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航空维修专业者,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样的飞机新鲜事!

转自@好奇实验室


大家在看战争片的时候

肯定听到过通信兵

把数字读成各种的“土味发音”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比如“我是詹姆斯·邦德007”

通信兵就会说

“我是詹姆斯·邦德,洞洞拐”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为什么好好的数字不说

要这样发音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当过兵的都知道

在部队里

“1234567890”

要读成

“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其中洞就是零

拐也就是七

所以英国特工邦德的代号

就成了“洞洞拐”


那我们的邦德先生

为什么“拐”了呢?

这种读法

和数字字型有关系

仔细看看,就明白了吧!

这些“土味读音”和数字字型

还是蛮贴切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

来自五湖四海

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

其中“2”的发音

最五花八门

南方的大兄弟们

会把“2”读成

【ni】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为了避免发音混乱

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

“两”代替

【èr】

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

所以“0”就不能读做

【líng】

要读成

【洞】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很多地方打麻将

也喜欢把“饼”

读做“桶”或“洞”

另外在很多方言里

“b”和“p”是不分的

而且“p”因为是爆破音

所以发声清晰

于是就把“8”读成了

【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咱们汉语拼音中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韵母“i”的频率最低

清晰度较差

如果和拼音“a”相比的话

“i”至少差了3 分贝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举个例子来说

你家妹子叫“伊伊”

你朋友妹子叫“丫丫”

你和朋友同时在100米开外

叫“伊伊”“丫丫”

朋友的妹子

可能就先听到跑了回来

你的妹子根本没听到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大家知道

在战场上噪音很大

通信兵如果发

【i】

对方可能听不清楚

通信不畅那可是

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

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

所以“1”在军队里读作

【幺】

“7、0”则根据数字形状

读做

【拐】【洞】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你可以试一下

改完之后的数字发音

嘴型都是张开的

张大嘴型的目的

就是为了吼出来

声音足够大

在战场上通讯声音

不至于被炮声淹没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到了今天

信息产业突飞猛进

普通话日渐普及

数字的特殊读音

在民间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是其中的一些发音

仍然保存了下来

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


“1”在许多的地方

我们仍然发音为“幺”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比如全国各地

都把“110”读成“幺幺零”

而不是“依依零”

同样“119”也不读“依依九”

而读为“幺幺九”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在铁路运输中

也会采用这样的读音

比如幺两洞三次列车

拐道停车,司机明白!


这种因为怕读错

而改变读音的做法

可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

在国际航空界早有先例

由于空中电波传播的复杂

会出现信号失真


加上各国的英语口音问题

比如印度人、新加坡人

澳大利亚人、英国人

虽然都说英语

但是他们的口音千差万别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因此全世界的空管

在语音通信中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

航空通信中应用标准解释法

就好像我们用

“双人徐”来解释“徐”一样

会把“A”读做“Alpha”

“B”读做“Bravo”


为什么1到0会被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记得读高中时

做选择题也有这种情况

英语老师怕发音不清

大家搞不明白


A读作apple

B读作boy

C读作cat

D读作dog


这些奇怪的读法

说起来搞笑

可生活中

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毕竟让人听得明明白白

不产生误解更为重要

是吧!

转自@好奇实验室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头条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