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城市的保卫者外,绝大部分中国人从2020年的春节开始,度过了无比漫长的宅家生涯。


广大网友纷纷吐槽:


原来一直梦想过猪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才发现猪也不容易!


更有网友为《流浪地球》里那个要去外面看看的韩朵朵“喊冤”,表示自己也想去外面看看。这个话题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但是,如果说无聊到“长毛”,只是广大宅家青年们的抗“疫”体验。


另一边,对于家有孩子的妈妈们来说,可就是另一番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了。


因为妈妈想不通的是,孩子爸爸明明在家,按道理说有个人帮忙应该轻松一些才对,但怎么感觉自己的糟心程度直接double了呢?


这条朋友圈留言让爸爸妈妈都找到了共鸣!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孩子爸爸的委屈在于,我什么都没做,怎么就莫名其妙挨了骂?


孩子妈妈的火气在于,老公在家跟不在家有什么两样?


而且,在育儿过程中,如果孩子爸爸指望不上,会极大增加孩子妈妈的无力感,也会导致夫妻关系变得很脆弱。


其实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处在同样的“无力感”困境之中,是不是我们可以重新反思一下,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也许,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今天分享是的一个被300万妈妈信赖,用自己独创的P-O-W-E-R思维模型帮助无数妈妈重拾力量的育儿导师——

小土大橙子给出的“实战方法论”。


一个原则,两个建议,让爸爸主动参与育儿,让妈妈重拾力量。


1

一个原则,

让爸爸主动

参与育儿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摆脱“丧偶式育儿”的一个原则,就是妈妈要主动让孩子爸爸了解你的辛苦,不要太善解人意。


看完这句话,你可能很不理解,“善解人意”应该是“好太太”“好妈妈”的标配,怎么还让我不要善解人意呢?


养育小孩很辛苦,我们都知道。


如果平时因为心疼孩子爸爸工作忙或者嫌弃他们太粗心,而不让他参与,这是爸爸成为“猪队友”的关键。


毕竟,养育一个孩子会有这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兼顾。


比如——


我们可能不知道所谓“婴儿般的睡眠”是多大一个谎言,孩子半夜折腾,可能是妈妈们最崩溃的时刻,孩子又哭又闹、不舒服、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再看看旁边呼呼大睡叫不醒的爸爸,真是觉得全世界最悲惨的人就是自己了。


也不知道,连拉个粑粑,都要有解开衣服,用旧尿不湿粗擦,用湿纸巾细细擦,等晾干,涂护臀膏,再穿上新尿不湿,重新穿好衣服这么多个步骤,最崩溃的是可能刚换好,孩子又拉了,还一晚上会重复好几次。

……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爸爸全程都没参与,对这些照料细节完全无感,你在那里崩溃,他在那里大睡,他又怎么能理解你的感受呢?


其实,冷静想想,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吃苦,不是累,不是睡眠不足,而是枕边人的不在乎、不理解带来的焦虑和心塞。


即使老公本来再好、再体贴,对养孩子的过程毫无参与,也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很难了解你的痛苦和无助。


甚至他还可能一觉醒来,觉得:嗯,宝宝挺好带的啊。偶尔抱一抱,亲一亲,逗一逗,就行了啊!如果妈妈听到他这么说,是不是更加气不打一处来了。


所以,妈妈需要做的是,找到恰当的时机,让爸爸去了解照顾孩子的细节。别指望他做我们肚里的蛔虫,自觉体察一切,那是韩剧。


从现在这一刻开始,请妈妈们多给孩子爸爸创造更多让他了解你在怎么养育孩子的机会。


只要真实地了解了,才更有可能让孩子爸爸主动参与育儿。


2

两个建议,

彻底告别

“丧偶式育儿”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有了爸爸主动参与育儿的意愿还不够,爸爸持续的投入才是让妈妈彻底告别“丧偶式育儿”的重要保证。


其间,妈妈的态度非常关键。这里,有两个重要建议:


建议1:不要怕孩子爸爸做得不好,就放弃让他参与,做不好也要坚持让他做


很多妈妈会想,让爸爸帮忙,还不够捣乱呢,我自己做得更快。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看法并没有错。


试想一下这个场景:


让孩子爸爸夜里给宝宝绑尿不湿,结果尿不湿没绑好,娃尿了一被窝。


让孩子爸爸拿着挤好的母乳给宝宝喂奶。结果,奶瓶没拧好,喂奶的时候灌了宝宝一脖子,宝宝的衣服全部要换新的不说,辛苦挤的母乳也全废了。

……


但即便如此,仍然建议妈妈忍住吐槽,多给爸爸一些机会,能参与就是好的开始。


就像我们锻炼孩子自己吃饭一样,孩子自己吃得到处都是,还吃得慢,还不如喂饭来得快,但只有坚持让他自己吃,才能养成好的进食习惯。从长远来看,也是一个让亲子双方都轻松的正确策略。


对孩子爸爸的培养,其实是一个道理。


虽然爸爸们一开始好像什么都做不好,会多耗费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但长期来看,坚持做下去一定是可以获得回报,有所成长的。


没有人天生就会照顾小孩,所以每一个父母都是从0开始学的。如果开头因为怕麻烦懒得去引导,把管孩子当作妈妈一个人的事,这个基调一旦开始定下来,就很难扭转了。


建议2:重新审视沟通方式,不要让错误沟通打击孩子爸爸的参与积极性


很多专家都提倡夫妻之间要高情商沟通,但什么是“高情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


其实,遵守下面这两条很简单的沟通建议,就可以让妈妈完美避开错误沟通。


A.妈妈给孩子爸爸的要求要具体;

B.少怼多鼓励,给孩子爸爸价值感。


A:要求要具体


在生活里,妈妈常常会吐槽自己老公有多“直男”,让他收T恤,他可能就只收会收T恤而没收裤子,更别说叠衣服和放进衣柜。


其实,这不是孩子爸爸故意跟你对着干,而是因为女人天生就敏感,会主动发现别人的需求,但男性的思维更直接,你说一他就做一,绝对不去做二。


比如——


如果爸爸在陪宝宝的时候,宝宝拉了粑粑,妈妈会主动去拿水盆、纸巾、尿不湿、护臀膏,特别周到。


但轮到爸爸带,遇到同样的情况,可能都不会主动发现拉粑粑了,你不喊他,他就不动弹,你上手收拾,喊他来帮忙,他可能就拿着尿不湿,甚至空着手就过来了。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会感觉很火大对不对?但是火大也解决不了问题,这要怎么破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要求拆解得更为细致,更为明确。也就是说,希望爸爸怎么做,不妨直截了当、清晰详尽。而且要注意,不要太多说教,不要夹杂太多情绪。


举个例子——


家里的垃圾该倒了,你直接说“老公你去把垃圾倒掉吧” ,就比拐弯说“家里味儿死了”要好,因为男人有时候转不过那道弯,不会体会到你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要他去倒垃圾。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用反问句来提请求,就好比说“垃圾味道那么重,你就不能把家里收拾收拾吗”,如果别人对你这样说,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友好型请求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下次请你也尝试改掉类似的说法。


B:少怼多鼓励


也就是说,在你的请求得到孩子爸爸的支持以后,你要让他知道,他的帮助对你很重要。


与其去挑爸爸哪里做得不好,不如先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然后再告诉他哪里需要改进。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接纳,渴望被肯定,这不是男人或女人某一种性别的需求,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在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也证实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你能够用鼓励代替唠叨,让孩子爸爸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无意义,甚至拖后腿,他才有更大的热情继续投入到育儿这件事里来。


当然,不要误会,少怼多鼓励,不是让妈妈一味地忍让。我们做这些的前提是

夫妻都愿意为了彼此的关系努力一把,让我们所珍视的关系能够更长久、更亲密、更默契。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让男性长时间地、细致地参与照顾孩子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别高,但是让爸爸们高质量地参与一部分,这就比甩手掌柜,完全不参与强了很多倍。

孩子的基本生活照顾

陪伴孩子玩游戏(比如举高高、骑大马、开飞机、躲猫猫等)

亲子阅读或者讲睡前故事

……


通过妈妈的具体指令和安排,让孩子爸爸每一天里有一些固定时间的固定参与事项,就是让孩子爸爸高效参与育儿的最短路径。对于孩子爸爸而言,也会觉得好操作,不会感觉没有头绪、抓不到要领。


3

如何面对

更多育儿过程中的“至暗时刻”


疫情宅家还遭遇“丧偶式育儿”?这位妈妈的回答亮了


其实,在育儿的过程中,除了“丧偶式育儿”,我们还会面临更多的至暗时刻——


月子里,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所以照顾起宝宝来手忙脚乱,家里的人却总是说“怎么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晚上回家,尽管有必须熬夜“肝”出来的PPT,孩子却说“想妈妈”,你不跟他玩,他就不干。


你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孩子爸爸说对孩子那么厉害干什么,但考试成绩一下来,孩子没考好,等待你的就是“平时怎么管孩子的”!


……


身边人的不理解、孩子的哭闹、职场与家庭的“撕扯”……


当这些事成为我们的日常,究竟要如何面对?


其实,很多问题,已经有无数人提供了妈妈怎样去做的方法。但是,我们首先或者说更加需要拥有的是这样去做的力量。


那么,这种力量到底从何而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