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从1940年3月25日创刊之日起,这份报纸就把“群众”二字刻写在自己的报头上。80年来,从《边区群众报》到《群众日报》再到《陕西日报》,报头几经变更,但“群众”二字是它永不褪色的底版。

向群众学习,是自延安时期起报社编辑记者的“第一课”。秉持新闻大众化理念,践行“到群众中去”,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上坡”,写群众的事、说群众的话、听群众来评稿。新闻人深深地把自己扎根在群众当中,群众也给予他们最好的褒扬——称这份报纸是“咱们的报纸”。

时光流逝,但报纸累积了历史,文图凝结着精神。80年,23300期,翻检一张张报纸,回顾一篇篇报道,从战争前线到工程一线,从工厂农田到灾区疫区,从劳动模范到科技能手,从企业家、贫困户到“时代先锋”“陕西好人”,那呈现在纸上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背后无不是一代代编辑记者“在路上”的见证和记录,无不体现着报人的情感与思索。

今天,我们选取这样一组工作照,通过或黑白或彩色的画面,给您呈现几代陕报人走在大地上、融进群众里的实际情景。贯穿这些照片的,是党报人历经时代变迁未曾改变的为民初心,是党报人践行“四力”要求、更好服务群众的使命担当。“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创刊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像出发时毛泽东同志要求的那样,始终“在‘群众’二字上下功夫、作文章”,要像起程不久习仲勋同志勉励的那样,始终“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一直走在大地上,一直走在群众中。(杨小兵 刘芳 张鑫)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代表合影。前排右二为原大众读物社社长、《边区群众报》《大众习作》主要创办者周文;前排右一为《边区群众报》主编胡绩伟;三排左起十五为原《大众习作》主编胡采。(吴印咸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8年群众日报社记者张光、叶天、汤洛(从左至右)在解放战争前线采访期间。 (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9年11月,群众日报社编辑记者阅评报纸。(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50年10月1日,在西安各界庆祝国庆节暨阅兵典礼上,群众日报社总编辑胡绩伟(前左)、记者李迢(前右)乘检阅车参加采访。 (丁一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52年位于西安东大街的群众日报社新大门建成。图为发行人员开始新一天的送报工作,市民在阅报栏前看报。 (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84年陕西日报社记者赵康(左)在武汉采访“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赵康供图)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83年5月,陕西日报社记者肖云儒(中)、高万成(左一)、邰宗武在佛坪采访秦岭野生大熊猫保护情况。(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6年10月,陕西日报社记者王天育(左一)在佳县城关镇采访群众。(闫瑜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4年陕西日报社记者吉虹(左)采访农民科技专家王建华。 (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1年4月,陕西日报社记者杨前进(右)在咸阳市渭城区摆旗寨村采访优良小麦新品系种植专家郭万洲。 (资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9年6月,陕西日报社记者袁景智参加全国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活动采访,到达海拔5222米的澜沧江源头。(老陕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3年5月,陕西日报社记者戴吉坤(右一)采访在西安首批出院的新西兰籍非典痊愈者戴维。 (安涛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3年9月4日,陕西日报社记者胡武功(左一)前往渭南罗纹河东堤决口现场采访途中。 (杨小兵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8年5月,陕西日报社抗震救灾特别报道组记者耿翔(右一)等在汉中灾区“帐篷办公室”赶写稿件。(徐秦生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8年8月,陕西日报社特派记者毛玥进入“鸟巢”采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 (毛家豪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7年9月,陕西日报社特别报道组在延川县梁家河村驻村采访。 (王博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陕西日报社前方报道组在融媒体中心专访十九大代表柯小海(右)。(龚杨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8月2日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发布会在西安南门广场举行,陕西日报社成功开展了现场全媒体报道。 (袁景智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6月13日,陕西日报社记者乔佳妮(右)在湖北来凤县采访老英雄张富清,并向他送上家乡报纸。 (赵晨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4月,陕西日报社记者张辰(右一)在毛乌素沙漠腹地采访治沙英雄郭成旺父子。 (冯雪峰摄)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20年2月2日,陕西日报社记者王国星(右)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预约分诊帐篷内采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 (杜玮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