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學校、科舉、科第…

舊時學校、科舉、科第…


在族譜中,散見於各位先祖名錄中的有關舊時學校、科舉、科第、職官、封贈等方面的名稱,皆為昔時所用,現已不用,今人大多不甚熟悉。故採擷有關資料並作相關注釋,以便族人有所瞭解,看懂家譜中的相關內容。

(一)學校

《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家有塾:塾,指古時門東西兩側的堂屋。《爾雅・釋宮》雲:“門側之堂,謂之塾”。也指舊時民間教學讀書的地方,如私塾、義塾。《禮記·學記》謂“古之教者,家有塾。”家有塾者,孔穎達疏:“周禮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共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之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受教於塾,故云“家有塾“。

黨有庠:黨,系古時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周禮・地官・大司徒》謂:“五族為黨(鄭玄注:黨,五百家)”。庠,音 xiang(詳),中國古代學校之名。《孟子.滕文公上》載:“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注:射,古時官名,商代設置,掌射,見於甲骨ト辭。常以百人為小隊,稱“百射”或“射百”;300人為中隊,稱為“三百射”或“射三百”)也。夏(指夏代)曰校,殷(指商代)曰序、曰庠,學則三代(指夏、商、週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術有序:《禮記·學記》載:“黨有庠,術有序。”術,音shi(室),通“遂”。遂,原指道、通路、水路。《史記・蘇秦列傳》謂:“禽(擒)夫差於幹遂(司馬貞注:遂者,道也)。"《考工記・匠人》謂:“廣ニ尺,深二尺,謂之遂。”遂,又為古代行政區劃。《禮記・學記》謂:“術有序(鄭玄注:術,當為遂……《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後又以“遂”引申為遠郊之地的行政區劃,《書・費誓》謂:“魯人三郊三遂。”周代制度,百里之外,200裡之內,分為六遂,每遂有遂師,管理政務。《周禮・地官・益人》雲:“大喪,帥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序,古代學校名。《禮記·學記》謂:“黨有庠,術有序。”後人通釋鄉學為庠、亦以概稱鄉里之學校與教育事業。

國有學:亦稱國學,指設在王城及諸侯國都的學校,始於西周。國學,猶國故,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據《禮記》、《大戴記》及《周禮》載,西周之國學,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在王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教學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小學,以書、數為主;大學,以禮、樂、射、御為主。大學有東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學等名稱;又有總名:天子所設者曰辟雍,諸侯所設者曰頰宮。後世以國學為京師官學之通稱,尤指太學和國子學。


此文版權為朱炳國 嶽祖瑞所有,未經作者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揚州家譜網今日頭條號(主編:微塵,編輯:李格格,審核:歐陽曉曦) 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