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來華訪問。尼克松此行一度被稱為"破冰之旅",標誌著中美關係由建國後的冷戰對抗轉向和解正常,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自明。此次到訪中國,除了要達成中美建交的政治目的之外,尼克松還抱有兩個小心願:一是嘗一嘗北京烤鴨,二是登上長城看看。

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登長城的前一夜,周總理在體育館陪同尼克松觀看乒乓球比賽時北京下起了鵝毛大雪。

為了保證尼克松總統可以在第二天安全順利地登上長城,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北京市長髮動了80萬人徹夜清雪。雪不停地下,大家夥兒就一遍又一遍地掃。從釣魚臺到長城的烽火臺將近70公里的路面上乾乾淨淨,不見一絲雪花——第二天尼克松登長城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番景象。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民眾在奮力掃雪

當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也不過是動員了30萬群眾,在得知中國動員了80萬人清雪之後,尼克松表示驚歎和憂慮。因為他在這件看似微小的事件中看到了中國人民強大的凝聚力與行動力——這是一種根植於民族骨血深處的足以令人膽戰心驚的力量!

此次中國之行給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帶給他深刻的思索,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必須在今後幾十年之內,在中國還在學習和發展它的國家力量的潛力的時候,搞好和中國的關係。否則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面對世界歷史上最可怕的強大敵人。"

對於未來的中國,尼克松還有四大預言:1.中國經濟將迅速崛起。2.中國將成為軍事強國。3.中國將全面超越美國。4.中國的沒落將從遺忘傳統文化開始。

前三個預言我們或是已經實現,或是正在實現。真正值得我們警惕並深思的卻是尼克松的第四個預言。

根植於國與民之精神與血液中的五千年文化究竟是什麼?何以使尼克松如此慎重審視並衷心歎服?又如何小至影響到個人的行事風格,大至左右國家命運?我們不妨來探究一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與性格。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1. 深入骨髓的家國觀念:有國才有家

在漢字中常常將"家"與"國"聯繫在一起,有"國家","家國天下"的說法,由此也可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家與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周易》的《家人卦》中出現了由家及國的思想、《詩經》中也有"家邦"的稱呼、《尚書》中也有"天下農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的說法。

在諸多思想中將個人、家庭、國家聯繫得最為緊密的學說就是儒家思想。呂思勉先生認為儒家思想是對西周政治經驗的總結。何以這樣說呢?儒家最顯著的特質就是"禮樂"與"倫理"。而西周政治制度之根本正是"禮樂制"與"宗法制","禮樂"規範了人們的行為準則,而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則規定了倫理尊卑。

孔子在"禮樂"與"宗法"的框架下提出了"忠"和"孝"的標準。"忠"相對於國而言個人應當具備的品質,而"孝"則是相對於家而言個人應該具有的品質,《孝經》言"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正是這個道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更是家國一體的具體體現。

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歷代文人也大多形成了以家國為己任的觀念:曹植寫"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范仲淹立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杜甫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陸游至死猶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灑脫如李白也夢想風雲際會,安濟天下,更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因此,每當在"家"與"國"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中國人往往選擇舍小家而顧大家,在危機面前極具犧牲奉獻精神。

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最小單位,而家庭又是國家的基本單位。如此強烈的家國觀念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中國人通常以家庭為中心並且擅長集體主義。集體主義意味著人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會將自己放在群體中考慮。由此中國人通常具有大局意識,在危機中往往能夠準確地自我定位,做到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其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墨家"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俠義"思想以及"兼相愛,交相利"的"兼愛"觀念。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西方國家則不然。以美國為例,相對於集體主義他們更青睞個人主義:"在西方文化中個人至高無上,個人主義是首要而重要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美國可能主導一切。"

這種個人主義表面上是多元化、個性化的包容思想,然而從華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以及種族歧視可見其本質是具有排他性、狹隘性的。

眾所周知,美國的發家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兇殘的殖民擴張與資本壟斷粗暴地搶奪市場造就了美國人民自私好鬥的民族性格,因此,當有危機爆發時美國人民往往表現鬆散,缺乏集體意識與犧牲精神,而自私之本性則更容易引發其內部混亂。

美國近代邊疆學派創立人特納曾說:"他者的存在都是我的威脅",由此也可以管窺到根植於其民族骨髓中的冷酷無情的叢林法則。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2. 和平觀念下的共贏與發展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業大國。幾千年的農耕經濟使中國人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思想與追求安穩和平的意識:墨家主張"非攻"、儒家講究"慎戰"、道家有"去兵"、兵家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下政攻城。"因此更注重"不戰而屈人之兵",更有佛家的"佛法不殺"。就"反戰"思想而言,諸子百家的立場空前一致。

中華文化自始至終強調"非戰",受此薰染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和平精神,踐行"中正平和"與"以和為貴"。種思想也滲透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使中華民族具備了兼容幷包的厚重文化底蘊。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3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6年為發展科技,繁榮文藝,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方針、1983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這些正是中國"和而不同"與"開放包容"具體體現。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與中國人熱衷於和平相對應的是美國人的平等觀念。但是,美國所奉行的平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相尊重、和平發展,而是號稱"邊疆推進到哪裡,哪裡就有一片新氣象"的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以此為基,美國致力於推行單邊主義,致使世界間壁壘加劇,反而體現了雙重標準下的實質不平等與霸權主義。

儲殷教授將世界比作一個冰塊,中國與美國對待這個冰塊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美國走霸權主義、零和博弈,選擇用硬碰硬用牙齒咬冰塊,牙齒硬則冰塊碎,冰塊硬則牙齒碎,總之一定要決出勝負輸贏。中國則懷抱著和平發展之心,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選擇用舌頭舔冰塊,終有一天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此,中國走一帶一路走得通,而美國扛槍闖天下卻走不通。

這是"舌頭與牙齒"的智慧:牙齒掉光了舌頭還在,更是"水"的智慧:《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3. 多重智慧

上文說過中國古代是農耕經濟,穩定而安分守己,不努力耕種就沒有好收成,因此勤勞是是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的。勤勞不僅是美好的品質,更是生存的智慧。儲殷教授還講過一個很搞笑的例子:第一代華人在美國混得很慘淡,但是通過勤勞與積累,第二代時就能開華人餐館,第三代就可能培養出一個工程師,第四代就可能出現一個議員。假如是意大利人在美國,第一代買披薩,第二代買披薩,第三代依然買披薩,第四代則可能是在網上買披薩。

在此沒有任何貶低的含義,姑且將之看做一個玩笑。但是,結合我們的父母家庭與社會發展不難感受到中國人拼了命的努力。這樣的努力雖然辛苦,但卻使整個社會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朝氣。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中國人的智慧是多重的,既信奉穩定不變的中庸,又崇尚靈活的變易。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在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事物的兩面性。《易經》就集中體現了事有兩面,物分陰陽的思想,所以即便不是每一個人都讀過《易經》,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懂得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懂得這兩個道理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在面臨悲慘境遇時我們往往會心存樂觀,在人生得意時也往往能夠自我警惕,居安思危。二是在人與人相處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留有餘地,相互尊重,嘗試易地而處。所以大部分人喜愛儲蓄,不重享樂,無非是為了積攢足夠的力量以應對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危機。

這樣的文化積澱賦予了中國人更高的格局,這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

同中國人相反,美國人更注重物質享受,喜愛超前消費,頗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味。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4. 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特指於某種學說或某個宗教,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是5千年浩瀚文明中眾多思想流派的沉澱與融合,更是宗法文化、農業文化與血緣文化相互滲透的產物。

《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約略可以概括中國的民族精神。

而今的中國攜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激揚著民族精神,正一往無前地努力奮進。

阿美士德認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敲開中國的大門,拿破崙輕蔑地回覆:若同這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家作戰則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同時他還評價道:"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覺醒將震驚世界。"

現在,這隻獅子已經醒來了!

文化基因與民族性格——中國屹立5000年之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