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是学习哪个碑帖形成李思训碑风格的,还有哪一位书家练李思训碑,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守中堂


李邕以北碑入行,在学王羲之《圣教序》的基础上,大胆变法,将北碑和行书融合,形成李思训碑的险峭爽朗风格。

《宣和书谱》云:"李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一,将章法改成字字独立,没有圣教序中的上下字连绵结构。

二,字的外形呈方形,左低右高,改变圣教序的长形结构。

三,方笔折笔较多,劲险峭拔,改变王羲之《圣教序》婀娜流丽。

四,将《圣教序》的重心偏上,改变为重心下移,上舒下敛。

后世苏东坡晚年学过《李思训碑》,赵孟頫也学过《李思训碑》,此碑对他们的书法风格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李思训碑》为李邕所书。)


神韵轩书法


李邕是学习哪个碑帖形成《李思训碑》风格的?这个问题有点绕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李邕书风的形成,是学习了哪些碑帖的成果?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李邕的书法。

李邕他的书法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他不以书名世,而是以文章名世,当时很多名士都推崇他为文坛前辈,杜甫与他是忘年交,李白、高适、崔颢等人也纷纷与其交好,行卷献诗以为知己。李邕的书法是到了唐末的时候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认为李邕的书法:“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但是仍然将李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相列为唐代大家。从此之后,李邕的书名愈来愈被后世所重。

李邕的书法主要得益于《兰亭序》和《圣教序》,那个时代,《兰亭序》被李世民那么推崇,很少有人不学的。元代王恽在其《题云麾帖后》有云:

“《兰亭》在古今为真行之祖,自太宗崇尚,一代学者争师宗之。然如徐季海辈,尚未免诰体之俗,况余人乎?公(李邕)于斯时,独能高视远步,造微入妙,临池策勋,固当为右军忠臣矣。”

李邕行书的代表作是《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和《李思训碑》(又名《云麾将军碑》),两刻碑之间相差十年,《岳麓寺碑》在前《李思训碑》在后,这两块碑也最被后人所重视。

后世学李邕的书家众多,例如宋四家的苏轼、米芾都曾取法李邕的书法。而受益最多的当属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了,赵孟頫吸收了李邕行书的笔法特点,把这种笔法用到了他的楷书当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赵体”楷书风格。

赵孟頫《胆巴碑》

另外明代的董其昌也十分推崇李邕,自称平生最爱李邕的书法,对李邕的评价也非常之高:“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他把李邕提高到与王羲之并列的地位,可谓推崇之至,无以复加了。


翰墨今香


李邕是学习哪一个碑帖而形成李思训碑风格,还有哪一个书家学习李思训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李邕是唐代书家,特长喜为文写碑文之颂。他写的李思训碑越肉丝(云麾将军碑)就是一例,还有《岳麓寺碑》。

这是他为李思训将军写的碑颂,古人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触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虞欧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三郎顾之,不觉叹美,


李邕笔墨翩翩自肆,初乍目之,而不令人喜爱,而久乃爱之,时唐人到宋没有效尤,只有苏轼米芾始学之。米芾评云“墨渴笔劲,想见运笔神助。”又云“李邕摆脱子敬,体乏纤浓。”

笔格,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称之为括州(李邕)象比右军龙,言之其笔墨有肥象。

学右军而变体格。成就了自己的佻巧一路,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

后来学李邕书的书家,最铁粉是赵孟頫,从李思训碑学到了神髓,而也走出二王体格,创已风神笔墨。
这也是李邕的字,初看不入目。细看耐赏。


狂喜淡墨a


李北海书法主要得力于王羲之圣教序,后来学李北海者,苏东坡,米芾及赵孟頫等都于北海字中获取养分而后卓然成家。


佛安村人


李邕在历史上是一种很奇怪的存在,他既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当时也并不以书法出名,但唐代很多大诗人、名人都围绕在他周围,比如李白、杜甫、高适、、崔颢、岐王李范、音乐家李龟年等待。

“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李邕被李林甫杖毙后,李白发出如此感慨。而杜甫更是在《八哀诗》中哀叹:“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李邕绝对是唐代的大手笔,但当时并不以书名,直到五代才引起书坛重视,南唐后主李煜曾说:“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此言似乎在贬李邕,其实将李与书圣相比较,本身就是对李的肯定。

李邕书法,并非出自家传,他的父亲李善虽然也是名士,但并不长于书法。唐代书法,崇尚王字,学习书法基本上都沿袭二王书风,李邕也是如此,其用笔笔俊度缓,势方韵圆,其坚劲含蓄处纯属王字一派。

但他又有别于王字。唐代中期,玄宗即位后,开创开元盛世,国富民强,从上至下以丰腴为美,肥美如杨玉环者能得宠即为一例。而此审美反应到书法上,即是玄宗倡导隶书,喜欢丰美。但李邕不善隶书,于是将隶书的丰美加入到自己的行书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史称”放笔增豪,丰体益媚“。

《李思训碑》又称《云麾将军碑》,作于740年。要弄明白此碑特点,必须将之与作于730年的《麓山寺碑》进行比较。

《麓山寺碑》写于他逐渐失宠之时,故气骨峥嵘,沉着雄强。而《李思训碑》时,他又重新得志,再受重用,故写得轻松跳跃,俊美妍丽,但也有人认为其略显轻佻。可见,一个人的书写,受情绪影响是极大的,我们要了解一位书家、一件作品的风格,必须要了解他的历史。

不管怎样,《李思训碑》与《麓山寺碑》,都是李邕的代表作,历来为书坛所重,是李邕书法之极则。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李邕是学王羲之的,不是学碑。齐白石的行书学习的李邕《李思训碑》,把行楷变行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齐白石1910年曾经和湘潭同乡黎薇荪同游麓山,访李邕《麓山寺碑》,但是齐白石用工最多的是《李思训碑》。

齐白石1911年临《麓山寺碑》,中央美术学院藏


《李思训碑》结体方峻、笔画细劲挺拔,这样的字体其实非常符合齐白石的性格。齐白石毕生笔力强悍,源自他天然的性格和作为雕花木匠的生活经历。


《李思训碑》


齐白石曾经对子弟讲:“(我)以写李北海云麾碑下的功夫最大,几乎手不离笔,不仅对着碑临,还背着碑临”。


这件1911年的《竹枝游鸭》,书法风格明显可以看到仿李思训的风格,但是还比较僵硬,仍然带着何绍基的影子。


下面这件1911年作品的书法就能直观看出李邕的影响了。此时仍然是模仿较多。



整个1920年代,齐白石的书法风格在李碑基础上,一致延续瘦硬奔放的风格,同时开始探索自己的自由表现。下图为齐白石20年代书法。



到了30年代,齐白石“衰年变法”,随着画风变化,行笔放缓,逐渐融入画意。


40年代,越发气定神闲。



50年代,齐白石的行书加入了篆书的笔意,去掉了一切险奇、顿挫,回归大自然、大平朴。行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传说中的”人书俱老“



所以说,对于齐白石晚年书法影响最大的就是李邕,但是他学习李邕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融其大意。把李邕的行楷变为行草,获得了更多抒发自我的自由,也更易于发挥自己的个性。


诸城胡子


李师训碑风格来源于赵模千字文,一般人看不到这个帖,在唐宋朝影响力不亚于圣教序


东邪黄药师3


李邕学习的就是王羲之的帖,然继承多少有己意故,其书甚得王法而格调常被人垢病也。



伍增杰字愚翁书法诗词


我觉得李北海学的《龙藏寺碑》碑通过改进形成的。当否?谢谢。


手机用户15828288860


书法大家赵孟頫就是临此贴形成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