为他们做过官,乡亲们也很信任他们,听从他们的主张。在古代的乡村,也起着一个和平安定的作用。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古代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财产,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购买了多少土地,作为主要的家庭财产。所以辞官回乡后,也拥有大量的土地财产供养家乡亲人们生活,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后就回到家乡颐养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