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清军实力最弱,却为何能最终问鼎中原?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清朝入关纯粹是借了明朝内乱之际,捡了一个便宜,论实力他还不是明朝对手,如果不是李自成出现,明朝江山风雨飘摇,主要能征善战的大将被李自成闯军扳倒,导致边关及北方各军镇一片空虚 ,也不至于让大清这样轻松如入无人之境。还不是李自成帮清朝清除了明境内的抵抗实力,才给清朝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入住中原,按理说应当感谢李自成的贡献。

要说论实力清朝与明朝对比还仍有差距的,它当初也不就是大明的臣子,在东北一隅只占了一个小地盘而已,并不是整个东北北到外兴安岭南到渤海是他的,也包括库页岛,清朝在入关前,仍未统一完东北,只在老家建州女真地盘转悠,依靠长白山下牡丹江,绥芬江,毗邻鸭绿江,慢慢统一周围各部。对象尤其是散乱分割的女真各部,像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叶赫等等,还牵扯到东部蒙古各部,科尔心,察哈尔等到后林丹汗部众归附大清,漠南蒙古诸部正式承认大清皇帝正统性,所以清朝发家也就是与游牧民族打交道才站稳了脚跟。

于此同时在东部各部还有明朝臣属部落,是原明奴儿干都司的原官署臣,当时首府并未在东南建州女真处,而在黑龙江上游的奴儿干城,他才是号令女真各部的总指挥。所以清朝除以南要面对明朝压力以外,以北周边也要面对明朝残余压力,如果集中力量对付明朝,在辽东取胜,直接南下势必会担心后方起火,与明朝来个南北夹击。

所以清朝那时周边环境自然极为不利,原因对这样新生王朝而已只是一个邹型而已,但仍保持原始部落体制,自从努尔哈赤立后金汗国不久,到儿子皇太极手上一切改了,也是过于匆忙,制度各方面还不完善。如果要与幅员万里的大明抗衡,势必人道而长远。

主要是大清作为东北一隅只是关外一个不起眼的政权而已,他与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不无两样,刚起家想一口吞掉大明怎么可能,毕竟明朝又不处在分裂局面,它相比成吉思汗时代中原要强大得多,人口上亿,拥有故金,西夏,南宋,大理总和,加上北方坚固无比的万里长城,哪能容清朝任意妄为,豪取大明江山 ,所以清朝是忌惮明朝军事实力的。虽然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打响明朝第一枪,以取胜暂获胜利,可后来在取明边关城镇却步步维艰,在辽沈宁远之战,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伤了努尔哈赤,让其不得不败北,这也是清朝一个痛处,即是忌恨又是畏惧。虽然经历两代君王艰辛的把明朝关外军事力量清扫出去,可一关比一关难,由于人数处在劣势,山海关的死守也让清朝无处下手。

即便李自成到最后把大明灭了,清朝仍无动于衷,只有眼睁睁看着大顺占有本该奋斗几十年的劳动果实,自己明知实力不行,他又放出信号与李自成联合共覆大明,可人家不理他,毕竟大顺人力在这里摆着,百万之势,而清朝只不过区区二十万。最后不得不向吴三桂投怀抱李,巴结山海关守将,多亏出了一个多尔衮和精明的孝庄皇后才把吴三桂心给收拢住,离间与李自成的关系,给他丰厚奖赏,才让他打开关门,放清军入关。如果吴三桂坚守死守,和大顺增援部队一道 ,不然清军是不会入住中原的,说不定1644年历史要改改写,也不会有顺治帝时让大清改潮换面,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这句话。











龙文说史


大清入住中原是走了狗屎运,凭借几十万的兵马和物产不丰富的大东北,打下大明的大好河山,简直运气爆棚,历史就是这么玄妙,让人琢磨不透,大清入住中原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不行,不能力澜狂挽。崇祯帝绝对算的上非常勤奋的皇帝,整天整夜忙于批奏章,批的字数比奏章都多,可是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也没系统的学习帝王术,他越努力,国家败的越快,没落的帝国经不起崇祯的励精图治的折腾了,另外,崇祯帝喜欢猜忌大臣,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像袁崇焕这样的名将,被崇祯不信任,含冤而死,崇祯自毁长城。

二、天灾颗粒无收,农民起义。崇祯帝也是够背的,自登基以来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没想东山再起,却跑上煤山上吊,左玉良还有八十万的士兵,南方还有大批军队,况且李自成也没真想推翻大明,他只是想当一个西北王,但朱家皇帝不封异姓王,假如崇祯帝招安李自成,让李自成火并清军,崇祯帝还是有胜算。李自成破北京,顺便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佣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的八旗兵是效仿李成梁的军队,李成梁有很多机会消灭后金政权,但李成梁都没动手,眼睁睁的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壮大。

所以说大清入住中原是运气成分,大明虽没落,但人口众多,大清虽厉害,但人少,打不起持久战。


饕餮中国


在明朝末期,关外的满清部落趁着中原地区爆发内乱,出兵攻打大明,最终山海关总部吴三桂投降清军,满人入关得逞,从此中国大地遭到了几百年的异族统治。

其实,如果不是吴三桂的叛变,当时的清军是难以入主中原的。首先清朝的攻城水平很一般,特别是在入关前的清军根本就没有什么重型火器,所以攻城很难。

清军最擅长的是机动作战,明朝军队当时虽然装备比清军要好,但是经常被清军引诱出城,最后在歼灭,特别是萨尔浒一战,努尔哈赤正是充分发挥了部队机动性的特点,从而在辽东站住脚跟。如果清军直接攻城的话是很难攻下一座城池的。

另外,战争中想要占领城池,攻城战是在所难免的,清军往往在围城一段时间之后便实施攻城,他们使用了一种创新型的攻城云梯,在前面顶部防护板前面用牛皮粘住,可以阻挡弩箭同时一定程度抗火烧,当然每次攻城战下来清军云梯还是要损失不少,同时牛皮的数量也没那么多,所以这种云梯也只是小规模使用。

不过就算是清军入关之后,他们也很难适应攻城战,就拿南明时期江阴百姓抗击清军入城来说,竟然守住了清军二十多万人马80多天的攻击,当然这里面有大量明朝的降兵。以清军的这种攻城能力,如果不是吴三桂,满清极有可能还在关外养马。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军令如山


答:清朝实力不能算是最弱的!能入主中原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只军队的实力强弱不仅看他的人数和装备,更最重要的是战斗力、团结程度和战斗意志。

我们来看下明末清初三大势力的实力。

  • 大明

明朝末年整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崇祯皇帝这个人又没什么能力,只知道瞎努力。

从账面上,明朝依然都有最强的战斗力,但是朝廷没钱,上至文官下至将士的战斗意志都不强。

明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两面作战,辽东有清朝国内有起义军。当时明朝防务重点放在了辽东地区,到崇祯上吊清军还是没有攻进山海关。

相对比而言,明朝对起义军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起义军不能算是政权,有很多游兵散勇;而且起义军自陕西发家,从地形上来看,对北京有天然的地势优势(西高东低),明朝无险可守。

  • 高迎祥、李自成等起义军

起义军人数众多,但组织力不强。

虽说后期李自成建立大顺,起义军变成了一个政权,但说到底还是农民起义政权,眼光有局限性。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统一的指导纲领。

李自成最后被吴三桂和清朝里应外合歼灭了。

  • 清朝

清朝人口不多,但是相对于前面两方,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内向心力强,对外战斗意志高。

当时多尔衮放弃了皇位,拥立福临为帝,清朝上下同心,一心要入关。

其实,清朝最终能入住中原,跟战斗力有关系,不过更主要的是它命好。

自己的头号敌人大明朝被同为汉人的起义军干掉了,自己的敌人从正规军“明朝”变成了杂牌军“大顺”,而且清朝一直没有两面受敌过,一直坐山观虎斗。

最后,只策反吴三桂便入关了。此乃天意!


陆一说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同时还是自元朝以后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统政权。

历数封建社会国祚超过200年的大一统政权,也就是汉、唐、明、清四朝而已,而清朝是其中仅有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此可见清朝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朝代。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说说清朝的发家史,那便是清朝入关时仅仅十万兵力,为何可以完成蛇吞象的壮举呢?清朝的如何做到呢?

在这里先来说说清朝入关时的兵力情况。

清朝入关时的兵力,是有所争议的,有的认为仅有几万,有的认为有十几万乃至二十多万。清世宗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关于清朝入关时的兵力,是这般说得:“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

以清世宗雍正的说法来看,清朝入关时兵力为十万,而清朝能以十万之众能打下如此辽阔的江山,不得不说还是相当成功。

那么清朝为什么可以成功呢?

在这里先说一点,很多人认为明朝是清朝灭亡的,其实明朝是在1644年亡于李自成之手,并非亡于清朝。所以说清朝入关面对的对手不是明朝,而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因此可以各个击破。

而清朝的入关发家史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如果一个庞大帝国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情况以后,那么再大的体量也是不够看的。

我们来看看当时争霸天下的四大势力: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关外大清政权。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可谓是先天不足。

因为李自成是在明末乱世之中崛起的,可以说是时代的宠儿,本身能力不强,最起码当不了天下共主。结果因为明末小冰河时期的影响,老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李自成的兵源有保证,而明朝与关外后金(大清)多年的战争,几次出现了围剿李自成即将成功的时候,因为边关战事吃紧,所以官兵北上,使李自成得以逃出生天。

李自成在这种情况是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政权,没有一块根基之地,只是在1644年亡明前夕建立了大顺政权,可以说这个政权很不完善,犹如无根浮萍一般。

而且以李自成为首的决策层也可以说是鼠目寸光,诸如刚开始招降吴三桂以后,并没有派嫡系将领率领大军进驻山海关,而是派降将唐通率领仅仅八千人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这点兵力是既抵挡不了降而复反的吴三桂,更不用说抵挡关外的清军,由此可见李自成的战略规划是极其不合理的。

正因为李自成的鼠目寸光安排,因此才有了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的情况。而决策层昏庸,先天不足没有基础的大顺政权在清军入关以后,自然是一蹶不起,崛起的快,衰落的更快,根本没掀起什么浪花,使人大跌眼镜。

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更不用说了,这个政权一开始就没有想着争霸天下,而是满足于占据四川等地,偏安一隅就好。

南明小朝廷虽然是明朝正统延续,但内部充满各种内乱因素,诸如皇帝血统不正问题,还有明朝的党争延续。皇帝是要么昏庸,要么没有真正权力,诸如弘光帝为首的弘光政权竟然妄图与清朝联手灭亡大顺,无异于与虎谋皮。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隆武帝,能力还不错,还受制于军阀郑芝龙,没有真正权力。而帝国内部也是党争不断,地方将领亦是军阀化可谓是矛盾重重。

可以说这三方势力可谓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再反观清朝,清朝虽然兵力少,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斗力强悍。

更关键的是清朝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已经具备一个成熟政权的各方面条件,制度完善不说,更是可以保证自己的兵源、后勤补给、军饷之类,更是有着关外这块根基之地。

而且清朝内部虽然有着派系之争,但并不严重。加之顺治帝还年幼,矛盾不突出,所以摄政王多尔衮是大权独揽,不存在因为内部斗争而贻误战机的情况。

可以说新兴的清朝,除了体量略小,其他方面都是碾压其他三大势力,正因为如此清朝才可以完成各个击破的情况。

所以说清朝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就是瞄准了时机,趁着关内群龙无首之际,从而各个击破的成功。

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如果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话,那么体量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

当然清朝能成功,还在于一直准备的充分,并且可以善于利用各种势力为自己所用。

像李自成在进军北京之际的时候,清朝反应最快,并没有放过这个扩张的机会。范文程在上书摄政王时,是这般说道:“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可谓是一针见血的说明明朝内部的情况,所以清朝才可以在明朝灭亡以后迅速反应过来,并且趁机入关的。

清朝在入关以后,不同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对于明朝官绅阶级的追缴助饷政策,是大肆拉拢汉人官绅,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获得大部分官绅支持以后。清朝招降明朝大臣还有明军,自然是事半功倍了,就这样清朝以八旗军队为核心,滚雪球似的招降了最起码几十甚至上百万的降军。

清朝再以此一方面以八旗军队为核心,以降军为前锋,也可以说是炮灰,征战不服从清朝统治的势力。一方面大肆拉拢官绅阶级,对其许以高官厚禄,维护其既得利益,自然是快速的平定了天下。

所以说清朝不只是准备充分,而且善于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势力,是以才以区区十万之众从而快速统一中国。

最后总结来说,清朝之所以可以完成蛇吞象的壮举,虽然有一定运气成分,但自身更是做了充足准备的,所以才可以瞄准时机,在明朝灭亡群龙无首之际,迅速夺取天下,并且拉拢前明官绅势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势力,最后才得以成功的。

正所谓以史为鉴,清朝的成功,说明了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是很可怕的。说明了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在于提前准备。说明了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种种因素交织之下,才会有着表面上看似轻描淡写的成功。






高高在下哟


清廷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王朝,朝气蓬勃,没有如明朝庭那样承重的历史负担!内部凝聚力强!不像南明一样已经只剩南边一点地方,还要争权夺利,一盘散沙。清廷能够整合力量,善于学习、大政方针没有严重错误,最终取得胜利!


烽火野史


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我的看法是虽然清军不强,但是其他的各方势力更差更弱,所以导致清军的问鼎中原也就不在话下,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他的各个地方势力或者呃军团的情况吧。

首先看一下南明政权,南明政权是正宗的明王朝灭亡以后,由南方的各个明朝的皇子皇孙以及皇叔等组成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有个问题,他们不是一心向外,而是一心做窝里斗外斗外行内斗内行,这么就这么几个,黄子黄村居然成立了五花八门的政权,并且他们自己还在为了争正宗而大打出手而互相猜忌,最后清王朝各个击破,导致南明王朝的覆灭也就不在话下。

再来看大顺政权,大顺是李闯王建立的农民政权,李闯王自夺了北京以后呢,不思进取,只知道胡作非为。那可以看一看李自成这本小说,李自成这本小说就是写了,李自成虽然之前他比较有作为,但是占领北京以后,他和他的部下就乐不思蜀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最后导致在九宫山被打败也是预料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势力就是张献忠。张献忠后来由于某种种原因吧,他在四川成王称霸,但是他在四川,他杀人无数,这些都是有史书记载的,比如说蜀碧,蜀警这些书上都说张献忠胡乱杀人,导致千万人头落地,他这么做的话他能成功那就怪了。




稳健获利


实力不是数量堆积出来的,还要看质量。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表面上清军人数少,但上至统帅下至士兵,素质却是最好的,人心是最齐的。明朝天灾人祸国力困顿疲敝,明军人员装备皆腐朽不堪,真正能战的精锐不多,还要两面作战,还要受皇帝瞎指挥和文官攻击的掣肘。李自成潼关之败18骑遁入商洛山中,趁乱东山再起,倏忽之间号称拥兵百万,其实多是流民降兵,其最精锐的核心只有数千人,次一等的还有数万西北边军,和明军比战力尚可一观,和清军比就稍逊一筹。而且李自成也是两面作战,还要防备张献忠和明朝南方。和清军山海关大战时兵力并无优势。至于经济基础李自成更是一塌糊涂,流寇而已,谈何基础,一战丧师,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后金在改善对辽东汉人的野蛮奴役政策以后,降民降兵人心渐附尽为其所用,尤其是厚赏招纳明军炮手和工匠,许以重金,加上孔有德来降,明军最后的倚仗红夷大炮被清军反超。征伐蒙古恩威并用,大批蒙古骑兵收归麾下,又降服朝鲜。后金的国力蒸蒸日上,君主英明,统治阶层朝气蓬勃,清军士气高昂,作战英勇,且战术灵活,指挥高超,这些明军比不了。坚定不移,上下一心,这一点闯军比不了。所以取胜也就是自然的了……


荠菜糰子


压倒骆驼是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

清军实力虽弱,但偏偏充当了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大明后期太烂了,烂的不用推自己就到了。

李自成造反,明军打一次灭一次。

但是灭完了,朝廷还是那么烂,官兵连饷银都没有,还怎么打仗?

于是慢慢的官兵也投靠李自成了。这是李自成能打下北京的原因。

但是,李自成说白了还是一帮土匪,除了抢不会别的。当没的抢了,自然就乱了。

而这时候,清军虽然野蛮,但比起土匪来还是好一点的。

所以清军固然弱,但挡不住对手是头猪啊。


汉魏英雄传


谁说清实力最弱?

在辽东战场上,清军屡屡得手。他早就把大明看透了。自清除了袁崇焕之后,清軍几乎胜券在握了。

清军的优势,在旗人,在骑兵,在初尝胜利后的全民皆兵。

明军因长期不打仗,刀枪都生锈了。匆匆忙忙组织起六路大军迎敌。

再看看努尔哈赤,胸有成竹,

布置好作战计划后,就睡觉去了。有探马报来,明军六路大军浩浩荡荡进攻而来!

任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从努尔哈赤狂妄的话里可以看出他的信心满满了。

结果怎样?萨尔浒一战,明军元气大伤。

再加上吴三桂倒戈,大明哪有不败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