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哪个先哪个后?

红骨


一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通常是不分先后顺序的。

小说创作首先要俱备五大基本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和进展)。小说的人物刻画中穿插着故事情节。同样,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又需要人物刻画来衬托。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每一部故事情节中都突出了他们饰演的人物形象。

1、唐僧的个人形象:有着天下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

2、孙悟空的个人形象: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讲义气,注重感情。

3、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喜欢挑拨离间。

4、沙悟净的人物形象: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但缺乏变通,没有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

小说中的他们每一个人在结识之前,都有过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也都有属于自己鲜明的个性与标签,直到后来被观音菩萨一一点化之后,才勉强开始在一起相处磨合,斗争,排斥,再磨合,感化和吸引。每一次他们的斗争与磨合都是一段小插曲。每段故事中都体现了他们鲜明的人物个性,每个人的个性又在故事情节中处处增光添彩。最终,几个师兄弟才真正和谐的一起共事,成为了唐僧取经路上完美的三大护法。

在西行的路上,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故事,每一部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起起伏伏,扣人心弦,每一部的故事的情节中,无不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吸引着众多观众目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基于此,笔者认为一部好的小说有了好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才会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能突出人物的个性,人物刻画当然也需要故事情节来衬托,具体不分先后顺序,一切因小说的创作来设置和布局。






行云流水999888999



这是个令人无语的问题。

之所以无语,是因为题主的问题给我们显示了一个文学创作门外汉的狼颃与不堪,越发凸显了这种无知在创作领域的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昭示──越来越多的喜爱文学的人士开始从事这个十分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却不知道最基本的表现理论。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无奈的文学悖论。

这真的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是文学创作的寥落悲哀呢,还是文学创作的喜大普奔。

一个人要搞文学创作,这本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谁人心里都有一个曾经的过往和泣血的故事,能够准确表达出来实在是一种幸运,对于创作者本人也是一种幸福感的巨大膨胀。

但目前最为残酷的现实是:一些还没搞清文学创作是怎么回事儿的门外汉,开始觊觎文学塔尖上的那朵玫瑰奇葩,却不知道伸手摘花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有被扎得鲜血淋漓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惜的是,这些人却只是看到了鲜花和掌声,却没看到隐伏在后面的锋芒利刺。

难怪现在的所谓文学和文学创作鸡飞狗跳,四体不安。

当然,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也不合适。就是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禁锢创作者思想的禁地,甚至还鼓励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热情的参与其中。但这还是有一定要求和门槛的,并不是平铺直叙的一条坦途。

就拿专业创作理论来说,一个任嘛不懂的门外汉,怎么着都不能和那些专业的创作人才相提并论,尽管热情高如山深似海,但没有基础的创作者实在是难以担起文学创作的重任。

就事论事。这个问题其实本不是问题,任何一个从事过文学创作的创作者都知道,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并没有先后之分,它是一个有机的创作整体,不能拆分开来单独描摹,更不能使情节和人物脱节。故事讲明白了,人物形象也就自然立住了,这是一种超强的递进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弥合与促进,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粘合剂,使情节和人物气味相合血肉相连。

旧有的创作理论或实践,确实将人物先行立在面前,从头到脚的一通儿描绘,直接而坦白的交代出这个人物的个性和风格,就连藏在内心深处的叵测心机都一览无余,这是固有的套路,却固化了文学形象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更不符合时代性。

这样的文学套路已经远远不适于当下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创作思路的紧箍咒,会极大的限制和禁锢创作者的手脚与思想,最终使文学形象走进固化的死胡同儿。

所以,不要刻意的给人物贴标签,大千世界千变万化,更不能千篇一律的或好或坏,而是千人千面,各逞风流,创作线索也一样,不能按图索骥的按部就班。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一部小说的故事情及人物刻画应该是故事情节先于人物刻划。

人物刻划包括:人物形象、心理活动及对处理事物所持态度等方面。

要想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必须基于故事情节。

否则,再好的人物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故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必先于人物刻划。

只有这样,才会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会生灵活现,栩栩如生。

相传,在很久以前。

在一个村庒,有个叫丁郎的小伙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一起过日子。

这个丁郎,脾气暴躁,对母亲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向,横行乡里,乡邻也敢怒不敢言。

一日,丁郎在田里耕田,休息时,他望见地头一棵大树上有几只乌鸦盘旋着穿梭往来。

他感到很惊奇,仔细注目观察。原来巢里有只老鸟鸦不能动了,几只小乌鸦正轮番给老鸟鸦喂食。

看到这情景,丁郎心里猛地一震:乌鸦尚知反哺,我堂堂一男子汉还经常对老母亲稍不顺心重则打,轻则骂。

我,不当人子,牲畜不如。他暗暗下定决心:从今往后,我一定要痛改前非,好好地孝敬我的老母亲。

这时,天已正午,远远望见老母亲手提饭篮汤罐步履蹒跚地给他来送饭。

他受到了良心的责备,心一酸,快步跑向母亲,他要去迎接他的妈妈,她的妈妈太辛苦了......

谁知,他激动得忘记放下手中的牛鞭,高举着牛鞭张开臂向母亲冲过去。

可怜的老妈妈以为儿子嫌早饭送的太迟要鞭打她,无奈,一头撞死在大树上。

丁郎大哭地扑在了老妈妈的身上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丁郎从此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改往日的坏脾气,他痛心疾首,深深地思念着他的母亲。

他用木头雕刻了母亲的头像,无论走到那,都要抱上母亲的塑像。

每天早上对着塑像向母亲请安,家中大小事都要请教母亲。

天公要测测丁郎的诚心与否。

一日,丁郎在场面上晒着粮食,丁郎带上母亲的雕像坐在一棵大树下。

天空飘来一团乌云,刹时,天昏地暗,狂风大做,电闪雷鸣。眼见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丁郎见状,急忙抱起母亲的雕像向家跑去。

过了会儿,风停了,雨住了,鸟云散去,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丁郎的粮食完好无损。

这一幕乡亲们都看在了眼里:丁郎这个小伙子变好了,大伙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纷纷称赞不绝于耳。

从此,丁郎的孝名广为流传。

他的孝行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楷模。

通过这个民间故事的情节及丁郎们所做所为塑造了一个由坏变好的有孝心的人物形象。

他的潜移默化的性格转移及孝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得以完美的塑造。

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应先于人物刻画。

(图片源于网络)






信天游259345793


没有先后之分,人物形象及其性格是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通过其言行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的描述,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亲临其人的感觉。


千年虫1672


人物刻划


一品軒画廊


是不是先问问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呢?小说写的是人,通过人写事。但是在实际写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分的不是那么清楚。一般认为在动笔前和动笔中你总会想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生的一些什么样的事。不同的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想让你的故事看起来尽可能的真实可信,就得着重细节的刻画。这时候你会发现情节和事界限真的不明显。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大仲马曾经感慨:在写一定程度了以后,发现故事里的人物自己完成了故事,作为作者的他并没有去费力的构思。这一方面当然说明大仲马写稿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甚至可以夸张的假设,他已经把自己催眠,完全的融进了故事里。另外也从侧面说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是分不开的。我觉得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想必是一个新手,如果你写够了足够量的小说,我想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当然,你也许会问: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可能写的出来。我的经验是:哪怕写是来的是粑粑,你也要写,写着写着你就发现,你会了。不要担心写的烂,海明威曾说:没有哪本小说的初稿不是垃圾。


听风听雨听惊雷


个人认为,是人物刻画在先的,因为小说肯定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好的小说,人物得先立得住,然后通过故事情节的跌宕,完整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能够凸显出人物的特点。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总不可能人物形象还没在心中刻画勾勒完善,就开始了情节发展,但是着笔是不分先后的,小说肯定不是第一章介绍人物特点,第二章讲故事情节,人物的刻画需要靠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来确定。但是我们自身在确立大纲,与构架之时,必然是先刻画人物形象。


我认为的人物刻画也不是简单的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大概就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与故事情节没有先后,但是人物的刻画是整个小说的中心所在。小说情节的推动,人物的刻画,用人物描写是没问题的,但只有人物描写是不立体的。内心的道理推动情节是无法感染读者的,反之,环境故事跟着内心矛盾走,就是有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


故事情节需要鲜明的人物特点才能更有魅力,所以人物是故事的线索。情节烘托人物形象的,尤其是短篇小说,更加需要鲜明的人物形象。


陶陶陪你研究事儿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可能更在意故事情节。小说也看了很多,但大多记不清每本里面的人物性格,只记得每本书的故事情节。而且在选择书的内容上也偏向于故事情节吸引人的看,因为大多人物的性格是需要用情节去刻画的,脱离的事实的人那必定是虚假的人物。人存在于事中,需用故事去感染读者。


追梦行人


这个不存在先后顺序问题,两者都可先可后。

可以故事情节为先,在叙事中体现人物形象,通过故事发展让人物形象一步步变得更立体更真实,未尝不可。

但是,也可以先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肖像描写或者神态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深入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也就是先画皮再画血肉骨髓。

以上就是本人鄙陋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


禾小皮


一般来说,故事情节在前,不过更多的是两者交替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