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十年,无论对于工作还是感情,都属于一段不短的时间,必然会有所沉淀。不过我身边确实也有不少从初恋至今,感情都是始终如一的,有的还不止十年,也许他们的感情已经升华到了集爱情与亲情一身的程度。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起源于象牙塔

十年之前,我们都还身在象牙塔里面。一个学的是理工科,一个学的是文科。两个学校也比较靠近,但因为学校比较大,所以学校出发点到目的地有多种不同的组合。譬如说:有时候是从A学校的宿舍楼到B学校的图书馆,或者是B学校的宿舍楼到A学校的教学楼。现在拿地图来看看两校的半径,似乎以前走过的任何两点距离都不是可以用脚步可以丈量的。那时候,我们却走得很开心,也算是比较频繁。这有点像一句话,以前人们结婚,可以跑十几公里去拍一张黑白色证件照,只为让以后婚姻里面爱情永不退色。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难忘大学记忆

也许在高中都属于乖乖学生,所以在大学的时候都想在各方面去突破下自己。一起去对方教学楼上课是常事,但效果往往并不是很好,这就像一个喜欢吃萝卜的人,被硬是灌输给白菜给你;去对方图书馆看书、借书也算是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常常是拎了一大包书籍回来,却发现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又打包回去了;两家学校食堂出品的菜品还是相差甚远,一个是在圈内小有名气的好吃,色香味俱全,价格也公道。另一个主要满足学生的果腹,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男孩子,不怎么挑。

也不知道那时候哪来那么多的精力,竟然有想走遍广州每一个地铁站的冲动,也许是那时候有一个栏目叫做《走出地铁站》,介绍每个地铁站对应地名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好攻略,去广州很多景点去玩耍。当时的地铁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可能有四条还是五条线路,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完成其中的二分之一。之所以草草了之,主要是因为我们发现地铁站外面的世界还是同质化比较高的。但具有地标性的建筑或者景点,我们还是有一起留下合影的。有些门票我们至今也还有保留,门票上的字已经比较模糊了,我们进行了重新填描。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初入社会时光

毕业前的找工作其实是有不少插曲的,但现在记得的主要还是相互间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都不属于广州本地人,但都想留在本地。所以当时有比较大的宣讲会,我们都会去看看,尽量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过程是曲折的,结果还算称心如意。

离开学校的时候,彼此带的东西都不算多,主要是一些筛选过的书籍,还有必备的生活物品。当时居住的地方其实也算是闹市了,但不过是闹市中的城中村。现在想来,环境肯定不算很好,但当时那一段时光是非常快乐的。快乐的来源主要是,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憧憬在各自单位里面能够有所发展,充当重要角色。脱离了象牙塔,就连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也都是很新鲜的。不过当时的我们并不善于持家,常常是买多了肉,买的不是最新鲜的菜。

也许是还未脱离学校时期的锐气,所以这段时间是我们守护梦想最强烈的时候。饭后一起去公园散步,望着一栋栋的亮着灯火的大楼,我们说那个还未开启灯光的就是属于我们以后的家。初入社会时光,这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弥足珍贵的。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长成为社会人

我们也都不算是属于比较擅长社交的人,但出来学校,在社会发展若干年以后也都慢慢变得成熟起来了。在各自单位都还算属于比较上进的人,工作后若干年,可能为了考证、评职称、加工资、升职等都付出了不少。也经历了高峰时期拥挤的地铁是什么样的滋味,广州真正的特色早茶是如何品味的,菜市场哪个档位的菜品是性价比比较好的。

工作繁忙之余,总得去一些地方走走。我们不算特别喜欢出行的人,但也已经不满足仅仅是市内游的景点了,一起去外省逛逛,有自然风光的,也有人文环境的。我们喜欢收集各种票根,比如火车票、高铁票、飞机票、旅游门票。我们不喜欢选择导游,喜欢自由行,但比较尴尬的是经常攻略做得不好,总有一些捉急的时刻。经常会趁着高峰期出行,像亚运会开幕式期间我们就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几个小时。国庆去北京爬长城,全都是脚后跟。但也没办法,毕竟工作后的忙碌,假期是何其少,何其珍贵。尤其是两个人共同的假期。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家和万事兴

工作稳定后,我们也挑了一个数字特别好的时间成家了。沟通方式也发生了些变化,以前会有一些文字类的纸质或者电子版信息给到对方,慢慢地变成精简版,最后变成口头话术。

生日大抵还是会过的,只是规格一年比一年低。原来可能会贺卡加礼物,后来慢慢变成蛋糕,后来变成一句祝福。或者索性,过小孩子的生日吧。虽然如此,大家彼此都不怎么在意。

孩子的出生是最为奇妙,也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们也从零到一学习如何做父母,孩子给了我们很多的快乐。

父母也跟我们一起住了,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家庭的小矛盾,但整体还是一个美满的家。


十年时光,似水年华


下一个十年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