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之前的两年我一直在做新闻平台上的大数据分析和用户阅读行为研究,对于新闻资讯有一些了解和认识。本文想结合本次疫情谈谈我对新闻媒体的认识。

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绝大多数的媒体人其实是为金钱而工作。这句话没毛病。包括我在内,工作就是为了赚钱。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媒体行业的巨大变革。在我小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那一代人只能从一些中心化的、官方的媒体获取信息。比如,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上我们可以了解时政,被《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影响心智和思想。英美则是BBC、CNN、Fox等电视台掌握电视话语权,路透社经常发布全球时政消息,Reader's Digest是国外版的《读者》。后来,智能手机带来了自媒体兴起,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平均每天占据了中国读者至少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尽管媒体经历了去中心化的过程,更多自媒体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观点分享上来,但是媒体的商业模式没有变。任何一个媒体要么需要有财团支持,要么需要展示广告,通过广告覆盖其内容生产的成本。中国俗话说“拿人手短”,考虑到世界上几乎很少有媒体能够非盈利地、公益地报道,因此,每家媒体都或多或少会为他们的金主爸爸服务。

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互联网资讯平台的商业模式,资讯方提供平台,媒体生产内容,广告主投放广告,用户在其上阅读资讯,消费内容

自媒体或中小媒体机构主要依赖用户订阅和广告。以当前两大互联网媒体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都有广告分红功能,会在文章中穿插广告,广告得到曝光后,平台会给自媒体人一定的分红补贴。无独有偶,当前主流资讯平台,包括抖音、Youtube、知乎、腾讯新闻等等都会有大量的广告。平台从广告主那里获得收入,分给媒体人,希望媒体人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热文和爆款,留住用户,让用户点击更多的广告。总之,流量为王,有了流量才有广告,才有资讯平台和媒体人的分成。

在一些资讯平台,为了筛选出更具阅读价值的文章,平台会优先展示那些点击率、评论量、阅读数较高的内容。这个阅读价值,并不意味着文章本身的真实性。因为,很多真实严肃的内容不会引起用户的参与。比如,推特上路透社一篇对中国疫情的报道只有寥寥数十个点赞和评论。

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3月24日,路透社对中国疫情的报道

而川普发一条Chinese Virus推特就有成千上万的转发、评论和点赞。要知道我们微博热榜是要花上万块钱才能买一小时左右的流量,自媒体人川普凭借几条推特成功将Chinese Virus关键词推向推特的当日热榜,中间没有花费一分钱啊。不花钱,还能宣传自己,这就是在赚钱啊。

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川普N连发,使用Chinese Virus一词,博得全世界的关注

从推特公司的角度来说,自媒体人川普成功带起了千百万级别的阅读,阅读的间隙穿插一些广告,也就是有百万人口会无意间看到投放的广告。假如川普有时间继续运作,他可以带货,可以建立粉丝群,可以穿插一些软广告。总之,有了流量,赚钱不是问题。

对于普通自媒体人,阅读数几百,几乎是赚不了钱的。可能还不够网费。

如果我是一个以资讯为生的媒体人,我会像川普同志那样,发布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言论,占领流量高地。但是,两年来我对各类资讯平台的观察,包括后台大数据的分析,那些热点图文视频往往争议性大,煽动性强,噱头性质居多,内容真实价值一般。如果从一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的开头就能猜得到结尾,那这部作品基本没什么人看了。中学时代我们曾学过,好的文艺作品就是为了制造冲突。

如果资讯平台不进行人为干预,一些对事实以各种方式演绎的资讯内容会被大量阅读、转发、评论和点赞。不仅中文平台,海外平台也存在大量谣言。前一段时间,英美国家的Facebook群组曾经疯转5G网络导致新冠病毒传播的言论,一些文章声称,如果想避免感染新冠,一定要停止5G建设!

想想有些后怕,如果网络平台都是这样的内容,我们绝对不可能获得真相。信息技术让消息以毫秒级的速度传输,谣言和真相物理速度一样快,但是谣言有天然的心理学优势,一些比赛中,很可能真相会输。

由于本文主要想讨论一些媒体唯利是图的性质,因此本文其实也是有偏向性的。我在用一部分人制作的谣言来以偏概全来给所有自媒体扣帽子。其实还是有不少优秀作者产出了很多有责任感的内容。

一些资讯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解决。比如,今日头条增加了大量人工审核团队,一篇资讯如果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点击阅读,会被转到人工团队验证是否能够传播,确认无误之后才能继续在平台上流转。如果下一阶段得到了更大规模的用户参与,还会被第二次转入人工团队,再次验证。但是,小编也是普通人,在新冠病毒这个崭新事物面前,在这个各类突发事件频现的当下,人工团队的审核也无法保证100%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如果某些自媒体人为了糊口而可能选择有争议性的内容,那大的媒体机构呢?对于大的机构来说,财团会支持其报道费用,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机构媒体一般是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的,部分媒体主要为某支党派发声。就在西雅图养老院出现前几例死亡,新冠病毒美国大流行的前夜,支持川普的Fox通篇都在讨论2020美国大选,完全不把新冠病毒放在眼里,而另一边经常被川普怼的CNN已经用网站1/3的版面报道新冠在美国潜在流行了。

川普曾声称新冠病毒是民主党人士用来攻击自己的骗局,声称很多媒体都在制造假新闻。结果真的有大批川粉相信这是个骗局,并痛骂CNN等媒体小题大做,居心叵测,借此扰乱美国和谐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

信息时代,我们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上图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各大媒体,左侧为偏自由派,右侧为偏保守派。从上到下是按照内容分类。

所以,对于媒体机构来说,他们的一些报道其实也在迎合他们的观众。如果观众都不喜欢,没有点击和阅读,对于他们的记者来说就是失败的,业绩考核可能过不去。《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是“东亚病夫”的评论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类文章在他们的读者中有一定的市场。

从对事实真相的还原来看,也许只有路透社、美联社等机构相对可靠一些。

考虑到媒体本身的倾向性,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时政及评论性文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上来扣帽子。更不能听风就是雨,从朋友圈或微信群里收到一些消息就焦虑恐慌。武汉某知名作家靠从朋友那里打听来写作,打听到一张满地都是手机的照片,但是没有图片,她转化成文字,顿时得到各路自媒体的解读,没有照片也要创造一张照片发出来。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极佳的案例,能够引发大脑深处的恐惧,促使人们将其快速转发给更多的人。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信息技术的存在,似乎让眼见也难以为实了,因为我们可以轻松裁剪、修饰和涂改一些图片和视频素材。

以当前流量为王的大环境和各类意识相互冲突的前提下,普通读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以及随之而来的反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认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必急于相信一些言论和信息,而应该用常识和理性来推敲。如果一件事情禁不住理性推敲,那么很可能就是假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