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学校、科举、科第…

旧时学校、科举、科第…


在族谱中,散见于各位先祖名录中的有关旧时学校、科举、科第、职官、封赠等方面的名称,皆为昔时所用,现已不用,今人大多不甚熟悉。故采撷有关资料并作相关注释,以便族人有所了解,看懂家谱中的相关内容。

(一)学校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有塾:塾,指古时门东西两侧的堂屋。《尔雅・释宮》云:“门侧之堂,谓之塾”。也指旧时民间教学读书的地方,如私塾、义塾。《礼记·学记》谓“古之教者,家有塾。”家有塾者,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之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

党有庠:党,系古时地方组织,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谓:“五族为党(郑玄注:党,五百家)”。庠,音 xiang(详),中国古代学校之名。《孟子.滕文公上》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注:射,古时官名,商代设置,掌射,见于甲骨ト辞。常以百人为小队,称“百射”或“射百”;300人为中队,称为“三百射”或“射三百”)也。夏(指夏代)曰校,殷(指商代)曰序、曰庠,学则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术有序:《礼记·学记》载:“党有庠,术有序。”术,音shi(室),通“遂”。遂,原指道、通路、水路。《史记・苏秦列传》谓:“禽(擒)夫差于干遂(司马贞注:遂者,道也)。"《考工记・匠人》谓:“广ニ尺,深二尺,谓之遂。”遂,又为古代行政区划。《礼记・学记》谓:“术有序(郑玄注:术,当为遂……《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后又以“遂”引申为远郊之地的行政区划,《书・费誓》谓:“鲁人三郊三遂。”周代制度,百里之外,200里之内,分为六遂,每遂有遂师,管理政务。《周礼・地官・益人》云:“大丧,帅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序,古代学校名。《礼记·学记》谓:“党有庠,术有序。”后人通释乡学为庠、亦以概称乡里之学校与教育事业。

国有学:亦称国学,指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始于西周。国学,犹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载,西周之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大学在郊。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大学有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等名称;又有总名:天子所设者曰辟雍,诸侯所设者曰颊宫。后世以国学为京师官学之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此文版权为朱炳国 岳祖瑞所有,未经作者同意,切勿转载!文章配图,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扬州家谱网今日头条号(主编:微尘,编辑:李格格,审核:欧阳晓曦) 原创美文征集: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