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鬼谷子的四大弟子皆不得善终?

用户8195516487713


趣谈答案:所有的问题都只出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鬼谷子,因为鬼谷子理论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讲究的就是丛林战争。

倒霉的商鞅

既然题主说到了鬼谷子的四大弟子不得善终,我们就得举出几个例子来看看鬼谷子的所有弟子是怎样倒霉的以及怎样落魄的。

按理来说商鞅非常的不错,也非常的优秀,商鞅变法,尽管动了秦国绝大多数人的奶酪,但是让秦国短时间之内强大起来了。

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富有成效的,绝大多数变法都会失败,比如光绪皇帝的变法,比如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第一你没有强有力的手段,第二变法必然会触及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会反扑,会拼尽全力不让你变法。

但是商鞅变法成功了,不得不说是个另类,变法成功的所以很开心,怀顾四周天下已经难逢敌手,不久之后就死掉了。

是不是感情线突兀的比较厉害?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变法得罪了太多的人,而得罪了这些人,他根本没有办法应对。

倒霉的白起

白起是谁呢?我不说大家都能够知道对不对,在攻克赵国行军作战的时候坑杀了赵国40万的士兵。


如果说那一战让白起一战成名的话,那么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战争,就会发现白起起到的作用,其他人永远无法代替。

因为根据不完全数据记录,白起一共屠戮了多少人呢?我们没有办法作出具体数据,但是可以用一个比例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战死的所有将士,所有的士兵当中有一半是和白起有关的。

这么一想白起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的人肉屠场,而白起不但杀降兵,不但杀将军,简单来讲,凡是与秦国不同心的,凡是与秦国不同路的,该杀都杀光了。

可就这样的一个人物,最终竟然被逼到了自杀的状态。

倒霉的吕不韦

吕不韦按理来说是最倒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通过年轻的时候一次政治投机,眨眼之间变成了整个秦国的丞相。

而且吕不韦当的丞相跟其他人当的丞相截然不同,吕不韦当丞相的时候,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人敢威胁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是皇帝的父亲的救命恩人。

但是没有想到吕不韦在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同时,引来了皇帝的妒忌,也顺带着把自己也折腾死了。

鬼谷子的绝学

我们不得不承认鬼谷子非常优秀,眨眼之间能够培育出500个弟子来,而且他所培育出来的这些弟子绝大多数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顶尖人才。

但是大家也发现了,绝大多数顶尖人才都没有得到善终,比如白起,比如商鞅,比如吕不韦,这些人最终都没有落到个好下场。

原因很简单,因为鬼谷子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鬼谷子的战略体系就是丛林法则,:你强你有理,你弱你无理。如何把强变弱,如何把弱变强,中间所参与到的屠戮,血腥镇压等等手段全都是鬼谷子教授给弟子的。

换句话来说,我们来看看商鞅:商鞅变法剥削了绝大多数贵族的利益,白起残酷的杀戮了绝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至于吕不韦更是权倾天下,几乎除了皇帝之外,他谁都不看在眼里。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逆推一下,正是因为鬼谷子知道的东西太多,正是因为鬼谷子交给自己的弟子的东西太多,让这些弟子们全都身居高位,这些弟子身居高位就会生成一个体系,就会形成一个脉络。而这个脉络是以不让他人崛起,占据他人生存空间,作为最终结果。

如果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描述的话,那就是:身居高位风必摧之,这些弟子之所以受到了摧残,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太高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问题:为何鬼谷子的四大弟子皆不得善终?

  首先鬼谷子的弟子众多,入世被世人认可的有四个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至于他们为何都不得善终,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性。

  ①首先是孙膑,因擅长兵法遭到同门庞涓的嫉妒,正是这种嫉妒让庞涓迷失心智,竟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将孙膑活生生地整成了残疾人。

  ②庞涓是被乱箭射死,他的死就有些咎由自取了。若不他的嫉妒,怎会残害同门,逼得孙膑伏击在马陵道,将他乱箭射死。

  ③苏秦曾六国拜相、荣归故里。只可惜苏秦也难逃凡俗,竟私通燕易王的母亲,害怕被杀害便去了齐国。这时又轮到人性的嫉妒上场了,齐国众大夫为了争宠,便派人刺死了苏秦。

  ④张仪,就比较出名了。多次戏弄楚怀王,屈原也因此沉江。奈何张仪纵有雄辩之才,也躲不过众大臣的中伤,因为担心被秦武王杀害,设计重返魏国,郁郁而终。

  【纵观这四人,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皆败于人性。】






桃桃是爱历史的女孩子


鬼谷子原名王诩,道号玄微子,是战国时期最显赫的人物,他额头长有四颗肉瘤据说这是28星宿中的“鬼宿”之相,自古以来人们都尊称鬼谷子为纵横家的开山鼻祖,兵法谋略的集大成者,由于他退隐后隐居的地方叫鬼谷,所以自称为鬼谷子!

鬼谷子虽然退隐,但是他的弟子遍布天下,最著名的就是他培养的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和军事家孙膑,庞涓。



苏秦!

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的是纵横之术,出师下山后曾周游列国,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挂上了六国相印。为抵抗强大的秦国,苏秦向六国提出合纵,让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他的这种策略最终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后来苏秦在齐国被指证为间谍,最终被车裂而死!


张仪!

张仪也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跟苏秦是师兄弟,张仪下山后投靠到了秦国并挂了秦国相印,为了破坏苏秦的合纵之策,张仪运用了连横之术,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让秦国越来越强大,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张仪在秦国逐渐强大后,选择急流永退最终得以善终!

孙膑!

孙膑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军事谋略,孙膑比较聪明深受鬼谷子喜爱,从而遭到庞涓的妒忌,两人下山后同时投靠了魏国,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最终孙膑被庞涓迫害,遭受了膑刑落下残疾。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到了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孙膑在功成名就后学习其师父鬼谷子隐退,最后无疾而终!

庞涓!

庞涓也是鬼谷子门下弟子,是孙膑师兄,他学成之后一直为魏国效力,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他曾率领军队打败过凶猛的秦国,还曾率兵将赵国击败,使赵国失去了霸权资本,而庞涓最终在马陵之战时被孙膑使计射杀!



当然,鬼谷子的弟子还远不止他们四人,像商鞅,毛遂,范蠡等战国时期的名人据说都是他的弟子!


唐古看今


鬼谷子,不出门而通晓天下事,翻云覆雨!

鬼谷子,假徒弟之手指点江山,拨弄时局!

鬼谷子,深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谛,恪守天理循环:世间万物,相生相克!

所以,鬼谷子的徒弟也是以两人组、二人杀的组合出世:

一个在阴,一个在阳;一个在攻、一个在守;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合纵,求生;一个连横,求霸!

作为兵家大师、谋士鼻祖、纵横大咖,鬼谷子不会让任何一个徒弟一手遮天,因为“物极必反,亢龙有悔”,所以一个徒弟下山后,必有另一个徒弟紧随其后,逆其道而行之!

很多人说鬼谷子狡诈阴险,所以让孙膑、庞涓师兄弟自相残杀!其实,没有哪位大师忍心看自己的衣钵互殴。

鬼谷子已经超然物外,无意于庙堂之高,也不屑于江湖之远!独爱枯坐冥想,想累了就下棋,怎奈世无对手,只能自弈,双手互搏,而他的徒弟组合就是黑白子,各显神通、纵横捭阖,而鬼谷子就是那位气定神闲的下棋老人!

每一个徒弟在棋盘上,都是必死之棋,不论怎么左突右进,都是十面埋伏,无路可逃,非死即伤。然而鬼谷子只负责传授驰骋天下之谋,而对于结局却闭口不言,天机不可泄露!

第一局: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绝地之死!

这是一步死地之棋,只能留一子,非生即死。鬼谷子狐疑不定,双手各执一子,思虑良久,谁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膑遭受酷刑而不坠青云之志,逆境逢生,报髌腿之仇,庞涓万箭穿心!

鬼谷子不忍同门相残,长叹一声,满盘皆输,不如再下一局。

第二局:口若悬河、兵不血刃,纵横开阖!

这一局没有刀光剑影和仇杀,只有清谈和游说,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拨弄时局!逞口舌之能,历来被仁人君子所不齿,其实这是一种洞悉时局的自信和笃定,也是超出言语的至深智慧!

苏秦舌灿莲花,挂六国相印,剖陈时弊,合纵抗秦,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张仪诡辩之才,言可敌国,语能破国,玩弄各国于股掌之中,辅助秦国暗黑崛起,成为战国终结者!

残局:皆败皆杀,没有赢家!

鬼谷子的徒弟有个共同基因,那就是人品都有裂缝,道德底线深不可测。这就像LOGO一样:

鬼谷出品、必是残品!

庞涓灭绝人性,残杀同门,还把已经残疾的孙宾扔到猪圈,变成“孙膑”,最后被孙膑反杀,万箭穿心!

孙膑:退隐江湖,残躯了却余生!

苏秦与燕王之母暗通款曲,不忠不义,最后被车裂!

张仪出尔反尔、阴险狡诈,戏弄楚怀王,导致楚国国破,屈子投江!张仪的结局尚可,郁郁而终!


乌兰大侠



一、什么是善终

1、百度”善终“,如上图。善终三解。一是善始善终,二是办好丧礼,三是正常死亡,不死于刑戮或者意外的灾祸。联系答题的题目,显然题主说的是第三个:不死于刑戮或者意外的灾祸。

2、善终,是春秋笔法之下的、中国史书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儒家衡量人物成功失败的标准。最典型的有二。善终的典范范蠡,不得善终的典型商鞅。


二、先看范蠡

范蠡,自号陶朱公,是自诩经商有道,赚钱有成。被称之为南阳商圣、文财神。不过这些本题讨论无关。说过就过了。无须讨论。跟本答题相关的,是范蠡从政的经历。

范蠡和文种都来自楚国,并且之前就认识。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两人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正是范蠡和文种的投奔,越王勾践才得以复仇,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相信是众所周知,无需赘述的。然而,灭吴复仇之后,范蠡选择了悄然隐退(未进越王勾践许可,甚至是瞒着越王勾践的),原因却是著名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文种选择留下来,结果也真的被越王勾践杀死,遭遇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综合看来,越王勾践是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屠杀功臣的。范蠡是因自己的功劳被迫隐退。文种没眼色,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三者,有哪一个结果是可以作为人身奋斗目标的嘛?

若范蠡奋斗的结果,就是被迫逃离自己帮助建立的国家,这也算善终的话。哪文种最终被越王勾践杀死,算不算善终?请注意:范蠡和文种的区别,仅仅是范蠡及时逃脱了。难道儒家的善终就是及时逃命?


三、后看商鞅

(本图来自《大秦帝国-裂变》截图)

PS:王志飞饰演的商鞅,在这幅图片上显示的是傲滋滋的样子。我喜欢这副傲滋滋的样子。

车裂商鞅,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相关内容来说,比较靠谱。先贴上史记原文。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众所周知,商鞅变法是秦孝公赢渠梁和商君卫鞅联手的杰作。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书中,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被形容为“青山松柏”,青山是松柏的根基,松柏让青山充满活力和生机。这句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应征了这一点。商鞅之死,是秦孝公赢渠梁死后的事。赢渠梁没有辜负商鞅。

2、【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只是“欲反”,也就是想反叛,商鞅就逃亡了?难道强如商鞅这样的千古人物,连动机论不能成为证据,没有证据无法刑法的简单道理都不懂?

3、【“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这是历史上儒家吐槽商鞅变法的一个著名点:商鞅制订的法律,结果商鞅自己被法律约束,以至于住宿都没人接收。我勒个去。难道在儒家的逻辑里,儒家若制订一条故意杀人者执行死刑的法律条款,儒家从此就可以随便杀人,怎么都不算犯罪?

4、【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魏国因公子卬被商鞅欺骗的事,仇恨商鞅。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魏国人这么痛恨商鞅,为啥不把商鞅抓起来献给秦国?仅仅是拒绝商鞅入境。这句《史记》记载,是想说明魏国人都是蠢猪嘛?

5、【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商鞅叛逃到秦魏边境,这本身就是对商於百姓的抛弃和背叛。叛逃不成功居然回来找商於百姓一起反叛,商於百姓还跟着商鞅走。商於的百姓都是白痴嘛?

6、【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不是一直说车裂商鞅的嘛,怎么是在黾池就杀死了商鞅?难道车裂的仅仅是商鞅的尸体?

7、【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秦惠王赢驷对商鞅的仇恨是足够大了,以至于尸体都不肯放过,还有五马分尸。

8、【遂灭商君之家】,我勒个去。谋反原本就是诛族大罪,秦惠王赢驷又是足够仇恨商鞅了。怎么着也是灭九族啊,灭三族、灭族都跟五马分尸不匹配。怎么结果仅仅是灭家,这也太轻了吧?按这个记载,秦惠王赢驷分明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治国跟儿戏一般。面对商鞅,刚刚还是苦大仇深,一转脸就爱意泛滥?

结论:要么是司马迁先生是个弱智的精神病,要么是《史记》被春秋笔法篡改成了一个精神病。一段商鞅之死,怎么着也不能写出这么多漏洞啊。太吓人了。


四、再说商鞅

商鞅被杀并被五马分尸,肉体上看是足够惨的。但是,人之所以是人而区分于其他动物,根本在于思想。商鞅是必然会死的,活到80、活到100还是会死。即便活成范蠡哪样,最终还不是死嘛?肉体是不可能永存的。以寿命长短论,“千年王八万年龟”摆在这里,活不过百年的大多数人,活一生岂不都是耻辱?

商鞅变法20年,让一个穷弱的、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秦国,变成一个强悍的秦国。商鞅虽死,但商鞅法治被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们坚持了150年,最终在秦始皇手中实现了“兼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商鞅统一度量衡的基础上,秦始皇发扬光大,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等等,并创立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政治制度,而这个制度又被后世历朝历代继承了2000多年(皆秦政也)。中华作为一个国家也好、作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也好,可谓处处能见到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影子。商鞅作为一个人,活到这份上,还有什么遗憾嘛?


五、再说儒家善终

承一。善终的标准是“不死于刑戮或者意外的灾祸”,也就是无病无灾的老死了。按这个标准,有很多人都是不符合的。

敬职敬业,为事业奋斗终身的,一旦生病就不是善终?

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都不是善终?

面对异族入侵,崇尚“有限反击”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不知道打过多少仗。战场上牺牲的都不是善终?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难免遭受天灾天祸。死于天灾天祸的,都不是善终?

。。。。。。

所以:儒家的善终是一个混蛋逻辑。以儒家善终作为立身准则,一旦碰到异族入侵的战争,当汉奸才是唯一的选择。


我想用伟人的两句诗结尾。作为一个国家也好,作为一个民族也好,必须有这样的冲天豪气!


沧桑短笛


有句话叫名师出高徒,徒弟厉害不厉害,师父很关键。

鬼谷子就是个极为厉害的师父,他半人半仙,神龙见首不见尾,谁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大岁数,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本事。

鬼谷子就是一个谜!


鬼谷子一生收了很多徒弟,有多少呢?500多名,就算50人一个班,这也要分10个班,真纳闷了,这么多班级,鬼谷子一个老师怎么教的过来呀!

不过倒是能收不少学费,一个学生一年1000的话,这一年就是50万,可以了!

这些徒弟当中,颇有名气的有: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魏昂、茅蒙、要离、范雎、猗顿、田穰苴、蔡泽、邹忌等等。

鬼谷子的这些弟子当中,排名前四位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四位同门师兄弟,按理说应该相亲相爱,情同手足才对,但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苏秦和张仪是对手,孙膑和庞涓是仇人。

先说苏秦。


苏秦是第一个学成下山的,本来信心满满,准备大展身手的,可是到了秦国见到秦惠王,提出他的“连横”诈骗术之后,秦惠王就回答了一个字“滚!”

苏秦滚回家了,到了家里,全家人都没给好脸色,老婆嫌他没用,晚上不让他碰一下;嫂子做饭都不做他的;父母一见到他,就铁青个脸。

苏秦深切体会到了世间的悲凉,亲情的冷漠,人情的复杂,不过他没有上吊自杀,而是选择另外一条励志的路!

头悬梁,锥刺股!

看来鬼谷子教的东西没啥用,1000一年的学费算是白瞎了!

三年之后,苏秦终于学成了,他卷土重来,这次他不搞“连横”了,而是搞“合纵”,这次他成功了,一跃成为六国名誉宰相,脖子上挂着六国丞相大印,好不威风!


这次,苏秦扬眉吐气,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了!

亲人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父母出城三十里迎接,妻子不敢看他,只敢“侧目而视”,那个可恨的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人啊!趋炎附势,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狗眼看人低……

苏秦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果不其然!

苏秦果断地抛弃了糟糠之妻,后又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了购买车马,甚至卖掉了父亲苦心经营的良田。

这样的人能有好下场吗?没有!

苏秦结局是身败名裂,被五马分尸而死。

再说张仪。


张仪是第二个下山的徒弟,当年他去投奔苏秦,结果被苏秦当做下人一般呼来喝去,百般羞辱,张仪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去秦国了。

为了赌这口气,张仪故意与苏秦反着来,你不是搞合纵嘛,那我就搞连横,结果张仪也成功了!

不过张仪还是挺讲究的,他让人转告大师兄,只要兄弟我在秦国一天,便不会派兵攻打赵国,当时苏秦在赵国,张仪果然没有食言。

最后,张仪急流勇退,舍弃高官厚禄,携结发妻子归隐山林,最后得以善终。

孙膑


孙膑大家比较熟悉了,他与庞涓相恨相杀,同门相残,真心丢了鬼谷子的老脸。

不过,孙膑结局挺好的,急流勇退之后,归隐山林,潜心修书,最后写成了《孙膑兵法》。

庞涓

马陵之战,庞涓被孙膑打败,自刎而死!


一半秋色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鬼谷子四大弟子: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

为何四人都以凄凉结束自己的一生?

首先来说一下,相爱相杀的孙膑和庞涓:庞涓战国时期常胜将军,辅佐魏慧王征战天下,深得魏王器重。孙膑是庞涓的徒弟,魏国强大后,孙膑投奔庞涓,因能力出众,而遭到深受魏王重用的庞涓嫉妒,设计谋害孙膑,致使孙膑成为残疾人,孙膑逃往齐国,齐魏大战,才有了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最终庞涓死于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被杀于马陵道。而晚年的孙膑受到齐王的猜忌,开始了逃往之旅,郁郁寡欢而终;

再来说一下,苏秦与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然而身处齐国的苏秦心却在燕国,他给齐闵王多次献计,却反而将齐国带入了低谷,其主张攻打宋国,遭六国联合征伐,也招致齐国士大夫们的憎恨,最终死于齐闵王的车裂极刑;

张仪与苏秦所行之道恰恰相反,主张“连横”。在苏秦的提携下,做了秦国的大夫。在他的协助下,秦国逐渐强大,主张欺楚,在攻打楚国之后,楚国日渐衰落,为今后统一奠定了基础。张仪一生服务秦国,却在秦武王上位之后,遭到驱逐,从而逃到魏国,而一直被打击的魏国,岂能容下他。

鬼谷子这四位徒弟,可谓两两相抗,却都未能善终。或许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以上是关于鬼谷子四位弟子为何名扬天下,才能卓越,却凄凉而终的分享,欢迎大家补充指正,一起探讨!


明德儒商书院


在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高人,他不与世人来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将他与老子同列,不仅如此,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成了国家的二把手,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被称为史上最牛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一生只收了四个弟子,但个个都牛逼哄哄,都是大大大奇才,武可安邦,文能治国,史称鬼谷四友,他们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和张仪,这四人虽说一个比一个的名气大,都功成名就,但他们几乎都不得善终。


孙膑,郁郁而终

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也是庞涓的师弟,因为当时学的要比庞涓好,在下山之后被庞涓骗到了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也许最初庞涓邀请孙膑来魏国是一番好意,但是后来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比自己更强又担心自己没用处被淘汰,害怕自己地位不保,于是就设计将孙膑的双腿给砍掉,使得孙膑成为了一个残疾,还将孙膑关进猪圈变成活死人。


后来孙膑想尽办法逃到了齐国,并且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打败庞涓还杀了他,可惜的是后来孙膑却受到了齐王的猜忌,无奈他选择了隐居,郁郁寡欢,最后病死于隐居地,但也有人说孙膑是被杀的,反正他是惨死的。

孙膑作为齐国的军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虽被同门庞涓陷害,被挖去膝盖,但身残志坚的孙膑还是顺利的报仇雪恨。

庞涓,乱箭射死

庞涓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下山后就加入了列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作为战国公认的兵家大才,在被魏惠王提拔之后,庞涓对军队进行整顿,训练出了一支精锐部队,打败了凶悍的秦国军队,但是在桂陵之战输给了同门师弟孙膑到马陵之战时更是被孙膑设计被射成了刺猬。


苏秦,被人暗杀,或者是被车裂

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他不属于任何一国,但他却佩挂燕、赵、魏、韩、楚、齐六国相印,主张合纵抗秦,他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但其实苏秦真正的主子是燕国,他在齐国做间谍,将当时原本强大到跟秦国比肩的齐国一步步带入深渊,尤其是苏秦让齐国吞并宋国,从而招致了其他六国的征伐,苏秦的举动遭到了齐国士大夫的憎恨,便雇杀手将苏秦暗杀了,也有的人说是被齐王处于车裂而死的。

张仪,下场最好的一个

张仪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高徒,但却是冤家对头,苏秦主张合纵抗秦,而张仪作为秦国的丞相,他主张的是连横,专门破解苏秦的合纵,他游说、离间、瓦解各诸侯国,最终使秦国能各个击破,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张仪帮助秦惠文王使得秦国迅速崛起,逐渐强大起来,而秦武王上台后却过河拆桥,嫌弃并赶走了张仪,张仪不得已只好去了魏国,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无比的惆怅,情绪低落,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四人分侍不同君主,互相敌对,他们做不到无为,而是做有为,做有为在同一国家,有时呈现不了,只能在不同国家,这势必就会引起争斗,这么厉害的人所引发的战争必然都是大的战争,因此他们不得善终就很正常,因为间接死于他们这些兵家之手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就是作孽。








遗产君


不要把小说家言当作历史来看。据我所知,和孙膑是鬼谷子徒弟的说法,来自明朝署名吴门啸客的《孙庞演义》。《史记》中只是说两人“俱学兵法”,并没有说两人是同窗。而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苏秦出道的时候,张仪差不多已经退休了。如今关于《战国纵横家书》和《史记》中这一部分的记叙,也是有争议的。再说,鬼谷子在《史记》中只是略略一提,这个人历史上是否存在,《鬼谷子》一书是不是伪造,都不曾有过定论,在这样的基础上谈为什么鬼谷子让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恐怕有些滑稽。争议姑且不论,或者我们退回一步,说这几位的作为。战国时士风讲究各为其主,兵家纵横家尤其如此。既然出仕于敌国,情况需要便必须兵戎相见。不要说这四位,包括后来的韩非和李斯也是如此。你说他们没有节操,我却要说他们公不废私,恰恰是职业化的体现,一正一反,评价可以完全颠倒。


爱历史的大小姐


鬼谷子的四大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

庞涓心胸狭隘嫉妒残害同门孙膑,苏秦主张合纵抗秦,直接阻止了六国的互相伤害,间接阻止庞涓和孙膑的仇视,而张仪主张连横亲秦,破了苏秦的合纵之术,导致六国互相猜疑,给秦国创造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庞涓输给了孙膑,而孙膑输给了苏秦,苏秦最后输给了张仪,兄弟四人的不和睦,最终造成了他们四人的结局。

如果四人共同辅佐一个国家,那将是多么的可歌可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